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创意农业头条推荐

新时代·新文化·新乡村·新美学

2020第一届创意农业美学观察季

田园革命·中国创意农业魅力乡村行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

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徐志新

徐志新

湖北省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黄冈市返乡创业促进会会长、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镇燕儿谷联合党委书记、燕窝垸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湖北罗田,徐志新算得上是个独具慧眼又有家乡情怀的创业者。

20多年前,他辞去司法部门公职只身闯深圳,专职做起了律师,后又北上京城,在律师界闯出一片天地。2011年,他回乡创业,立志为大别山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从关停采石厂、养猪厂,到开荒修路、种树养花,再到建民宿、打造康养基地,仅用7年多时间,就将一个落后山村打造成AAA级生态农业观光景区。

如果说,徐志新从北京返乡创业,是为当地脱贫攻坚立起了一座村企联建的标杆,那么他成立乡村工匠学校,则是为传承传统手工艺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具有很强的历史贡献意义。

去年5月,为传承大别山传统手工艺,徐志新再次以超人的眼光和胆识组建乡村工匠学校。不到一年,数十位能工巧匠云集燕儿谷,那些濒临失传的“九佬十八匠”再一次重焕生机。徐志新说:“这些传统老匠人,就是我们乡村的‘大国工匠’。创办这所学校,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手工艺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去,留住乡村文化的精髓。”

阳春时节,循着燕儿谷浓郁的茶梅花香,记者走进了徐志新的乡村工匠学校。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新建成的乡村工匠学校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乡村工匠在徐志新眼里就是农村的“大国工匠”

为游子乡愁安一个“家”

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而这些年,罗田又新添一处美景,那就是燕儿谷。随着观光游客与日俱增,乡愁究竟在哪里,成了包括徐志新在内的很多人开始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乡愁是什么?乡愁在哪里?对于很多在大别山留下童年记忆的人来说,或许就在那一碗散发着浓郁面香的手工油面里,或许就在女孩子出嫁嫁妆里的竹器、漆器里,答案或许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完。而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之大量工业生产的现代商品冲击,曾经的乡村老手艺人没有了市场,也不得不放弃曾经养家糊口的手艺,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徐志新感慨地说:“现在农村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故乡,城里人回农村也找不到记忆中的乡愁。”

“乡愁是个抽象的东西,如何才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传统手工艺品正好是乡愁的一个很好的承载物。我从小就生长在这里,我要把这份乡愁找回来!”去年5月,徐志新向当地县政府递交了关于重视乡村工匠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并得到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很快,一所乡村工匠学校的筹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一则“工匠招集令”迅速通过网站、电视、报纸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向大江南北。

一边是八方招募能工巧匠,一边是数百万元的建设工程上马。徐志新心里当然明白,这种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项目,眼前不可能有回报。但他更清楚,“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功德无量,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这个钱花得值!”

通过一年的建设,一个聚集篾匠、木匠、画匠、花匠、铁匠、酒匠、面匠、石匠、雕匠、泥匠等数十名传统手艺人的乡村工匠学校已基本成型。徐志新将其作用和意义概括为3点:一是对传统手工艺实现了活态传承,没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搞丢,让乡愁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有助于实现农民就近就业,让农村成为农民回得去、生存得下来的故乡;三是助推当地全域旅游,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他说:“乡村工匠学校的开办,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让返乡农民离土不离乡,而且为当地旅游注入了本土乡土文化内涵,使游客在体验手工技艺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最近,徐志新的乡村工匠学校第一批学员开班,他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今年春节刚过,徐志新再次向全社会发布招聘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高质量就业。如果你不愿意背井离乡,欢迎关注燕儿谷陆续推出的46个就业岗位,薪酬不低于城区,圆你离土不离乡的梦!”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众多游子的乡愁

老匠人在这里收获了什么

一所乡村工匠学校,为何能吸引众人纷至沓来?是每月3000元工资、包吃包住的待遇?当然不全是。徐志新说:“他们这些由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传统工匠,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早已融入血脉,永远都不会消逝。”

68岁的篾匠屈君臣,15岁就开始当学徒,曾经在罗田一家竹制品厂工作过多年。1982年广交会上,他花两个月设计出的一款竹篮一炮走红,一次就接订单7000多件。随着时代变迁,竹编制品市场越来越小,他带的3个徒弟早已另择他业。10多年前,他所在工厂倒闭,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前年老家亲戚女儿出嫁,非要请他帮忙做一套竹编嫁妆。后来,那位亲戚在微信朋友圈一晒,后又经“掌上罗田”采访报道,徐志新闻讯主动登门请他回乡。屈师傅当时还提了两点要求:一是给我一定自主权和话语权;二是只管做、不管卖。徐志新一一应允,还让他当了篾匠组组长。屈师傅说:“打了10多年的工,赚到的仅仅是用体力换回的辛苦钱,而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工匠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我挣到的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来工匠学校的绝大多数手艺人都有与屈师傅类似的经历。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从建筑工地和工厂赶来的,有的虽然一直在坚守传统手工艺但也只能算作副业。20多年前,丁志刚曾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画匠,十里八乡谁家娶妻嫁女,洞房里的龙凤床、梳妆台、大衣柜上,还有祠堂的梁柱上,都有他画的精美图案。如今,现代家具流行于农村,他手中的绝活也没了用武之地。来燕儿谷之前,他在县城里干了近20年保安。如今,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他依然选择在工匠学校开启人生第二春。不言自明,丁师傅追求的,就是对画匠工艺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与老工匠相比,陶匠王晓东真的算是个小字辈。1989年出生的他,曾经在杭州下沙一家陶艺工厂打工6年,练得一把陶艺制作的好手艺。今年1月,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他毅然放弃杭州的工作来到燕儿谷。不到两个月,他建起了陶艺工作室,烧制出100多件作品,还接待了20多位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他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当地土陶制作工艺挖掘和保护起来,制作出有本地特色的陶艺制品。虽然工资比在杭州少了不少,但他算了一笔账,刨去杭州的吃住,再加上休息日还能回家照顾父亲,他还是赚到了。

就在前两天,在家当了多年家庭主妇的杨能香带着数十件绣花作品慕名而来,正式成为一名专职的大别山绣娘,她也是工匠学校的第一位女匠人。徐志新说:“今后会有越来越的传统工匠加入这所学校的。他们这些传统工艺是大别山民俗文化的精髓,每一件纯手工作品都烙印着乡村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无数大别山游子的乡愁。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将传统手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农村创意榜样徐志新和他的乡村工匠学校

乡村工匠学校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研学基地


复活乡村工匠是一道常解常新的考题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才有美”。这是徐志新对乡村工匠学校的美誉。在他的眼里,这里汇聚的“九佬十八匠”,个个都是能与造飞机火箭的大国工匠媲美的民间高手。他们的工艺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情怀,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魅力。

但好的手工艺品,必须通过市场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否则这种传承不会持久。如何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作品,让传统工艺重回生产生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或许是摆在徐志新面前一道常解常新的考题。

徐志新谈到,“一方面是坚守,就是如何原汁原味地复制传统手工艺,这是基础和前提。”去年年底,几名酒匠运用传统酿造工艺酿出的3000斤谷酒,不到一周就抢购一空。之所以受大家欢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酒匠传承了古法酿制,让大家喝到了原汁原味,喝到了放心酒。酿了几十年酒的酒匠赵传德介绍说:“同样是酿酒,发酵的环境、酒曲的多少、蒸馏的火候,哪怕是一个细小环节都会影响到酒的品质和口感。要想把这一传统酿酒工艺传承下去,非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不可。”51岁的木匠樊曙光,最近也正在为传承传统木工技艺做一些研究和规划。他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就是未来他制造的家具将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

“另一方面就是创新,你的设计和内涵都要赶得上时代潮流。这是最难做到的。”徐志新介绍说,近一年来,他和工匠们在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仅竹编制品设计中,就先后开出用于装饰、生活等近100多个品种,既适用又有艺术价值的竹编作品,设计主题从传统的福禄寿喜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主题丰富拓展,每天都供不应求。从英山县请过来的篾匠钱宗应,是一位一直从事竹制品加工行业的坚守者,从15岁开始学习一直到现在43年从未间断。来到燕儿谷之后,为了编织不同的图案,他坚持从零开始刻苦练习编织汉字,仅半年他就成了编字高手。他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是电脑上设计出的图案和汉字,我都能编出来。”过几天,他还打算用竹编技法为篾匠班的教室制作一副对联:“辛勤似园丁栽培新花朵,体贴如慈母抚育接班人。”说话间,钱师傅满脸的自信和骄傲。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工匠学校的开办,相继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从县到市再到省,各级领导多次来到燕儿谷视察指导,对办好乡村工匠学校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并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如今,一些中小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纷纷将学校确定为研学基地,先后近万人次来学校参观研学。“这种带动效应将是几何级速度增长的,如果整个社会都来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那就是一股不可估量的推动力!”徐志新兴奋地说。

今年3月11日,在乡村工匠学校门口多了一棵罗汉松。这是湖北省工商联领导种下的希望之树。徐志新坚信,这所乡村工匠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也一定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可以预见,徐志新的乡村工匠学校也一定能成为罗田县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相关链接:https://m.sohu.com/a/314482611_481646

《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推荐作品

(章继刚总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创意农业系列作品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章继刚:《田园革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