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關於推進“三農”工作補短板強弱項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

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做好我省“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精神,紮實抓好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會決策部署落實,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加快建設“10+3”現代農業體系,持續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不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我省農村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以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為重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掛牌督戰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實現全省剩下的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20萬貧困人口脫貧。掛牌督戰涼山州7個未摘帽縣和重點村,全面落實綜合幫扶涼山州脫貧攻堅34條支持政策和16條工作措施,儘快完成住房安全、飲水安全建設任務,確保“兩不愁三保障”達標。加強彝區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深入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和“潔美家庭”建設,解決控輟保學、禁毒防艾、計劃生育、自發搬遷、移風易俗等特殊難題。持續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扶貧、省內對口幫扶和駐村幫扶。

(二)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抓好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和“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回頭看發現問題整改,同步抓好脫貧攻堅巡視督查、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等反饋問題整改。堅持現行脫貧標準,確保質量成色,制定實施年度扶貧專項方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完善產業扶貧帶貧益貧機制。抓好消費扶貧,大力推廣“四川扶貧”公益品牌,完善扶貧產品銷售體系。推動就業扶貧,加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力度,規範扶貧車間和扶貧公益性崗位管理,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穩定就業。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持續抓好成阿、甘眉、德阿、成甘等飛地園區建設。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保持脫貧攻堅期內扶貧政策總體穩定,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識別,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對已實現穩定脫貧的縣,將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專項扶貧資金,加強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脫貧攻堅的支持。

(三)抓好總結宣傳和普查工作。全面系統總結展示四川脫貧攻堅實踐創造和歷史成就,提煉好脫貧攻堅偉大精神。組織開展脫貧攻堅系列宣傳報道,講好脫貧攻堅四川故事。依規開展脫貧攻堅獎、脫貧榜樣評選和第七個扶貧日系列活動。總結推廣以獎代補、星級激勵、積分制管理等有效做法,更好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做好涉貧輿情處置。從嚴從實開展貧困退出驗收工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驗收的程序和標準。對脫貧摘帽縣開展全面普查。

(四)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將有效的、管長遠的脫貧攻堅舉措逐步調整為支持鄉村振興的常態化幫扶措施。抓緊研究制定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政策舉措。

二、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重點,加快建設“10+3”現代農業體系

(五)穩定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快推進地方糧食安全保障立法,確保主糧基本自足、口糧絕對安全,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700億斤左右,油菜籽產量達到300萬噸。以90個糧食主產縣和48個產油大縣為重點,加快建立一批現代糧油產業園區。實施部省級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集成示範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廣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優質油菜、青貯飼用玉米、釀酒專用糧、專用馬鈴薯等優質品種,發展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模式。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天府菜油”行動。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持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按規定用於建設高標準農田。優化完善糧食補貼政策,新增糧食補貼向主產區、主產縣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按程序申報設立糧食生產“稻香杯”豐收獎。

(六)全力抓好生豬穩產保供。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將全省2020年6000萬頭生豬出欄任務分解落實到市(州)、縣(市、區),確保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常年水平。優化生豬生產佈局,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堅持補欄增養和疫病防控相結合,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散養戶的防疫服務,做好飼料生產保障工作。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嚴格落實國家和我省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舉措,抓緊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建立畜禽養殖基本用地保底管理制度,滿足畜禽養殖設施多樣化用地需求,保障生豬養殖生產的廢棄物處理等設施用地需要。實施新增能繁母豬補貼和企業盤活閒置豬場、新(改、擴)建規模化養殖場、帶動農戶養豬貼息政策,穩妥開展生豬活體抵押貸款試點和生豬價格保險試點。加大對中小養殖場的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力度,用好用活產業扶貧資金,推行“公司+農戶(貧困戶)”等利益兜底發展模式。嚴格落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和生豬養殖、宰殺、運輸和銷售全鏈條監管措施,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逐步減少活豬長距離調運,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在有條件的地方推進非洲豬瘟無疫區和無疫小區建設。嚴格執行非洲豬瘟報告制度。根據非洲豬瘟疫情和恢復生產需要,依託現有資源加強基層畜牧獸醫體系建設,配齊配強技術力量,由縣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鄉鎮政府統一管理。

(七)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和先導性支撐產業發展。開展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藥、川牛羊、川魚等優質生產基地建設行動,推進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實施“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推進牛羊禽兔蜂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川竹“五大工程”。提升川藥品質,加強道地藥材種源質量管理,推廣中藥材生態種植。推進川魚產業振興。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強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圍繞“10+3”現代農業體系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萬億產業。實施“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推動成立四川品牌發展聯盟。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和鄉村非遺保護傳承。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穩步提升10大產業良種化率,推進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種質資源圃和原生境保護點。加快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國家區域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基地和畜禽(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引機入川”計劃,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63%。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烘乾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配套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烘乾物流基地。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烘乾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強化現代農業園區示範引領,加快推進廣漢糧油、邛崍種業、安嶽檸檬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安寧河流域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擇優遴選一批現代農業園區深化培育,繼續開展現代農業園區考評激勵。

(八)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要素。完善耕地佔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確保建設佔用耕地及時保質保量補充到位。開展耕地質量保護,新建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380萬畝,同步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6萬畝。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清查,編制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佈局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示範試點。各市(州)、縣(市、區)對標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統籌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分區域、分類型科學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標準,確保中央和省、市(州)、縣(市、區)財政補助資金每畝共計不低於3000元。加快實施“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動,加快構建“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推進向家壩灌區北總乾渠一期、亭子口灌區一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已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九)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落實農民增收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負責制,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落實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政策措施,實現農民工轉移就業穩定在2400萬人左右。農民工失業後,可在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以政府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領域為重點,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排查整頓,執行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制度,落實根治欠薪各項舉措。落實進城務工農民同工同酬政策,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保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減少。

三、以分類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加快建設“美麗四川·宜居鄉村”

(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程。堅持實事求是確定目標任務,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示範村建設,重點推進一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穩步擴大二類縣農村衛生廁所覆蓋面,三類縣在基本實現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的基礎上穩妥推進改廁。實施新一輪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確保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制定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三年推進方案,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建設,50%的行政村生活汙水得到有效治理。實施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帶動全省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全面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加快推進村容村貌改造提升。

(十一)建立“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長效機制。堅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發展演變規律,分類確定縣域內鄉村的空間佈局,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規劃。實施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制度,健全村民參與村規劃建設機制,建立規劃“留白”機制。建立政府財政投入引導、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相結合、受益主體付費、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將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用於符合規定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鼓勵金融機構將縣域新增貸款重點支持特色小城鎮、特色村莊、特色產業建設。建立完善村莊常態化保潔制度,逐步實現村民小組專職保潔員全覆蓋,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保潔機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綠色家庭”建設積分獎勵制度。建立“廁汙共治”長效利用和管護機制。推廣城鎮周邊就近接入汙水管網、聚居區建設集中汙水處理站的治理模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納入村規民約。

(十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提質擴面,啟動省域、市域範圍內示範創建。在完成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車任務基礎上,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支持村內道路建設和改造。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基本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推動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施建設,逐步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

(十三)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爭創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推進“數字三農”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支持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生產生活服務網絡,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擴大“川貨出川”網絡銷售渠道。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智慧鄉村”“寬帶鄉村”等建設。

(十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長江廊道、大小涼山、川西藏區等重點區域造林綠化,打好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決勝戰。落實農業生產“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做好農用地分類管控利用。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工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和鄉村綠化美化。抓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水毀工程修復。建立健全村級河(湖)長體系,深入實施“一河(湖)一策”管理保護方案。落實修復保護黃河生態環境重點任務,抓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作。

(十五)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鄉村小規模學校佈局,改善辦學條件。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有計劃安排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支教。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政策。辦好縣級醫院,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提升村衛生室,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在37個試點縣(市、區)穩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對應聘到艱苦邊遠地區鄉村工作的應屆高校醫學畢業生,給予大學期間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地級市市域範圍內實現“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推動進城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業產業化從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重點發展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殘疾人和其他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幫扶等服務。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

四、以加強資源要素保障為重點,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和開放合作

(十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按照中央部署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推廣頒發土地經營權證做法,依法平等保護土地承包者和農業經營者的權益。在農民自願前提下,鼓勵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項目組織開展互換並地,實現土地連片耕種。基本完成“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鄉鎮審批宅基地的監管,防止土地佔用失控。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採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研究完善配套制度,依法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根據生產實際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上限。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安排至少8%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探索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審批進行全面梳理,簡化審批審核程序。

(十七)創新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涉農縣(市、區)每年公共財政支出中對鄉村振興投入要達到一定比例的政策規定。建立全省統一、相對穩定的鄉村振興財政投入統計科目口徑。各地政府要在一般債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各地應有序擴大用於支持鄉村振興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按照“取之於農、主要用之於農”要求,落實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的政策規定。實行財政涉農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按照目標、任務、資金、權責“四到縣”要求,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加快建立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長效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堅持縣域法人地位。加強考核引導,合理提升資金外流嚴重縣的存貸比。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等專項金融債券。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評估。繼續實施鄉村振興“川農貸”工程,完善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制度,引導金融資本推動“10+3”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抓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落實,督促保險機構及時足額理賠生豬保險。繼續實施國有經濟支持鄉村振興計劃,整合現有省級國有企業用於農業方面的資源和農口經營性資產,推動按規定組建省級農業投資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市縣成立農業投資企業。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在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依法採取村民自建、民辦公助等方式,充分調動農民投入積極性。

(十八)強化鄉村發展人才保障。落實促進返鄉下鄉創業22條政策措施,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把優秀農民工逐步培養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村社幹部、職業農民。按規定評選一批省級返鄉創業明星、企業和返鄉下鄉創業示範市、示範縣、示範園區。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辦好農村雙創基地,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範圍。全面落實鼓勵縣域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政策,支持農業、水利、林業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落實縣域內人才統籌培養使用制度。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築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升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機制,對衛生、教育等行業新招聘的事業單位人員實行“縣招鄉用”“縣管校用”“鄉聘村用”。推廣公費師範生、免費醫學生等高校畢業生定向服務基層的做法。建立縣鄉學校、醫院幫扶制度,開展鄉村實用人才“傳幫帶”。實施民族地區人才支持行動。優化涉農學科專業設置,探索對急需緊缺涉農專業實行“提前批次”錄取。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

(十九)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農業科技特派員與“10+3”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接服務機制,實現科技特派團縣域全覆蓋。實施優勢特色產業瓶頸技術創新工程,加強“10+3”現代農業產業全產業鏈技術創新。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開展成果轉移轉化示範、重大農業技術協同推廣,完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站點、專家大院、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成果孵化轉化平臺。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建設,建立農業科技區域協同創新聯盟和創新中心。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提高科技人員的科技推廣和服務收益佔比。拓展“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構建新型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二十)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繼續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農墾、國有林區林場改革,深入推進戶籍制度、集體林權制度、農業綜合水價、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等改革。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糧食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抓好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新試點任務。啟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都西部片區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試點。推動建立水資源補償機制,培育水權交易市場。在現代農業園區集成農村改革舉措,打造農業農村改革試驗田。

(二十一)擴大農業開放合作。按照“四向拓展、全域開放”部署,加快推動農業“走出去”,深入實施深化南向開放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發揮川港、川澳合作會議機制作用,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對接合作,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南南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農業國際合作,探索建立一批境外農業產業園。繼續推進農業“引進來”,建好中法、中以等合作產業園,引進建設更多國別合作園區。推動中國(成都)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中國青白江區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擴大農產品進出口。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成渝農業農村開放合作,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帶,打造一批巴蜀美麗鄉村。加快建設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辦好西博會、農博會、農民豐收節等特色節會和“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等市場拓展活動。

五、以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為重點,提高做好“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宣傳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研究制定我省實施辦法。健全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落實黨政一把手抓鄉村振興第一責任人制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切實履行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市(州)黨委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發揮以市帶縣作用。縣(市、區)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農村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完善黨委農村工作領導決策機制,注重發揮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作用,落實縣(市、區)政府向同級人大報告、向同級政協通報鄉村振興進展情況的制度。推動出臺四川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

(二十三)完善村黨組織領導村級治理體制機制。堅持縣鄉村聯動,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建立縣級領導幹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加強村黨組織書記監督管理,完善村務監督機制。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推廣“互聯網+村級事務”陽光公開監管平臺。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組織發展。開展省級層面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

(二十四)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加快集體資源資產“三權分置”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經營、管理、監督、分配等機制。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強化集體資產管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黨組織提名推薦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負責人,選配好經營管理人員和發展帶頭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要加強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的聯合與合作,把小農戶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接受監察審計等監督。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立法。

(二十五)加強農村幹部隊伍建設。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本要求,加強農村工作幹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健全培養鍛鍊制度,選派優秀幹部到縣鄉掛職任職、到村任第一書記,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鍊、幹事創業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農村工作幹部。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深入實施村級後備力量培育工程。建立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空殼村派出第一書記,並向鄉村振興、反分維穩任務重的村拓展。農村工作幹部要增強做群眾工作的本領,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認真傾聽農民群眾呼聲,增進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各級組織要關心愛護農村工作幹部,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二十六)加強鄉村振興督查考核。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機制,上級黨委、政府要對下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開展督查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建立健全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落實各級黨委、政府每年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工作制度。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強化問責約談機制,市縣鄉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人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農村工作職責的,依照有關規定予以問責;對農村工作履職不力、工作滯後的,上級黨委要約談下級黨委,本級黨委要約談同級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涉農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激勵機制,制定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並加強統計核算,全面準確反映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價值。把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和省委“三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作為巡視巡察重要內容。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0年1月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