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3月20日上映的《大赢家》,豆瓣评分6.8。虽不算高,但比起同类型的其他喜剧片,战绩已算不错。它作为今年第二部网络免费观看的电影,比起《囧妈》要可看许多。截至3月23日24时,电影《大赢家》在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App和智能电视鲜时光上线3天,正片总播放量破9800万,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13.7亿。

《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电影改编自日本小说都井邦彦的《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只是主人公身份从警察换成了银行职员。原著此前已有日本和韩国版的电影化,分别是1991年日本版《永不结束的游戏》(豆瓣8.2分)、2007年韩国版《率性而活》(豆瓣8.3分)。

电影讲的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员工严谨,有点轴,有点较真;在银行同事们眼里,他是过分坚持原则的怪咖。他凡事认真恪守原则,以至于大家都想敷衍了事的抢劫银行演习任务,被他认认真真地筹划并开展,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故事。

《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大赢家》这次走了“喜剧+犯罪”的路线,而事实上在这部片子里,感受最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反转的叙事和独特的节奏,形成了该片独具色彩的艺术风格。

陈佩斯曾说: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如果把每一组喜剧行动、每一部喜剧作品,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往下分析行动的内因,都能找到一个悲情的内核。

所有创造笑声的行为,其中也有一个悲情的内核,它是生成创造笑行为的行动线,是内驱力,是最核心的东西。

所以,这个内核的力量越大,促发出的喜剧效果就越强。这个力量在哪里呢?在差势。

电影给了我们3个反转剧情外加1个彩蛋,并且通过周围人玩世不恭和不知所谓的态度和表现来烘托,主角严谨的执着认真和坚持不懈,从而创造出一个个的笑点,并且让我们笑中带泪地看到3个人生的真相。

根据卓别林的喜剧理论,他把所有喜剧的生成归结为“困境”。困境的累积加不经意间的反转,形成笑点,造成内心的落差。如此精巧的格局,在增强影片剧情张力的同时,带给人措不及防的冲击感。

第1次反转

劫匪挟持人质,警方派出劫匪家人,准备以理服人这一经典戏码,居然被严谨的一家子强势反转。他们一个个不按常理出牌,不止不劝退,还坚决支持,并且还提供警察部署的关键信息。

这令我们发现了他们家人温情的一面,从而也对严谨内心敏感的判断进行反转回击。

  • 第2次反转

田雨饰演的行长出现,他的头上也有领导,也迫于压力必须快速结束这场演习。所以,他自请入场,然后用开除员工的方式威胁严谨,并通过作弊企图提前结束此次演习。

当警察将伪罪犯打爆头冲进来时,严谨沮丧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一个小孩子道破天机“死的不是那个行长吗?”。

于是游戏继续,双方继续对峙。

为什么人质会反过来帮劫匪?这是“斯德哥尔摩效应”在起作用。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因为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大人们分事情利弊,因此谨言慎行,却只有小孩子才敢说真话。

  • 第3次大反转

一切都只是计划中的一个链条。严谨以孕妇生产安全送出银行为由,换取新的人质,他点名要摄影师。这是一个伏笔。

之后,他提前录制好一段视频疑似遗言,麻痹警方神经的同时;他已经叫摄影师偷偷把剪辑好的视频,成功置换了室内其中一个摄像头的录像 。于是警方中计爆破入场,所有人中了埋伏。而他与所有人质均藏身于柜台的防弹玻璃窗内。

之后,他提出最后的逃跑计划,一辆大巴车。

当我们以为他精心布置的藏身之地安全无虞之时,静静坐在角落的老警长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可是,时间已到。于是老警长宣布,他们胜利,成功逃脱。

结局居然“邪胜于正”,劫匪以智慧成为真正大赢家,这不可谓不是荧幕创新。

1个彩蛋

柳岩饰演的于海娇居然是隐形同伙,而且她早已明了严谨的心意,在整个过程中默默配合,并暗许芳心。

期间,给特警队制作的陷阱和天花板的藏身区,都是她早早帮忙布下的,并在最后起了关键作用。里应外合才是严谨真正胜利的关键。



电影在这3次反转和1个彩蛋中,不经意间曝出3个人生真相,让人猝不及防喝下一碗鸡汤:

你所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有可能是敏感内心的错误感知

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

比如主角严谨一直误以为家人对他漠不关心。

可是影片的第1个转折就告诉我们,真相并非如此:其实从他准备抢银行预案开始,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对他强力支持,甚至出谋划策。妹妹甚至愿意当他逃跑的帮凶。

而当警察请家里人来当说客的时候,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站在他那边:爸爸叫他坚持到底;妈妈趁机宣传给他相亲;声带坏掉、长期被误认为是男性、宁可被当哑巴也不愿意说话的妹妹,居然挺身而出,主动拿起扬声器告诉他警察部署的关键信息。

这哪里是不关心他?这是全家总动员在支持他!

可是敏感的他只会看到:当自己辛辛苦苦下班回家时,家人已经吃完饭离座,没人和他交流和关心,没人等他吃饭的表象。

而同事呢?他以为自己和大家打招呼没人理他,就是一种排挤。

其实大家那会子在八卦看视频:他们刚从监控视频发现,原来每天给女主于海娇桌上插一朵花的人就是他。

海明威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陆地。

我们有时候会陷入一种被害妄想症,把自己放到一个悲催的位置上,走到思维的死胡同。并拒绝与外界实行真正的交流,阻止别人靠近我们的内心。

可是事情的真相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真的要走出来有点难。

当沉浸在这种情绪里面时,人就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甚至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实际情况远比你想象的要乐观,这世上总有一条路可以走。

总有人在默默爱着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庄子和惠子在池塘边欣赏鱼儿,庄子突然兴奋地说:“白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惠子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回答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条河,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的小小岛屿上。你又不是我,又怎么能体谅我的痛苦和无助呢?

所以,勇敢地走出来,建立与外界的连接通道。不再把自己封闭在小小世界里,给别人了解你的机会,也给自己真正看待别人的机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敏感与脆弱让自己变得狭隘,同时也影响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

走出来!

坚持了很久的原则,不随世俗而改变,做最好的自己

因为严谨坚持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抢劫演练,一开始大家觉得荒唐可笑,甚至嘲讽,没有人主动配合。

那位坚持要早下班去看牙的女员工,再三挑战反抗严谨的计划。所以,在她身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中,大家却慢慢站到他那边。一方面是“斯德哥尔摩效应”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好奇心使然。大家都想冷眼旁观这位有点轴的同事,是否能够在重重包围中突破困境。甚至最后全体都被他所感染,齐心协力帮他一起完成全程,走向胜利。

因为严谨坚持不满足条件,未经核实清楚就不能放款,此举为银行守住底线,从而避免了损失。最后他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将他评定为优秀员工。

因为严谨本身条件好,只是比较自卑,暗恋且默默地追求。最后他不但赢得了美人心,也不经意间成功地发展了一条内线,从而实现里应外合顺利逃脱,并最终收获了爱情。

在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我们经常碰得头破血流,也因此不断怀疑自己。

该妥协吗?该退让吗?

我们每天都在内心挣扎,反复纠结。

但也许改变了之后,你并不会快乐,为了迎合别人,你失去了自我。

最关键的是你并不能迎合所有人,赢得大家的喜欢。因为现实往往很残酷。

一父子一头驴去赶集。

父亲骑,被说不疼孩子。

孩子骑,被说不孝敬长辈。

两人一起骑,被说对驴太残忍。

两人都不骑,被说傻,放着驴不骑要自己走。

你看,怎么做都会有人说。

如果连你都不喜欢自己,怀疑自己,那你真的无路可走。

和自己和解,学会做自己。是我们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安身立命之本。

坚持做自己,不违心,不难受。哪怕最开始会得不到理解,你也会在过程中得到认可,尽管过程非常痛苦且难熬。

正如尼采所说: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个世界到处充满偏见,让你无所适从。在痛苦的挣扎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专注一件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从而用成就感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这一点,想必是严谨认真对待抢劫演习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不知所措,所以他突然拿到一个大任务时,就想尽全力做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掌握内部信息,当过兵抗打,学过金融逻辑思维强等,填补内心的空洞。

根据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专注一件能带给你成就感的事,必定会吸引生活上更多的正能量,也因此获得身边人的认可,掌握主动交流沟通的权利,不会因为被排斥而无法融入社会。

人生海海,即便要遭遇的人和事太多,谁都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仍不能让自己像艘没有帆的小船在浩瀚的人生之海里浮浮沉沉,任由不知哪一个海浪盖过来瞬间淹灭。

坚持做自己,面对真正的内心,才是走出困境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在迷失的过程中,又盲目放弃自我,随波逐流,到最后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更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剧中的严谨,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到底。不但为了这次演练暗访摸底一个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事先研究多个预案,随机应变。这是他的坚持,换来了同事、心仪之人、领导还有警察方的一致认可,最后心甘情愿地配合他的演出。

当你的欲望超过能力和努力时,一定不要踏上歧途,否则将再也回不了头

《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多少人败在眼高手低这一点上。在岗位上干不顺心就轻易离职,犯错了被骂几句,心情不爽就拍拍屁股走人。甚至把现实中的不满,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从而酿成一场场的悲剧。

有基层的领导说,现在倒是不怕那些老员工离职,他们顶多也就是发发牢骚;

倒是那些刚工作的小年轻,稍微说两句,隔天就闹情绪不来了。真是要把他们当做菩萨供起来,打不得骂不得,还教不得。

剧中的严谨,在银行工作5年,参军入伍,复员后取得金融系硕士学位。家里有2套房,还是学区房,条件这么优异,却从未谈过恋爱。

《大赢家》3个反转1个彩蛋,笑中带泪告诉我们3个人生真相

按理说应该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可他现实中却过的不开心。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的轴和认真细致,一笔未经核实的贷款,不会因为领导要求放水而松口,得罪领导,同事的资金泡汤;

一场原本走过场的抢劫演练被他坚持到最后一刻,同事的“大事”都被耽误了,领导还挨批了。

所以,他不得领导认可和赏识、家人视他为空气、同事排挤,一切似乎都非常不顺心。

人生在世,不管在什么阶段总会有迷失的时候。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质,人会本能地寻找另一种放任自流的寄托来麻痹自己,结果发现只会越陷越深,真正需要解决的困惑永远也得不到解决。

傅首尔曾经说过:

成年人的悲伤不像小孩子丢了一根棒棒糖。成年人的悲伤就像掉进了海里,你在里面挣扎多久,发现还是一样,四周一片汪洋。

遭遇失意,感到痛苦和迷失时,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仰,精神世界空虚,每遇不如意之事就像一个不熟水性的人落了水,慌忙地挣扎,无望而悲惨。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救赎的过程,正如有台经典词所说:人生从小时候开始都是这么苦,而且会一直苦下去。如何寻找生活中的甜、完成一个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悲伤和迷失是构成人生的主旋律,谁都不可避免,无论你是生活在高楼大厦还是挣扎在深沟中,都难以逃脱。面对不理解、无人能懂,被困于内心难以挣脱时,我们需要有跳出“局内”的勇气,以一个旁人的心态和角度来审视,如此这般才能找到出自我救赎的有效方法。

虽说影片中突然来了一个视频,道破真理让大家陷入深思,实则是为了下一步的布局。但这碗鸡汤我喝得心服口服。

为什么呢?

因为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虽然迷失,但要懂得悬崖勒马。因为一旦踏错一步,将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给自己设定一个边界,为自己找到一个灯塔,让我们在黑暗之中,依然能够摸索到光明之所在,触摸到不可逾越的边界,这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结语

电影用巧妙的手段和逆向的思维去创作故事,不仅给电影本身增加了质感,还给予所有人一些生活真理,这种模式值得学习和标榜。

这是华语片中少见的正面描写抢银行的过程,而且是“反派”胜利,更点出了形式主义和得过且过的风气,在受限的环境下挺讽刺挺大胆。那句“让领导先死”不小心轻轻地戳到大家内心愤懑的共鸣点。

错位喜剧的反差效果配合给力的幽默,斯德哥尔摩式的转折,以及结尾突然的正能量都造成剧烈的反差。

这一切,都让我们笑中含泪地看完整部电影,沉浸在对人性的思考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