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直以來是文人墨客喜愛吟詠的對象。在詩詞中,有關桃花的詩詞數不勝數。
可最有名的桃花詩當屬《詩經·桃夭》和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了。
這兩首詩雖都講桃花,卻一個燦爛歡喜,一個遺憾失落。
《詩經·桃夭》講述的是女子出嫁的故事。
詩經·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周禮》雲:“仲春,令會男女。”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其性質就好像後世民俗婚禮上唱的“催妝詞”。
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女子出嫁了,喜氣洋洋,如桃花般燦爛。
這首詩清新明麗,朗朗上口。清代學者姚際恆評價這首詩:桃花顏色最豔麗,所以,古人用桃花比喻女子,開以桃花歌詠美女的先河。
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這首《詩經·桃夭》無疑是天才之作。後世許多桃花詩詞深受這首詩的影響,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也不例外。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最廣。
關於這首詩,背後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孟棨《本事詩》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時,博陵青年崔護旅居長安,一年清明,崔護到長安郊外春遊。
遊玩過後,感到口渴。看到一戶人家,於是敲門討杯水喝。一個女子開了門,給崔護端了一碗水。
崔護喝著水,抬頭看那女子,女子倚在桃花樹下靜靜地看著崔護。桃花印著女子如花的面龐,令人心動。崔護悵然而歸。
一年後,崔護再次來到老地方,可大門緊閉,再也不見當初的女子,只有那院中的桃花,依舊盛開如舊。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但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現在,人們說起桃花詩,本能的就會想起這兩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正值青春的女子出嫁,一片燦爛歡喜,讀到這首詩,人們嘴角浮起微笑。
“桃花依舊笑春風”卻帶著悵惘和失落,說著物是人非的故事。“物是人非”將永遠存在於人類的情感中,而這句詩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一直在人們心中常存。
閱讀更多 國學文化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