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要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最有名的莫過於'四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陽和南京。這其中的南京作為唯一一個在南方的城市卻有著不一樣的文化和歷史。

南京附近早在一百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活,位於南京市郊的湯山,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國考古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而南京的建城史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1年,當時的楚國在現在南京市六合區設立了棠邑並委派官員負責管理。一直到公元229年,東吳大帝孫權在這裡建都後,南京從此開始正式走上了中國歷史政治的舞臺。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南京石頭城遺址公園

到了六朝時期,隨著衣冠南渡,南京(當時名'建康')不但為漢民族華夏文化之保存了正統,更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都市,與遠在西方的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其後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太祖朱元璋正式定都南京,千百年以來南京都是中國南方地區最為富庶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歷時二十七年修建而成的南京明城牆至今為止依舊保存完好,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根據中國古代天文星象和傳統禮制建造的南京明故宮是中世紀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後的北京紫禁城也都是照此仿製的。而已經毀於戰火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是中世紀時期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也被譽為'世界中世紀八大奇蹟'之一。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太祖朱元璋征戰

隨著歷史和朝代的變遷,南京在歷史上曾經數十次改換過名稱。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南京的曾用名就多達七十多個,如建康、秣陵、秦淮、白下、應天等等不勝枚舉。這在中國的城市歷史地名上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可在這些眾多的歷朝歷代正式稱呼之外,偏偏南京卻還有一個非正式稱呼的名字——'徽京'。

要說到'徽京'這個稱呼的來歷,咱們就不得不從明朝開始說起。自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原來的首都南京還依舊保留了其政治地位,並且將南京以及其直接控制的地域稱為'南直隸',以示和北京所在的'北直隸'相呼應。這一名稱和國都地位一直被保留到了明朝滅亡。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等到了清兵入關後,清朝政府雖然延續了之前明朝的行省制度,但卻廢除了南京國都的地位,將其所在的'南直隸'改為了'江南省'。

但問題就來了,這個新出現的'江南省'統轄的區域實在太大了,不但地域遼闊,由北至南跨越了黃河、淮河以及長江流域,更關鍵的是掌控著當時整個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域,無論是糧食作物產出還是給朝廷的稅賦幾乎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文化方面這裡也幾乎佔據了自明代以來科舉進士的半壁江山。最重要的是這裡是前朝(既明朝)的龍興之地,民間反清復明的抵抗運動也十分的活躍。這樣的一個大省給清王朝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和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麻煩,清朝政府及其統治者想到了一個辦法,也就是分封而治。在康熙年間清廷下達命令將當時的'江南省'一切為二分成了東西兩個單獨的行省,於是江蘇省和安徽省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南京明故宮遺址

江蘇省由'江寧府'(今南京)和'蘇州府'兩府首字得名,省府設在南京。而安徽省則由'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得名,省府設在安慶,後轉為'廬州'(既現在的安徽省省會合肥)。

可是這樣的劃分,看似是將一個偌大的'江南省'給切割了,可實際上江蘇和安徽兩省卻並沒有真正的分家。無論是從曾經的歷史還是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等各個方面,蘇皖兩省都還是緊密的連接在一起。而且兩個省在官員和駐地上十分的複雜,比如兩江總督駐地在江寧(今南京),可實際掌管一省軍權的江蘇巡撫卻駐蘇州。最為可笑的是,乾隆帝在位時期打破了每個行省一位布政使(類似於現在的省長)的常規,在江寧和蘇州各設立了一個布政使,從而蘇州布政使駐蘇州,江寧布政使駐江寧(今南京)。

看似很鬧騰的江蘇省,卻偏偏還有個剛被分出去不久的'親兄弟'——安徽省。自打康熙六年左右開始,雖然'江南省'的名稱還在,可實際上已經被一分為二成為了江蘇和安徽兩個獨立的行省。原先的'江南省'左右布政使被改為了江寧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因為安徽省省會城市一直懸而未決,造成安徽大部分省一級別的官員實際上都是在南京辦公,比如安徽布政使的衙門就設立在江寧,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從江寧遷往安慶。可想而知,在長達將近百年的時間,安徽的老百姓想要去省裡告狀打官司甚至是辦事都必須要跑到南京來才行。而不單單是打官司告狀這些事情,實際上蘇皖兩省在考試上都是統一的。一直到清末,安徽的生員都要到南京的江寧貢院參加鄉試。而且兩個省的官員也都要接受統一的江南道監察御史的巡查考核。這在當時的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待遇。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明成祖朱棣畫像

到了清末民國的時候,隨著社會動盪和經濟文化逐漸向沿海地區發展的原因,已經被分開的蘇皖兩省在很多方面開始出現了差異,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徽商作為了一個主體看似根還在老家安徽,可實際上經營與生活等等方面全都逐步的轉移到了江浙一帶。這樣的情況造成了安徽省在各個方面逐漸的和江蘇省拉開的距離。不過由於從南向北的鐵路修建,卻又將江蘇和安徽緊密的拉在了一起。因為江蘇內部蘇南和蘇北的矛盾,在清末民初修建鐵路的時候,故意沒有從更為便捷的蘇北經過,反而是轉道安徽,由南京浦口始發經由安徽的滁州、宿州、蚌埠在到達江蘇最北端的徐州後再一直往北。這無形之中又將安徽和南京更加的拉近了一步。

除了以上的歷史淵源,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且緊靠安徽省,周邊和安徽的馬鞍山、滁州、宣城等地區接壤,而且作為區域性大都市,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等方面對於周邊這些地區的輻射作用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後,不少的安徽人離開家鄉出外打工,而首選一般都是江浙兩省,尤其以江蘇省會南京為最多。而南京城的現代化建設步伐更是跨越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如今南京的地鐵都已經規劃到了安徽滁州市和馬鞍山市。許多皖南的城市,比如宣城、蕪湖等地的老百姓,如果要買大件或者新潮的東西,很多都會選擇去南京,而不是來省會合肥。其次,安徽一些本土企業家,更多地都是將企業的總部設在南京,並在南京長期發展,而不是選擇合肥,這一點,可以舉很多例子。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南京也就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徽京”。

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徽京”的歷史由來

南京晚晴時期的'江南貢院'

雖然'徽京'這個稱呼有些戲稱的因素在內,可是我們不難從中看出歷史和經濟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所帶來了巨大的變遷。像南京這樣幾乎都快被外地人'佔領'的例子在如今的中國大地上不斷的上演著,可也正是因此給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發展。也在不斷的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人。未來我們將再也沒有地域的偏見,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也將更加的輝煌燦爛。


參考文獻

《清朝文獻通考》

《清代官職年表》

《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