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近期,1.5萬中國小留學生滯留英國。這些小留學生年齡在10-17歲之間,平均年齡14歲。因為英國疫情爆發,學校停課,不能給孩子提供住處。孩子只能選擇寄宿家庭,但是能選擇的家庭一般為老人家庭,屬於新冠高危家庭。還有很大一部分家庭,不願意接受這些小留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小留學生要保證人身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國。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但是很多航班已經停飛,由168個每週減少為23個。孩子也是一票難求,回國之路舉步維艱。現在孩子們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所以有166個家庭發起請願,希望國家能包機將孩子接回。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一出,反對小留學生回國的聲音鋪天蓋地,家長開始飆淚,怒懟網友“你們就是仇富”。其實反對者不是仇富,而是恐懼。害怕回來的留學生不服管束,不守規矩。

這幾天國內新增的病例基本全部是入境人員,其中英國一家6口返京,有4人已經確診,包括一名1歲女孩。這能不讓人恐慌嗎?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留學生人數位居全世界首位,佔全球總數的14%。而據2015年的數據,赴美就讀的中小學生已高達34578人,佔在美就讀的國際中小學生52%,和10年前相比,增長近百倍。赴英中小學生同比增長也高達29.7%。從小留學生疫情回國風波,我們不妨看看,其實幼小留學,寄宿,對於孩子們來說到底有什麼心理健康影響呢?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學院博士生管文昕曾說,她不主張很小就到美國獨自來留學,最起碼應該和家長一起來。她說自己初來的時候,天天為生存和學業而憂慮。心理脆弱的人恐怕難以承受內心的孤寂和壓力。對於一些留學生來說,良好的教育不能減輕他們內心承受的孤單和壓抑,不能破除深深的文化隔閡。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留美學生年齡層越來越低的趨勢下,未成年小留學生失去父母照顧,孤身一人,往往很難抵擋外界的誘惑,有時更容易誤入歧途。而身在中國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小寄宿生、小留學生們面對文化、語言、人際交往等環境差異所產生的無助、彷徨、誘惑和孤獨等心理問題。

而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共有3000萬以上寄宿制學生。而寄宿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也令人擔憂。調查發現他們負面情緒較多,孤獨感強烈。其中低年齡住校生的適應問題尤其突出,缺乏疏導。在調查中,有47.3%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63.8%的孩子有孤獨感,17.6%的青少年存在抑鬱問題,8.4%的青少年曾想過自殺

小小寄宿生的心理煩惱

林夏今年14歲,海外就讀初中一年。作為寄宿生,她已經有八年的歷史。

對林夏來說,自從三歲,父母離異,她跟隨媽媽過,爸爸去了另外一個城市生活,從此幾乎就沒有見過爸爸。

媽媽有自己的生活,從她三歲到現在,媽媽大概交過四任男朋友。媽媽對她的教育很重視,也很嚴格。為了實現送她初中留學的夢想,而自己也擁有獨立空間,小學把她送到一所外國語實驗小學寄宿上學。從七歲起,她就開始了自己的寄宿生活,每週末被母親接回家一次。平時學校老師管理其作息。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剛寄宿時,因為人小,性格不是那麼隨和合群,她可能會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她想著,別人都能每天回家,和父母其樂融融,而自己,只能和幾個同學擠一個宿舍,嚴格按照作息時間生活。雖然很早就鍛鍊了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但是多少缺少一點家庭溫暖和關愛。

母親對給她打錢是很慷慨的,讓她物質上過得還不錯,甚至還能小學時候就去世界各地到處旅遊。母親一直沒有再婚,所以她的家庭一直缺少真正的男主人。看著其他家庭的完整,她有時候也真的羨慕。但是似乎已經忘了爸爸長什麼樣,媽媽也幾乎從來不提到爸爸。

進入六年級,她也進入了青春期。她發現自己性格開始更加孤僻,不愛說話,一回到家,就愛拿著手機玩,或者玩電腦遊戲。因為常年寄宿,和母親不夠親近,更不愛跟母親講話。如果母親想要和她說會話,她反而變得不舒服,有時甚至會暴躁。她更想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媽媽之間有了嚴格的界限。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媽媽把她送到了美國舊金山那邊的初中上學,她也沒有反抗。小小年紀,她就背井離鄉,產生了這個年齡比較早熟的那種堅強、獨立,但也有某些孤獨感。她不太愛跟其他同學,尤其不愛和美國同學打成一片。課業一直不錯,但是性格還是有些容易走極端,暴躁,好幾次甚至和同宿舍同學因為彼此關係疏離,以及一些分歧,而出現爭吵,彼此有推搡行為。最近變得不想去上課,有一些社交恐懼產生。同時也伴隨文化不適應,覺得難以融入美國當地文化,大家缺乏共同語言。

老師向國內的林夏母親反應了孩子的情況,母親也很焦慮,想通過心理諮詢瞭解,自己女兒究竟怎麼了?為何會出現宿舍關係不和,社交恐懼等情況。

過早寄宿,過早留學,親子之間丟失了什麼?

從事臨床心理諮詢,總會接到一些成年人案例,表面看似是成年之後的情感、婚姻等心理問題,但實際上,不少卻都可能追溯到自己中學留學、小學寄宿,甚至有的更早,是在幼兒園寄宿的經歷。

這些孩子的普遍特點就是,比較早地同父母分開。那種寄宿制的小學、幼兒園,一般都是每週接一次孩子,就意味著親子每週只能見一次。在這一週裡,孩子會產生親情上的缺失。按照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成長髮展八階段學說,學齡初期(3~6歲)的發展任務是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此時,除了學校,父母的引導和陪伴,尤其是父親的引導至關重要。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學齡期(6~12歲)孩子的發展任務是:處理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一階段,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孩子的人格會逐漸成長進步,這些過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視。父母的陪伴、敦促、鼓勵、循循善誘,其實都是孩子人格成長,能力增長的催化劑。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認為:鼓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經常被師長鼓勵和肯定的孩子更活潑更自信。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當他們在學校也許遭遇到同學的排擠,競爭,老師的批評時,父母家庭就是他們的港灣和堅強後盾,和父母在一起,他們可以把一天在學校裡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講給父母聽,也因此消化自己各種情緒。過程中父母的聆聽、回應、容納和點撥,都會讓孩子感到一種被愛、被支持的感覺,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其實好父母很像是孩子的人生教練,以及“心理諮詢師”。

而如果孩子過早離開父母寄宿或留學,這一過程就會削弱很多。就算有機會親子通話,但還是不如在一起的陪伴力量更顯著。孩子很多事情,很多情緒也許會埋在心裡,漸漸不跟父母袒露,親子之間豎起藩籬,產生彼此的疏離。有的父母寄宿了孩子之後,忙著加班掙錢,很少和孩子主動取得聯絡,或者例行公事地聯絡,這會導致孩子感覺得不到父母的幫助、關愛,形成缺愛怨恨心理,慢慢產生案例中,林夏那種對父母的暴躁、排斥、不耐煩等。而這種情緒可能會在學校裡也表現出來,從而搞不好同學關係。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拿林夏來說,從小學開始的寄宿經歷,其實已經讓她感覺到孤獨以及些許的無助了,在學校會受到高年級同學欺負。加之三歲之後缺少父愛,她並沒有完成3-6歲,俄狄浦斯戀父期,心理上本來就感覺不到父親的關愛引導,內心其實也積累了一些抱怨、失落等負能量。加上小學之後就住校,來自於母親這邊的支持關愛,也開始變少,她時不時其實會產生自己不重要,別人家比自己幸福的感覺。儘管學習成績很不錯,但內心深處的落寞、抑鬱、煩躁,卻越積越多。

終於到了初中,加上步入青春期,她又被母親送到國外上學,離得母親更遠了。她在異國他鄉,內心深處那個小女孩其實更加缺愛、不被重視。而她和母親之間的關係模式,早已變成了迴避式和矛盾式的依戀感覺,煩躁的時候可能會和母親爭吵,或者長期不理母親。這些也都複製到了她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社交和文化不適應的問題。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根基

比爾蓋茨的妻子梅琳達在接受採訪時,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她說,大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丈夫堅持一週接送女兒兩次。隨著丈夫接送女兒的次數越來越多,幼兒園接送孩子的隊伍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爸爸。

不管公司工作有多忙,蓋茨都會抽時間出來,陪孩子們玩鬧。沒有請保姆,沒有把孩子扔給家裡老人,而是兩人親自帶著孩子,陪伴他們長大。對他們來說,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父母的愛,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給予不了的。

到如今,事實證明,蓋茨的方法是正確的,他的大女兒詹弗妮·蓋茨,長成了一個獨立謙遜的女孩。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生物系,她努力上進又低調,不拼爹也不炫富,快樂地過著她理想的日子,和自己喜歡的人純純地愛著。在智商和情商方面平衡而健康地發展著,有著獲得成就感和幸福的能力。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可見,來自於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培養,其實非常關鍵。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要防止孩子成為心理上的“孤兒”。以下幾點注意事項僅供參考:

1、最好不要在幼兒園、小學就送孩子寄宿。在孩子人格還不成熟的時候,儘量推遲孩子出國留學的時間。

2016年《家庭心理學》雜誌上有一項對362名以色列少年的研究,發現能夠從家庭獲得陪伴、解決問題、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比較少陷入抑鬱。其實,發展中的孩子,非常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孩子不但需要學業提高、社會化適應,更需要的是在父母陪伴下的人格成長和情商發育。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父母要給予聆聽和幫助;面對孩子的成績,父母要進行分享和鼓勵。要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情感上需要什麼,培養一個富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當孩子人格基本成熟,需要離開父母,培養獨立精神之後,再考慮送他寄宿或者留學更佳。且在孩子留學之前,就要學習異域文化,讓他對這種文化有自己真正的興趣,提升文化適應能力。

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引爭議:談孩子過早寄宿,為啥頻出心理問題?

2、作為家長,每天至少專注地陪伴孩子15分鐘。

在這15分鐘中,家長放下手裡的工作和事務,完全和孩子在一起,聆聽孩子。推薦《美國學生遊戲與素質訓練手冊》,這裡面涉及到培養孩子合作、自尊、溝通、情商的103種教育遊戲。你可以按照裡面的遊戲,和孩子一起互動。全面提升孩子的情商表達等。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合作精神、情緒調節能力、自律能力等情商能力。

3、正念陪伴,帶領孩子一起冥想。

家長不妨帶領孩子在家裡,規律地進行正念冥想練習,培養孩子一刻接一刻活在當下,而不做評判的能力。這能夠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抗壓力,同時幫助提升孩子關注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防止孩子社交等方面的問題。推薦書籍《44個有助於專注、平靜、放鬆的親子正念練習和遊戲》等。


對於小留學生滯留國外,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