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劳动」之一:巧设劳动“天平秤”,出力流汗,劳酬转换

「享受劳动」之一:巧设劳动“天平秤”,出力流汗,劳酬转换 || 渡过

关文丽/文

【编者按】继《阖家渡过》“赋能自成长”系列五篇后,关文丽老师最近又为“渡过”撰写了一组“有质量的陪伴”系列文章。这次的主题是“享受劳动”,目的是帮助家长们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基本品格,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感受、“心流”体验,从而赋予亲子陪伴以“硬核”实力。

本系列也分五篇,今天发表的是第一篇。接下来四篇的标题分别是:《喜拥劳动“身份证”,早获永能,一生秉承》、《爽玩劳动“万花筒”,调动情绪,保持驱力》、《长备劳动“显微镜”,细察发端,全力补短》、《破解劳动“难念经”,开启惯性,借能生能》。

未来幸福的孩子,是从小做家务的孩子

基于生活化教育的考虑,每次开学第一节课,我都是让孩子们交流假期的见闻。

印象很深的是:曾有一个女孩说,她假期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做饭,爸妈每天下班回家吃的都是她做的饭!她偶尔听到爸爸妈妈私下里交流,说感觉真幸福,她也觉得很高兴。

女孩儿平静的叙述,让我不禁对她刮目相看,因为现在小学生不会系鞋带、高中生不会洗衣服、大学生不会打扫卫生的例子太多了。我将台湾家教专家的观察送给她当作激励:未来幸福的孩子,都是从小做家务的孩子!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一方面,现在的孩子执行力差,参与家务劳动不多,对于劳动和相应价值的关系毫无概念;另一方面,社会上职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很多工作都需要拼智力,也拼体力,尤其是会干活的能力。

现实却是:不少家长从不让孩子动手劳动!

“一勤天下无难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接受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却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因为,学生在十年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劳动,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失败。

如果说,劳动教育最好的影响办法是身教的话,那在拥有劳动技能这点上,我本人并无优势,甚至是深受其苦。

我从小是被父母以“学习至上”保护着的,身边总有人照顾我,婚后又把家务活推给爱人、保姆、钟点工。慢慢地,连一些最基本的技能也都快丧失了。

如您想象,一位“四体不勤”、废寝忘食读书的“懒”妈妈,孩子的劳动教育也就毫无意外地接近了偏废。

眼看着儿子越来越眼里没活儿,越来越不珍惜别人的劳动,越来越不懂得稼穑的辛苦,觉得一切都能天上掉下来……这样下去,如果孩子最后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不懂得,或养成“暴殄天物”的习性,危害可就大了。

想到孩子可能就这么被我“坑”了,我开始着急。

引入“赚钱”任务项

孩子不劳动,就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怠惰和懒散。比如练乐器,也不能做到按时、保质地完成训练。多次说他也不上心,还是肢体惫懒地、有一搭无一搭地练琴,游游逛逛,任由时间一点点地过去。

本来对孩子学琴,我们并无高要求,自娱自乐就可以了,但确实不愿意他在学琴上留下半途而废的“羞耻”记录。于是,一举两得的教育时机就出现了——估计不少父母的教育契机,又能去掉坏毛病,又能建立好习惯,也多是在一些无奈状况下、好不容易抓到的一点主动吧?

那次,我最初是平静教育孩子的,说着说着真的火了。这以后的事情,征得孩子同意,看他当时所记日记吧(2009年1月8日,不足11岁):

昨天晚上,我妈布置我读《圣经》,我没读,妈妈批评了我。之后我就到楼上看书去了。

这时,爸爸回来了,妈妈跟他说了这件事。爸爸叫我下来,问我有什么感受。之后,他说“又没练琴吧!”我说“是”。这时妈妈就说:“我真决定把你的琴给停了!”

当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她说马上就给提琴老师打电话,说我以后永远不上小提琴课了。我便“监视”她,不让她打电话。这时,妈妈“唰”的一下把我甩开,然后去打电话,爸爸也摁着我不让我动,我便大声哭起来。

他俩上楼后,我一直在楼下哭,跟个木头人似的发呆,一动不动。过了很久,爸爸才下来劝我,安慰我,让我去楼上。爸爸劝了我几次之后我才上楼去,和妈妈谈了一下。

妈妈跟我说了关于前面那些事的解释。“小提琴可以挽回吗?”我问。“不可以!”妈妈回答得很坚决。我当时心往下一沉,又呆住了,我才知道真的不是开玩笑。但妈妈说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就是由我自己挣上小提琴课的学费,挣到了就上,挣不到就不上。但是,谁都知道,挣钱不容易呀!

这个晚上,我哭,泪流不止。幸好有爸爸安慰我,我很晚才入睡。

今天早上,我做的早饭,然后练琴、听琴谱附赠光盘里的示范曲,一直坚持了三个小时。妈妈表扬了我,又和我谈了谈昨天的事。我发现要失去的东西才觉得美好。妈妈走后,我写了这篇日记。然后洗碗、做沙拉,为此我得到了7元的“工资”。真好!

这段日记,十年后再读,我能看出自己当时态度的不合适。其实,当时看到孩子难受,作妈妈的我已经很于心不忍,更何况他的琴坚持不下来,有我们家长很大的因素在里面。据说,在当时学琴的所有孩子里,他是唯一一名自己骑车去练琴的。

不过,既然给了宽松的选择,还几次三番提醒也做不到,那惩罚就是必需的。人生一定要经受一次“不珍惜就会失去”的痛悔经历,选择在他自己决定要学的艺术之事上经历这个,应该会印象深刻。

再说,孩子也应该知道,父母为之花费的金钱上的支出是个什么概念,一定数额的金钱又对应着怎样的劳动。于是我才“将计就计”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帮助他初步进入“劳动价值教育”。

把握换算任务量

那几天,距离下次课已经很近,而我又当他的面对小提琴老师说,下次去不了就意味着不练了,因此孩子挣够钱的时间其实是挺紧的。

如果这个机会抓不住就“没戏”了。所以,孩子急迫地渴求一份指导。我就告诉他,钱的积累可以分两方面,一是挣,二是省。特别是省,比如,每次在外面随便点的汉堡包和饮料其实很贵,但是如果用家里的馒头、白水、咸菜或红肠替代,就可以省下不少钱。

那一阵子,儿子出去活动,果然都是用塑料袋装上家里现成的面食和佐餐品,灌上白开水。出门也不打车了,就坐公共汽车。应该说,孩子还是简朴的,也还不算懒惰,这样的辛苦,倒逼得他生出一种迎接挑战的志气,勤、俭两方面就都取得了成效。

一天,他一个人用吸尘器收拾近100平米的楼下五个房间——客厅、书房、厕所、客卧、餐厅。我在楼上,只听他说“妈妈我歇一会儿”,等我下楼,发现他竟然累得坐在楼梯上就睡着了……

下面是孩子又一篇“停琴风波”后挣学费的日记,经同意,把当日细节“坦露”于此:

今天,我早上练的琴,妈妈一天都在家陪我练琴。因为压缩的曲子碟经常卡,她让我自己到学府书店去买正版的书和碟片。

去了之后,我先把那些东西找到了。然后又看别的书,到下午1:30才回家,到家已是2:00。因为是坐公交车往返的,所以能省下打车钱24元。自带白开水,又能省2元。但是在老爸的误导下,我买了“德克士”,花了26元买两个汉堡包。本来妈妈不让我吃的,所以与挣到的钱抵销。但后来她觉得是我爸的错误,再说我没买可乐还算节俭,所以我的26元算是保住了!

加上今早煮饺子,今晚洗碗,收拾餐厅,收拾我的房间,还给妈妈借我的1元,收成不错,有31元!再加上原来的9元,一共赚了40元。马上就能上课了,哈哈。

可惜后来因我有事去外地,习惯于干家务的“好爸爸”,毁掉了这个锻炼孩子的“好计划”——这也是尝试此训练方法中特别容易发生的。

夫妻当中有一方不理解这么做的意图,或觉得这是玩闹,或心疼孩子,加之自己顺手把活干了比指导孩子干省劲儿多了……总之,“挣钱”这个活动无奈就搁置了。没再捡起来,是因为对小孩子的教育忌讳一个创意反复使用。

没想到的是,“余甘”犹存:有一天带孩子逛商场,说到一个朋友要买一款表,娘儿俩就到柜台细看。儿子一看标价,是24万!就大声说:这不有病吗!我干一次活才挣24元,这表24万!得干一万次!那么贵的东西戴在手上有啥意义?!

看起来,那一段“为琴挣钱”的日子,对孩子来说还蛮珍贵的。

一来,借由“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奠定了立身朴素、不慕虚华的心态。如经上说的:“你要保守你心,胜于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为以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培养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来,那段日子虽然说是辛苦,但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爱好而挣钱,说起来还蛮有一种自我养活的“英雄气概”似的。尤其是发现了自己那么能干,省钱那么容易出成效,无疑为他打开了一扇劳动立命之窗,开启了从未有过的劳、酬换算视角。

三来,当世界一派喧哗,谁懂把头静悄悄埋下,一个阶梯爬上另一个阶梯地扎实努力,谁就是远离虚浮的智慧者。这点当时不觉得,是后来发现,孩子自觉爱上了生命里那些扎实的功夫,成为“愿意让生命接受雕刻、熬炼的人”。

劳动担责获益多

过去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份穷困在育子上的功效,对今天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

但是,靠着巧妙的设计,以双手创造劳动果实的完整体验,还是可以实实在在经历的。这样如成人般进入“实生活”,公平地创造财富,孩子是累并快乐着的。

这使我反思到:开启孩子的劳动神经,原来并不多么难。

无独有偶,整整100年前的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也用劳动赚钱的方式,平等地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被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据此,可以说,借为劳动巧设“天平秤”,而帮孩子学会换算,靠劳动获得等值报酬,靠节俭克制对劳动成果的消耗,都能够“硬核”标明孩子的实力,使其及早看到劳动能养活自己的生存意义。

当然,如果能像里根那样外出打工赚钱最好,若工作机会像我国这样还不多、不容易实现,那么,先在家里,把小时工承担的工作接过一部分,同样是一份具有激励意义的尝试。(待续)

家长实操互动小“贴士”(Tips):

1. 从孩子的“刚需”中找寻一项有创意、有价值的需付费内容,让孩子靠劳动赚取。如我儿子的“为琴赚钱”、里根的为弄碎玻璃付费。某年我还为伙伴的孩子付过50元“某某牌烤冷面”学习费,建立他的自我、品牌、分享等意识,效果也不错。

2. 可与孩子一起考察社会上的劳动项目,换算成现实中的劳动价值,并按此标准付给孩子费用。如我儿煮饺子、做色拉、洗碗、收拾餐厅、收拾其他所有房间,共得到32元,这与当时家政中心的试做标准是一致的。

3. 要特别鼓励孩子节省,让其看到不奢侈浪费,会省出不少资财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为一个目标省吃俭用、建立专项基金,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4. 当孩子已具备某种程度的劳动能力后,家长要善于向各方面、各类别做迁移。循序渐进,一点点加强,一点点丰富。始终强调孩子是“真劳动者”,并尽可能贯彻,不玩得假、玩得幼稚。就算孩子暂时不知道还有房屋水电、养家糊口等背后开销,也不要紧。

5. 直接进入劳动赚钱阶段,而非先说教、铺垫后实践,是容易奏效的。因现在孩子内心焦虑纷杂,听不进大而空的话,所以要先做起来,“做中学”。行动起来了,心也就踏实了。

作者简介:关文丽,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27年。近十年来在“应试教育”之外,更多精力转向新教育和未来教育,研发了基于“疗育”目标的“全人教育”亲子课程。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