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阳关三叠》?

秋叶丹枫


《阳关三叠》是我国一个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诵唱,逐谓之《阳关三叠》。

王维和阳关三叠

在从前,诗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善于写诗的王维,对于音律也很精通,传说他能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么题示也没有的“奏乐图”给王维看,王维看后告诉客人说:“这张画图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认为画师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那一种曲没有此声,怎能断定它就是画的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呢?便去找来一些乐师演奏此曲,果然一点也不错,正是画的那一拍。

王维除了精通音乐,琵琶也弹得很好。十九岁那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是靠着这绝技而得到公主赏识,因而考中第一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诗文声名很大,想得到进士考试的第一名,托熟人请公主替他推荐。王维知道这件事后,私下告诉和他交情不错的岐王李范,求他帮忙。岐王对他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可再写几篇,配上新曲子,我带你去见公主。”王维照着岐王的吩咐做了。

过了几天,在岐王的安排下,王维扮成演奏琵琶的伶人(从前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随着岐王一同到公主府第参加宴会。宴会上王维用琵琶独奏新曲,并歌唱了一曲(郁轮袍)(曲名,王维作),博得公主的赞赏,岐王趁此机会替他吹嘘,说他不只精通音乐,所作诗歌也无人能比。公主问王维有没有把诗文带在身上,王维说有,便呈上事先准备好的平日所作的诗。公主看后非常惊异,对王维说:“这些都是我平日喜欢诵读的啊!原以为是古人的作品,想不到竟然是你写的。年纪轻轻,实在难得。”就把他让到上座。岐王乘机说:“如果今年考试录取他为第一名进士,那真是国家的福气。”公主说:“他可以去参加考试。”岐王说王维发誓考不上第一名就不应考。听说公主已经推荐张九皋了,王维恐怕不会去参加考试。公主说她并不认识张九皋,那是别人请托的。如果王维愿意参加考试,她可以帮忙。王维连忙起身感谢。公主于是派人把主考官召到府里,授意主考官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真考了第一名。

精通音乐,擅长作诗的王维,他写的那些具有音乐美的诗,成为当时流行歌词的很多,其中的一名谱上乐曲后,就成为朋友送别时所唱的送别歌。王维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护府名,治所在龟兹城,就是现在的新疆省库车县)去,他作了这首诗来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是说:渭城清晨的小雨,洒湿了轻扬的尘土,旅店外面的柳树,颜色更加青翠。请你再干掉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你就再也遇不到亲友了。

唐朝人在送别朋友时,经常唱这支歌。因为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叠唱(反覆唱几遍),因此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阳关三叠的唱法,据宋朝苏轼的记载,方式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叠)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到了明朝,唱法又有改变。明朝人田艺蘅有“阳关三叠图谱”,列举三种不同唱法,有一种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蓝色烟圈998


应"悟空小秘书"邀答!

《阳关三叠》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阳关三叠》?

小时候跟父母走亲戚,吃过晚饭后回家,亲戚总是跟父母边聊边送,只记得他们再三推让:别送了,你回去吧!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亲戚回转了,父母亲还要回送几步,又听亲戚说:快回去吧,不能张郎送李郎,一直送到大天亮。


渐渐长大了,看到了《阳关三叠》这几个字,就不加思想想到了小时候的送客,不就是张郎送李郎吗!以后渐大了,读到了唐朝王维的这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句清新

这是王维以清新景色衬托,送好友元二出关服兵役的,难舍难分送了一程又一程为题材写下的一首绝句,后流传为情歌,又谱成了三段式古琴曲,闵惠芬大师又改编为二胡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指的送别一程又一程、谱成古琴曲后,为了逐段加深曲子的情感,又增加一定长度,分三段式,凡会奏此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的典故以及曲子分三段,由此就习惯了叫《阳关三叠》





谢谢你的阅读🙏!


许科云


“阳关三叠”一般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故作这首七绝。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阳关三叠”,其实有好几种说法,我个人更偏向于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星花木兰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感谢。我是靓姐儿聊丝路,一个喜欢读书思考、行走在浩瀚天地间的美女旅行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阳关三叠》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古琴曲,已广为流传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唱词。关于这首曲子的来源,有的资料上介绍源自明代,也有说法是更早一些。这首曲子可唱可奏,也就是说可以作为古琴独奏曲存在的。

弹奏这首《阳关三叠》的时需要紧五弦,弹出的曲调悠扬绵长。高潮部分反复弹奏吟唱三次,更能体现出送别友人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以“清和节当春”起,至“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反复弹奏三次,使依依惜别的感情层层叠进,更衬托了人们的不舍。以“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结尾,体会遥远的相似之意,令人回味悠长!

阳关和玉门关遥相呼应,在河西走廊最西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到了盛唐时期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当时阳关以西还是荒芜一片,风土人情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友人“西出阳关”,会经历艰苦的长途的跋涉,因此,“劝君更尽一杯酒”,除了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有对友人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以及殷勤祝愿,劝对方“更尽一杯酒”,希望友人能多停留一阵时间。“西出阳关无故人”虽有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首古曲适合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十大古琴曲之一。

初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在敦煌。看着漫天飞舞的黄沙,远方的阳关古城遗址传来这首略带惆怅,绵延悠长。刹那间就喜欢上了古琴!回来后,辗转几次之后终于找到一位古琴老师。慢慢开始学习古琴,在老师的指导下弹奏这首《阳关三叠》。每次弹奏时候的心情都不一样,这也许就是古琴能够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让你满意,更希望你也能喜欢古琴。


靓姐儿聊丝路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而且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反复三次。

阳关,系地名。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关隘,就是“西出阳关无古人”里的那个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阳关三叠”就是以阳关地区(边塞)流传的三段琴曲,流传开了成了著名曲牌。大唐开疆辟土,用兵频繁,于是有了“边塞诗”传统和一脉。

《阳关三叠》同名的诗作(或者说填词的)很多,其中佼佼者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精卫填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更加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后来的唐代末期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4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

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至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代时期就有3种,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说他本人听过两种。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3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据1864年清代琴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3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迭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迭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8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

歌词写道: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他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迭,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他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人生需要用笑去面对


她比四叠少一叠。


用户4192861934469


《阳关三叠》是王维送友人去关外服役,与之惜别的诗作。全诗三段,反复使用一个曲调,故为三叠。“劝君共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为脍炙人口,传唱经久不衰的佳句。


西岭


一、关于《阳关三叠》的曲目背景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其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699—759)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琴歌。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二、对《阳关三叠》中“三叠”的解读

苏轼论述“三叠歌法”时说“我在密州时,文勋长官到密州公干,他说得到了古本的《阳关曲》,声调宛转凄断,和先前常听到的不同,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这才知道古本“三叠”是这样的。到了我在黄州的时候,一次读到白居易的《对酒诗五首》中有“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并注明: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用这个来检验。如果第一句再叠的话,则这一句是第五声,现在是第四声,那么就可以确定第一句不叠了”。按照苏东坡的说法,王维的诗在当时谱成曲子的时候,不是全诗反复唱,而是后三句再唱一次。

根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迭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

《阳关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由此可见,“三叠”应该是对同一曲子反复叠唱三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