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打开亲历者们的“心结”

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比疫情的医疗救治还要长,那就是人们心理的重建之路。早在国内战疫的“白热化”阶段,就有业内专家指出,疫情趋于沉寂之时,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湖北人民、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灾后社会秩序和公众生活的尽快恢复。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多部门根据重点人群特点和心理服务需求,提供关心关爱、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必要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或转介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其中,身处疫情严重地区的湖北特别是武汉人民,应是心理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身处重灾区的心绪起伏,未被感染也焦虑

定居重灾区武汉的程欣,原计划大年初一回荆州老家过年。因疫情暴发,今年以来她还没见到自己的父母。而和丈夫窝在武汉的两个月,她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状况,生怕他们被感染,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云见面”。

回想起来,武汉被封城的那天,是程欣最焦虑的时候,她没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峻,每天24小时开着电视关注疫情态势,看着激增的病例数字,越发焦虑。

那段时间她总是做噩梦,梦醒后一片茫然。同事的姑妈因新冠肺炎去世,也让程欣的心情一度难以平复。在这个过程中,她所居住的小区内接连发现6例确诊者,每看到最新通报,程欣就觉得心里又被重击了一下,这又与疫情前期生活、防护物资紧缺形成了更大的压力,让她一直处于精神焦虑的状态。

程欣心情变化的转折点在于全国各地医疗队的支援。慢慢的,她可以接受出门去取网购的物资,睡眠质量也开始有所好转。但她还是惦记父母, “已经在家憋了两个月,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我想见爸妈,想去家门口的汉江边走走。”

疫情肆虐,也会让人不自觉患上“心理洁癖”。湖北荆州的张莹,整个疫情期间也会不时焦虑,虽然小区里未出现感染者,认识的亲友也未遭感染,但她还是自认为出现了社交恐惧,只是每天翻看手机疫情信息的更新,担心自己是个“无症状感染者”。而且不管触碰什么物品,她几乎都要先将其喷洒酒精消毒,触碰过后又“病态式”多次洗手。如今疫情好转,她偶尔会出门了。但“现在不少店开门,生意还特别好”,看着店里扎堆的人,张莹说心里慌得厉害。

夫妻感染者的病愈“后遗症”

何杰与妻子是湖北仙桃人,在一月底双双被感染新冠肺炎。

妻子被收治入院三天后,医院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何杰当时就崩溃了。反而是在自己照顾妻子时也被感染后,他没有了“退路” :“如果我彻底倒下了,谁来照顾她?这也是支撑我走到最后的信念。”

何杰回忆,当时一些病友的去世也有自身心理无法承受的因素,“对病毒投降了”。

与何杰相比,妻子的心态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之前住院的时候,她就极度焦虑,只要监测的仪器数值有点儿变化,她就立马找医生。虽然她原来身体不错,但毕竟是大病初愈,现在她还是会时不时胸口发闷。因为身体状态不好,她的睡眠也受影响,睡得晚起得早,半夜还经常会醒。这个病在身心上留给她的‘后劲’还是挺大的。”

自出院至酒店14天隔离后,他们夫妻俩回家一直与父母同住,虽然已经“阳转阴”,但何杰仍然会抑制不住地担心,甚至不愿意他们同桌就餐,“万一又‘转阳’了呢?会不会传染给父母?”

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表现,设置不同的干预要点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新冠肺炎治愈者或多或少都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候和迹象。一些相对敏感、脆弱,或日常就存有社交劣势的人,被病毒感染后的心理历程,不啻一次创伤性社会挫折事件,这也会导致他们出现PTSD症候。

此外,即使是未被感染,长时间隔离在家的人精神压力也普遍增大,产生焦虑、对生活的失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问题,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其中明确,各类人群呈现出来的症状不一,应对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

《指导原则》指出,对于隔离治疗的确诊患者来说,常见心态表现为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上述提及的何杰及其妻子,得知自己确诊时的恐惧和拿到病危通知书时的崩溃等情绪都是当时正常的应激反应。

最主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及时对他们予以支持、安慰为主的情绪安抚,鼓励树立信心。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此外,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生宋崇升还提示,像何杰夫妇一样,即使出了隔离期,仍然害怕自己传染他人的担心,大多是正常的。病愈患者可以保持必要的警觉,但要注意度的把持。宋崇升建议,病愈患者只要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接受回访,保持必要的防护,就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这类人群可以通过生活的逐渐恢复,而逐渐恢复安全感。

对于程欣这类处于重灾区内的易感人群及普通群众,《指导原则》表明,他们普遍会出现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出现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或放弃等情况,对这类人群建议主要以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为主。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孙晖院长此前接受健康界采访时也表示,对疾病的恐惧,最主要源于对它本身的不了解。所以,对待重灾区的易感人群及普通群众,要注重让他们了解关于新冠肺炎最权威和科学的信息,正确进行自我识别和个人防护,避免过度消毒,才能及时有效释放紧张情绪。

对于看到人群扎堆等现象就容易心理不适的情况,宋崇升告诉健康界,一方面民众出门做好防护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宣泄,主动和别人交流,多与人沟通,把恐慌“说”出来;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各方如果有序需要做好管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焦虑民众心里踏实。例如,社区商业在复工时,务必有序、逐步恢复,保持一定的筛查措施,减少大量聚集,这有助于建立人群对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解决睡眠问题是自我调整的重要一环

宋崇升还向健康界强调,一线医护、病愈患者、普通民众……各类人群出现的种种心理及精神问题中,多会呈现睡眠质量不佳的共同特征。例如何杰妻子的短睡即醒、程欣的噩梦惊醒及失眠、多梦等都属于睡眠问题的预警“信号”。其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合理、工作量的减少、日常活动的减少或换季人的情绪波动等,但经历强烈的情感打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此次疫情给各类人群都会带来情感上的波动乃至创伤,这对一些原本睡眠或情绪就不够好的人群,影响更为明显。

所以,调整好睡眠质量,是调整整个人状态的关键一环。

宋崇升建议,人们可以先用“三步法”自行调节状态。第一,睡眠先睡心,若要睡得好,先让心情处于一个安稳放松的状态。有心事牵绊,有烦恼困扰,睡眠难免会受到波及。白天尽量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得当,要么尽量完成,要么做好计划安排,这样睡眠基本会处于心无挂碍的状态;第二,白天尽量多动,因地制宜让自己做些身体活动及脑力活动,会加深睡眠深度;第三,尽量不熬夜不晚睡,按时起床,保持生物钟稳定,午休以半小时以内为宜,助于睡眠节律的保持。而且目前昼长夜短,睡眠时注意房间越暗越好,最好采用遮光窗帘或使用宽松的眼罩。

做到以上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都会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心情也会随之舒缓。如果失眠严重,或者伴有明显的焦虑等情绪,宋崇升还介绍了一种“腹式呼吸法”来帮助调节缓解。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生宋崇升 解说“腹式呼吸法”

他补充道,不同人群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出现的心理危机也症状不一、程度不同。所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持续自感无法缓解者,要及时就近咨询当地的心理工作者。现在国家已经安排了相关人员,专家会更具体更确切地帮助他们解决创伤问题。

(注:文中“程欣”“张莹”“何杰”均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