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巷名的由來

關於相公巷的巷名,一種說法是,這條巷子因泉州第一個狀元梁克家而得名。梁克家不僅高中狀元,而且兩度入朝為相。

另一種說法是,相公巷是因為巷口供奉著“相公爺”戲神雷海青。據說巷口的香宮是泉州市內供奉“戲神”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鏡廟。

這裡還是泉州呂姓的發源地。夏朝時,炎帝的後代被封為呂國(今河南省南陽西部),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郡望“河東”。五代時,呂佔,字競茂,由河南徙居泉州城內相公巷,為呂姓入閩始祖,而後分衍各地。

人物

宋·梁克家

清·林慶祥

近代·馬香緞(南音名伶)

舊址

桂香宮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桂香宮的傳說

在相公巷,除了“相公爺”,還流傳著“未星君”的故事。聽小巷的老人們說,古時候安溪有個姓李的讀書人在現在的市區文化宮讀書,後把放生池裡的一女鬼躲到桂香宮裡依附在“未星君”塑像上。

3年後,讀書人高中狀元官拜相國歸來,經過相公巷時,發現這裡香火異常旺盛,方知是當年女鬼所為,於是他指了指“未星君”的塑像便走。說也奇怪,讀書人走後,“未星君”塑像的額頭上就缺了一塊,人們怎麼補也補不上,一補上去就掉下來。後人再塑像時,就在“未星君”額頭上留了個疤,以示警醒。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名伶居,仙樂繞

相公巷81號:馬香緞故宅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提起馬香緞的名字,喜歡南音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我們在相公巷打聽她的故宅所在,很多人都能清楚地指出它的位置,只可惜,如今人去樓空。據說馬香緞逝世以後這座房子便售予了他人。

街坊們回憶說,記得當年還沒開放時,馬老師經常在相公巷家中的“天井”中私唱堂會,每逢佳時,相鄰的老人們都出來坐在屋外聆聽仙樂。

馬香緞故宅已經沒有了當日的氣息。

一代名伶馬香緞

據鯉城區相關文史資料記載,馬香緞(1943-1987年),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4月生於泉州東街。1958年初中肄業,曾到泉州油廠做工。

馬香緞自幼酷愛南音。1960年參加泉州民間樂團,聰穎好學,通過三年培訓,演唱、演奏技藝深受海內外弦友讚譽,為樂團較有造詣的青年演唱員。1963年首次應邀赴上海演出,獲得上海文藝界和鄉親好評。

十年浩劫,南音被打入冷宮,樂團被迫解散,馬香緞改行到百貨公司當職工,但在強烈事業心的驅使下,工餘時間仍暗地裡堅持練習。文藝得到解放後。1978年,馬香緞參加晉江地區文藝代表隊,出席福建省首屆“武夷之春”音樂會,帶著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懷念,演唱南曲《夜夢周總理》,贏得大會好評。

1981年,馬香緞調回泉州市文化館從事南音研究和培養南音新秀工作。在文化館工作期間,她倍加努力,大量蒐集、整理瀕於失傳的南音指、譜、曲,使之重放光明。她的演奏、演唱技藝也進一步提高,並自成風格。由中國唱片社錄製的《正更深》,香港溫陵唱片公司錄製的《三千兩金》、《出漢關》等,深受海內外弦友的青睞與讚賞。

為了弘揚祖國優秀南音藝術,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馬香緞曾於1982年參加福建省南音代表團赴香港訪問演出。後又應邀赴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開展南音藝術交流和傳授技藝。1982年,著名的泉籍作家白刃在香港《文匯報》上發表了《喜聞南曲傳鄉音》一文,其中寫道:

“一九五八年我到廈門,曾經和老藝人紀經畝先生合作,寫了《拜託風箏》等唱段,由廈門南音藝人,在金風劇場演唱。同年我去泉州,到過馬香緞小姐家中,聽這位南曲世家的後人自彈自唱。當時她還是個小姑娘,可是彈奏和唱腔的技巧,已是出類拔萃。二十四年後的今天,難得在香港又看到她自彈自唱,更是爐火純青,嗓音深厚,感情入微,聽後餘味難忘,不愧是南曲演唱家中的佼佼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木雕繁,奪天工

相公巷130號:林慶祥故居

現年72歲的林陸安是這座古宅的主人之一。房子的建造者是他的祖父林慶祥,據說是清末的官員。林氏的大門上有“錦水傳芳”的字樣,是從惠安遷至泉州的。

林家養著好多隻狗,各式各樣,主要為的是保護古厝的遺蹟。可不是麼,在林家,我們見到了很多保存完整的木雕石刻,不僅僅是泉州歷史建築的天然標本,相信那些精湛的工藝在整個閩南文化遺產中都堪稱一絕。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門窗上的木刻表情生動而且無一雷同。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頗為少見的樑上雕刻。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門窗上的木刻表情生動而且無一雷同。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林氏大門前的石雕,竟然和泉州城心塔等眾多古塔一樣的“大力士”,不一樣的是,它是用來“託”門的,只有十幾釐米高。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曾經在新府口見過一隻袖珍的小蟾蜍,這一次是小麒麟,都是用來堵塞古宅水道口的石雕。

狀元第,雙蓮開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梁克家的故事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府晉江縣人,也有人說他是在泉州城內東街相公巷出世的。通過地方史學家的研究,在梁克家以前,泉州就有好幾個人中了狀元,不過沒什麼名氣,現在人們還是按照習慣的說法將梁克家當做泉州第一個狀元來講。

梁克家自幼聰敏過人,博聞強記,胸有大志。少時就讀於泉州學宮,後遊學廣東潮州揭陽縣為“館客”,一日逢寓處梅花盛開,梁克家賦詩曰:“老菊殘梧九月霜,誰將先暖入東堂?不因造物於人厚,肯放梅枝特地香。九鼎夔調端有待,百花羞澀敢言芳。看來片玉渾相映,好取龍吟播樂章。”語意超脫,不同凡俗。紹興二十年(1159年)回福建參加鄉試,奪得解元。翌年入京會試、廷試,狀元及第,授平江府(治所在今江蘇省吳縣)籤判。據說梁克家高中狀元時,他就讀的學宮雙蓮並開,後來郡人為之建了“瑞蓮堂”。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喪母,回鄉守制,有人上疏彈劾他秉政時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職,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淳熙七年,被重新起用,知福州,政績斐然。翌年,召授醴泉觀使。淳熙九年,復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修纂《三山志》40捲成,這是福建省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誌。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尋訪手記

初聽相公巷,名字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以為背後是一個關於相公和娘子的浪漫愛情故事。

宰相遠去,相公子虛,這是一條充滿人間煙火的小巷。不清高,也尋覓不到浪漫,門庭院落裡都是平淡生活和故事碎片。

一束陽光斜斜地照進來,打在桂香宮裡的香爐上,“日照香爐生紫煙”原來正是此番境界。一隻黑色的烏鴉貌似安靜地和同伴趴在鳥籠裡,沒想到是個厲害角色,喉頭裡能崩出一連串的閩南話,讓你明白天下烏鴉並不是一般黑的。一棟白色小樓曾因主人的名聲而引人注目,如今主人離去,它也落寞,路人淡忘了樓裡曾經的喧譁。一幅美人畫悽楚地掛在古厝的土牆上,遲暮古厝已經拆了一半,美人笑靨朝天日漸斑駁……

造訪者的感受,永遠不可能如小巷的主人們那樣細密周至,他們當下的生活,他們祖輩的過往,浸在彼此的交談裡,刻在祖房的牆壁上,但都經過篩漏,遠遠不是全部。這樣的記錄免不了殘缺,而殘缺更讓記錄顯得急迫。

幾乎所有的古巷,關於它們的記憶都正在加速破碎和殘缺。

有一些古巷,我們的到訪可能是對它的最後一次全面翻閱,越來越多的往事和故人,將不可避免地湮沒在新的鋼筋混凝土疙瘩底下,零落成泥。

所以,在相公巷裡花一塊錢吃到一碗純正豆花,就像回到舊時享受淳樸佔了便宜一樣,希望古巷恆久遠,風情永流傳。

泉州古城廿四巷:相公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