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李白成为“酒仙”的原由

在古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人喝酒和今天一点也不同,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小酒杯,并且也基本上不是一口就干,但是古人却是用的

大碗喝酒,连喝几大碗都不醉。

而且哪个时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所谓的酒总是晶莹透澈,古代的酒全都透明如水吗?古代的酒是因为度数低吗?那么古代的酒又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度呢?

在我国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所以也可以称为“米酒”,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酿出的酒经过过滤之后,还含有不少的细微米渣,所以呈现浑浊状态,当时称为“浊酒”

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很多古代小说里常有主人公抱起酒坛子豪饮的场面,基本都是喝的这种酒。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此说固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也道出古人酿酒的历史年深岁久。据传,殷商人极嗜酒,纣王曾经“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后世出土的殷朝酒器甚多,证明彼时饮酒之风大作。然而,酒又何止是殷朝人特有的嗜好呢?历朝历代,贪杯豪饮之人不乏少数,这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可窥一斑。

唐人常喝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酒体颜色发绿的独酒。平民百姓都喝得起。浊醪、白醪,都是浊酒。

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点发绿,唐诗经常可见“绿酒”或“酒绿”,白居易诗中所云的“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说的就是这种廉价绿醅酒,“灯红酒绿”一词也由此而来。

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我国古人还曾长期饮凉酒,不过,到了唐代,饮温酒之风渐盛。用小火炉的文火烫酒,既可灭菌,亦能保留醇香。如果新酿之酒未经滤清,酒渣就会浮在面表,其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作绿蚁酒。

此酒在酿造过程中,细菌与微生物悄然混人,它们便是让酒呈现绿色的“元凶”,不过还有个说法是因为酿造过程加入了草药。绿蚁酒价格低廉,因而比较亲民。

但是,并非所有绿色的酒都是下品酒,魏征所酿的醹醁[rú lù]与翠涛就是绿酒中的极品。李世民还曾亲自赋诗一首称叹:

醹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兰生即汉武帝宫中的百味旨酒,玉薤是指隋炀帝时期的名酒。据说时至今日,魏征故里还传颂着一支歌谣:

天下闻名魏征酒,芳香醇厚誉九州。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盅能消万古愁。

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酒体颜色呈绿色,与唐人在酒名中惯用的“春”字相得益彰。唐代以春为名的美酒数不胜数,诸如金陵春、罗浮春、竹叶春、曲米春、梨花春、若下春、石冻春、土窟春、烧春、九坛春、松醪春、富水春、含春王,以及抛青春等,尤其是抛青春的美名,洒脱地气冲霄汉,同时又淡然得异乎寻常。

唐代韩昌黎先生有诗云:“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青春的滋味,有着微醺时的飘飘欲仙,更多的是酩酊大醉后的酣畅淋漓之感。

酒的演变

绿酒只是唐代浊酒的一个缩影,在接下来时间里,酿造的工艺逐步精进,酒的颜色也变了。

通过一遍遍蒸酒,加酒曲和澄清过滤的反复操作,得到了清澈醇香的相比浊酒稍微高一点度数的上等酒,彼时称作“白酒”、“清酒”

不过,这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白酒是元代之后的事儿了。这清酒就比较高级了,李白就爱喝清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代还有琥珀色的美酒。若是制酒环境较佳,酿酒师在酿造时较为用心,如此,酒曲与酒液的纯度能得以较好地保持,开封后的美酒浓腻粘稠,呈现华贵典雅的琥珀色,这可是酒中极品了。

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唐诗中的“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皆为此。

唐代尚未出现蒸馏工艺,他们的酒酒精度偏低,所以这些酒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辛辣。从度数来看,应该比现在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那感觉就跟我们今天喝啤酒差不多。

因而,酒仙李白假如有机会与现代人拼酒豪饮,或许不少酒徒都能轻而易举将他灌得东倒西歪。可以说,彼时的牛饮考验的是胃容量, 并非肝功能。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那是由于调醒中的酒精液度达到20%以质,酵母菌就不再发酵,因此酿造酒的酒精含量般在18%左右。

古代谈酒的浓烈程度也有所不同,一宿即可能成的酒称,这就是“小人之交甘若醴”中所谓的醴,其味甘甜,酒劲不足。

比醴稍加醇厚的酒叫做,唐宪宗曾把一种名日“换骨醪”的美酒视为上品。

而历时较长,经过多次加工的酒叫做。有学者认为,酎与春酒实属一物,春酒就是冬酿制,夏始成之酒。

但是,“春酒"这概念尚有争议。在汉代,春酒酿成后,天子用于敬献宗庙,是为“饮耐”之祭。汉初规定,每年在长安举行献耐、饮耐之时,各诸侯王国要按封国人口贡献黄金助祭。

汉武帝统治时期,天子以各诸侯国所献耐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佳为由,王国遭到削县,侯国被免国,这就是史上重创分封制的“酎金夺爵”

李白成为“ 酒仙 ”的原由竟然是?

无论怎样,这些酿的浓烈依然不及后世的白酒。明代李时珍语道破天机: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之,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甄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李时珍所谓的烧酒,“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白酒,采用蒸馏法所制。经过蒸馏提纯后的酒,酒精含量可达60%以上。

所以,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岁月,古人所饮之酒并非清透如水,清亮剔透的高浓度白酒是元代以后的事了。烈性白酒产生之初,人们并不习惯,甚至被视为“有大毒”,“饮之令人透液而死”。但是,时下已然是烈性酒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