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信長出生於尾張的武將世家,父親織田信秀是尾張守護大名的奉行。織田信長是家中長子,自幼隨父親習武,且熟讀兵書,頭腦聰穎、做事大膽且不拘一格。他自律性很強,平日很少飲酒,甚至連飲食都很節制。可見織田信長雖然好戰,但絕不是一介武夫。信長做事公平,身居高位以後仍然按照才能選賢任能,極端輕視權貴,甚至與皇室的人交談時都用對下屬一樣的口吻。

織田信長的“第六天魔王”稱號不是別人起的,而是他自稱的。據說武田信玄曾經寫信譴責他,署名“天台座主沙門信玄”,武田信玄是佛教徒,皈依天台宗,信玄就是他的法號。織田信長看完這封信之後,悠然一笑,回信署名“第六天魔王”,以示如果你信玄是佛,那我就是魔,挑釁之意,毫不掩飾。

以“第六天魔王”自稱的織田信長不僅在蔑視權貴上大膽,而且在戰術指揮上也邪氣十足。戰國時期,諸強都信奉以大軍團作戰來攻城拔寨。久而久之,大軍作戰就成了戰爭的永恆真理。但是織田信長反其道而行之,親自組織名為“馬廻眾”的小數量的機動部隊。馬廻眾的小型機動部隊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特種部隊。馬廻眾的人員組成以年輕人居多,軍士中只有體格強健、有勇有謀的年輕將士才能被選中。馬廻眾的將士們平日住在織田信長府邸附近的城下町中,這樣方便有緊急戰事時能夠迅速召集人馬,火速出兵。

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1568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請求織田信長進軍京都,討伐三好氏,在織田進軍京都的第二天,將軍足利義昭突然遭受叛軍的攻擊,緊急向織田信長求救。當時正是隆冬季節,漫天大雪,織田信長的部隊竟然不到三天就趕到護主,化解了危機,這支部隊就是織田信長引以為傲的馬廻眾,當中比較有名的是森蘭丸和萬見仙千代。森蘭丸在本能寺之變中捨身護主,戰死時年僅18歲。馬廻眾的將士們常常被織田信長委以重任,由此可見,馬廻眾也是織田信長的親信軍團隊。

戰國時期,地處東海道的駿河地區在今川氏的領導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戰爭的另一方,尾張地區的織田氏也在織信秀,織田信長的苦心經營下逐漸成為地方豪強。兩家自戰國中期開始就圍繞三河、尾張地區衝突不斷。由於北三河地區的松平氏家督軟弱無能,且體弱多病,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得已向今川氏尋求庇護。於是素有“東海道第一武士”之稱的今川義元便逐漸控制了北三河地區。

1560年,今川義元出兵攻打尾張,企圖吞併尾張地區,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今川大軍進入沓掛城後原地休整,命令松平元康作為先頭部隊攻打織田軍的丸根寨。丸根寨很快便被攻下。消息傳到尾張的大本營後,織田信長出奇的冷靜。正當軍士們焦急地等待織田信長的命令時,信長穿好鎧甲後拿起扇子,在大廳裡舞起了自己最喜歡的幸若舞《敦盛》,一曲過後,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案也在腦中形成。舞罷,馬上抱起頭盔縱身上馬,率領自己心愛的馬廻眾疾馳而去。更令人驚奇的是,織田信長沒有馬上奔赴前線,而是帶領士兵前往了熱田神社去拜祭織田氏的祖先。織田信長本人並不迷信,前往神社祭拜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後人推測,此舉是織田信長鼓舞軍心的一種方式,目的在於讓將士們相信有神靈在保佑他們凱旋。

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前線的戰事慘烈異常,丸根寨守城大將佐久間盛重親自率眾出城迎敵,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鷲津寨守城大將飯尾定宗、織田秀敏戰死,飯尾尚清負傷突圍。雖然前線漬敗,但是因為將士們頑強抗敵、死戰不退,為織田信長援軍的到來贏得了時間。正午時分,織田信長率軍趕到。織田軍軍心大振,織田軍將領佐佐政次、千秋四郎率部猛擊今川軍先頭部隊,打得難解難分,正在此時,天降暴雨。暴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由暴雨引發的山洪沖毀了今川軍前進的去路,使得今川軍大部隊首尾不得相顧,織田信長果斷抓住戰機,率領機動能力強的馬眾殺入今川軍本部,今川陣中頓時大亂。在混戰中,今川義元被斬落馬下,織田信長取得了桶狹間之戰的勝利,開始了其稱霸全國的第一步。

在桶狹間之戰以後,德川家康脫離了今川氏的控制,成為獨立的戰國大名。並且和織田信長建立了同盟關係。另一方面素有“甲斐之虎”之稱的武田信玄死後,長子武田勝賴繼承父親的衣缽繼續擴張領土。長莜城位於豐川,寒狹川、字連川三條大河的沖積平原上,是溝通信濃地區和三地區的交通要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武田信玄經一度奪取過長莜城的控制權。但是隨著武田信玄的去世,武田氏的實力大打折扣,長莜城的控制權又轉到了德川家康的手裡。武田勝賴為重振武田家聲威,於1576年5月發兵長城。德川家康聯手織田信長,在長蓧城大敗武田勝賴,武田家從此一蹶不振。

到1582年,織田信長已經平定了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的大部分地區,在長莜合戰中擊潰武田大軍主力。關東的北條氏、東北的伊達氏、九州地區的大友氏都因自身實力不足而對織田氏採取了恭順的態度。信長的敵人僅僅剩下中部地區的毛利氏等幾個實力偏弱的大名。統一全國指日可待,織田信長離霸主的地位僅剩一步之遙。


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明智光秀


1582年6月,宿泊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的叛變被圍困在本能寺,無奈之下揮刀自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變”,即將統一全國的織田信長的死使得日本統一的時間推遲了將近二十年。關於本能寺之變的原因,日本歷史學界眾說紛紜,但是其中“怨恨說”處於主流位置。

自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手打敗武田勝賴大軍後,德川家康就佔據了三河地區,加上原來的駿河、遠江等領地,成為實力雄厚的戰國大名,深受織田信長的賞識,再加上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自幼相識,所以德川家康的地位高於從屬於織田氏的其他大名。

1582年5月,德川家康來到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受到織田信長的隆重接待,武將明智光秀擔任接待工作。但是由於明智光秀接待疏忽,竟然在宴席期間端上來已經有些腐爛的魚,織田信長大怒,並當眾訓斥了他,解除了明智光秀的接待任務。恰巧此時,率軍攻打毛利輝元的織田軍大將羽柴秀吉發來求救信號。原來,在羽柴秀吉攻打高松城的時候,眼看就要攻下城門,但是毛利輝元率領5萬大軍前來救援,羽柴秀吉眼看支撐不住,求織田信長髮兵支援。


日本研究(二十七):戰國時代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本能寺之變

織田信長果斷命令被解職的明智光秀回領地阪本城調集軍由隊支援。但是回到屬地後的明智光秀因為對織田信長平時的跋扈懷恨在心(相傳織田曾數次因明智光秀與自己意見不合而當眾毆打他),加之以前在八上城戰役中明智光秀的母親因為織田信長而喪命。明智光秀不僅沒有立即發兵,反而計劃謀反。終於在6月2日,率領大軍包圍織田信長就寢的本能寺。而且調來炮隊炮轟寺院,意在將織田信長一網打盡。織田信長一直以來為了行動便捷只帶領自己的衛隊“小姓眾”活動,所以身邊只有五六十人。縱然自己的衛隊各個武藝高強、拼死護主,但是仍然難逃厄運。織田信長本人也出門斬殺叛軍,無奈叛軍人數眾多,織田身負重傷,絕望之下自殺了。

一代霸主,沒有死在戰場,卻死於內部叛亂,唏噓之餘,也成了一個歷史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