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1】

前幾天,一位姐妹向我訴苦:“隔離期間,和繼女呆在同一個屋簷下,我快瘋了!”

繼女是她老公與前妻所生的女兒,在一所寄宿制貴族學校讀書。最近學校都沒開學,平生第一次這麼長時間跟繼女相處。

姐妹說,這個女孩看上去不說話,挺乖的,但一處起來怎麼都彆扭。

“成天只對著她爸爸笑,扭頭對我就沒有表情,我都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麼,有時候莫名其妙感覺緊張,瘮得慌。”

“叫她來吃飯,走過來什麼也不說,就直勾勾盯著我。直到她爸爸走過來說有你最喜歡的雞腿,把雞腿換到她跟前,她才坐下來。她是不滿意我沒把雞腿放在她跟前嗎?”

“有一次我們坐在沙發上聊天,她突然擠過來趴到爸爸身上,藉口要看手機裡的照片,故意賴著不走。總是這樣,只要我跟她爸爸稍微表現親熱,她就一定會來橫插一腳。”

“被慣壞了,6歲了還要穿紙尿褲睡覺,還要爸爸給她換。如今13、14歲了,把髒內褲舊襪子全往床下丟。提醒過她卻依然故我,又怕把話說重了,被她恨上。”

“她覺得臉上幹就擅自用我的護膚品,2000多元一瓶的精華啊面霜啊,也不洗手就往裡面摳。我倒不是心疼錢,而是這根本不是給孩子用的啊。我還特地上網找了少女適用的買給她,結果她嫌檔次低,一次都沒用過。”

“對著這麼一個祖宗,我教育也不是、不管也不行。我不是不想處理好關係,可是真不知道怎麼掌握這個度啊!現在我心理壓力特別大,簡直都有點神經質了!真希望學校快點開學,我才能解脫。”

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2】

後媽難當,大概是個不可違抗的必然。

童話裡的後媽,個個心腸歹毒;世人眼中的後媽,個個心狠手辣。雖然狠毒的渣後媽總會有,但是懷有善意的也不在少數。只是,你的初衷再善良,總是敵不過現實的困窘。

有位姐妹曾吐槽:

總說後媽比不上親媽。可,親媽哪裡好了?

平時對孩子不管不問的,偶爾看看孩子,就一味縱容孩子看電視玩手機吃零食。而天天陪在孩子身邊,照顧吃穿管教學習惹人討厭的是我這個後媽啊!

我在這個家裡好歹是家長吧,要不要管孩子?可管了也是錯、不管也是錯,被孩子恨被外人說,真是令人寒心!

是啊,成為後媽,真是一場道德、人性與耐心的考驗。你被期待成為“聖人”,要對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視若己出,關鍵是,還得做得比孩子親媽還好。畢竟,親媽罵幾句打兩下,也不會背上惡人的罵名。

所以,在非原生家庭裡,後媽永遠是背鍋俠——你做得千好萬好,也敵不過一次沒做好。

我想起某論壇上,曾經火過一個帖子。

帖子的作者,是一個在很小的時候就經歷了父母離婚的女孩。後來她爸爸再婚了,娶了一個條件不錯的妻子。後媽覺得繼女一個人被丟在鄉下當留守兒童怪可憐的,便主動提出將孩子接到城市,帶在身邊。

後媽家底殷實、住著別墅,從此,那個女孩便過上了與農村截然不同的“天堂般”生活。這個女孩小時並沒被教養好,很任性、有許多壞毛病,但後媽一家並沒有計較,尤其是後姥姥、後姥爺,對她十分憐愛。

於是女孩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就是我親媽”的想法,直到後媽生下一個妹妹後。

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她發現,這個家裡,她和妹妹是有區別的。

妹妹的衣服是進口的,她的衣服是從商場裡買的;

妹妹有自己的專屬零食櫃,而她只能跟全家人吃普通的;

妹妹有媽媽專門盯著學習輔導,而她學習要靠自己;

妹妹上了一流985,而她只考上二本;

妹妹有了家裡給買的兩三套房,而她卻只能得到“出嫁時給十九萬”的承諾;

……

所以這女孩心態崩了,她不願意再叫“妹妹”,她吐槽“一視同仁”的後媽太虛偽,她認為是父母的不公平,造成了她和妹妹的生活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這個女孩的失落與鬱悶,是因為和妹妹成長境遇的不同引起了心態失衡,這其中有著太多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一味責怪這個在錯位斷層中長大的孩子。只是,如若後媽知道繼女內心這積澱20年的憤恨,又會怎麼想呢?

後媽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孩子的這顆心,捂了這麼多年都沒捂熱,反倒叫自己被恨上。恐怕只會傷透了心,長嘆一聲“養不親的白眼狼”吧!

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3】

後媽難當,都怪孩子白眼狼罵?

晴朗覺得,這個被後媽帶大的女孩,她的怨念不獨在重組家庭裡有,在每一個沒有處理好子女關係的家庭中都有,比如重男輕女、又比如二胎爭寵,都會有孩子感嘆父母不公、都會有積攢的怨恨。

她的恨不來自於自己的不懂事不知感恩,也不來自於後媽的自私虛偽。在這怨恨之下,真正深埋的,是沒有被處理的對“失去”的恐懼,是沒有被填滿的愛的空洞。

不要怪她不懂感恩,因為物質生活縱然富足,仍沒有一位家長,真正擔負起對她教育的責任,幫她在這個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幫她建立起自尊與自愛。

所有的孩子最需要的,無非是從一個穩固家庭中獲得的“安全感”。

孩子們都害怕生活動盪,害怕親人離去。他們需要自己被看見,被接納,需要一個穩定而從容的依戀關係。他們並非鐵石心腸,他們其實內心深處更渴望愛。

只是,他們更害怕傷害。

經歷了父母離婚的孩子,心中的安全感本來就被動搖了。他們討厭變化、排斥陌生人,會本能地把後媽當作後來的“入侵者”。

而當他們不得不接受了新組合的家庭後,他們便對後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孩子的心中,後媽必須做得更好,同時必須保證能一直堅持這麼好,才能贏得自己的信任。否則這個女人,便不配進入我的家,更不配叫她一聲“媽媽”。

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4】

有些後媽吐槽說:“我真的是很用心去關心他、討好他,可他總那麼抵抗我!”

其實,任何時候對孩子都無需討好。後媽和繼子女,總有一個合適的距離。

後媽不是親媽,後媽又何必要求自己成為“親媽”?最正確的態度,是“成為朋友”,而不是“代替媽媽”。

晴朗在專欄文章《子女反對單親父母再婚,如何應對?簡單5個字,打開孩子心結!》中曾寫過:

操之過急或越俎代庖,反而給孩子造成壓力。不妨給彼此一點空間和時間,給孩子一塊自留地,讓孩子覺得這個人的到來不帶有任何侵犯和佔有的目的,反而增加了獲得安全感和新樂趣的可能,反而能夠減少摩擦。

孩子能夠分辨真心與假意,帶著目的去接近孩子,不如敞開真心跟他交朋友。用自己的優點去打動他,用自己的特點去吸引他,只要孩子覺得與你的立場接近,就有了產生連接、加深瞭解的可能性。

所以,作為一個後媽,怎樣做才是“夠”?

我想,不求待孩子視若己出,但做到讓孩子足以信任你,就已經足夠。

但是,光這一點,就已經太難。

很多從破碎家庭中走出的孩子,本身就是帶著很大問題的。他們或許有不好的習慣、不良的行為,他們還積攢了不少負面的情緒,他們帶著天然的敵意看待你。

這意味著,你需要更多的時間、耐心和方法。很多身為後媽的女人,就是在一次次錯誤的嘗試中,磨損了耐性、消耗了善意,最終變得灰心而冷淡。

這個時候請你想到,你面對的是個受傷的孩子,他需要愛、也值得愛。

章子怡結婚後,面對的是汪峰與前妻葛薈婕所生的女兒小蘋果。她理解缺愛的孩子是怎樣,十分心疼她。有了這份心疼,心才可能柔軟。她曾公開說:“大女兒雖然不是我親生的,但我要把所有的愛給她。”

她帶著小蘋果,一起旅行、一起逛街、一起鍛鍊、一起玩耍。小蘋果過生日,她親自佈置公主房。她努力付出的愛,換來了孩子毫無芥蒂的笑容。

後媽帶她過上富足生活,她卻說:“有了妹妹後,我的心態崩了!”

後媽也是媽,也需要你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你可以溫和、也可以嚴厲,只是無論怎樣,都必須負起管教的職責。

曾經有一位朋友回憶,當他還是一個11歲孩子時,偷了同學的一個進口玩具汽車,被繼母狠狠揍了一頓,勒令還了回去。那個時候,他很恨透了繼母,一個星期都不跟她說話。

沒想到,繼母不僅沒有向父親揭發他的行為,反倒幾天後給他買了一輛玩具汽車,雖然不是進口的那種,但也算是家境貧寒的家中所能買的起的最好玩具。

前些年他的繼母得了乳腺癌,需要做手術。他忙前奔後,跑醫院、找醫生、陪床伺候。同病房的人都羨慕說:“這年頭,難得見到這麼貼心的兒子!”可誰曾想,這兒子,竟還不是親生的呢?

人心都是肉長的,付出也需要堅持。有時候,開頭千難萬難,只是堅持著、堅持著,就看到了希望。

【5】

最後,對於一個辛苦的後媽來說,孩子爸的作用,更加重要。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父母共同配合的結果。夫妻倆,一條心,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不能全壓在一個人身上,更不能一個往東、一個往西。

親生父母如此,二婚繼父母亦如此。

有些男人,為了孩子委屈了妻子。他們覺得離婚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所以懷著內疚,想要彌補。然而卻適得其反,過度縱容。這樣的溺愛,只會毀掉孩子。

而有些男人,為了妻子委屈了孩子。他們覺得孩子必須得聽我的,讓你叫媽你便叫,給你什麼便要接受什麼,不許反對、不許有意見。

他沒有成為繼母和孩子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樑,沒有緩衝、沒有協調,讓矛盾的兩面直接對撞。

我常說,再婚家庭裡,那個原生家長就是一切的軸心,是聯動所有成員的原始驅動力,必須不停的轉動來使新的家庭產生向心力。你自己不動,就不要責怪旁邊的孩子和伴侶不能朝著一個方向靠攏。

我們總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後媽和繼子女,永遠是個難解的人性議題。

但是,人性中亦存在閃光、亦包含溫暖。而這些閃光、這些溫暖,只能在漫長歲月的經歷中,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才能做到。

希望心懷善意的你們,能夠做到。

【晴朗老師專欄《婚姻必修課:這樣離婚,不傷孩子》持續更新中,讓您擁有更通透的婚姻,把握婚姻危機下的親子教育,請關注專欄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