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臭名昭著的,是它



这是浪潮工作室出品的第二期视频,欢迎大家点击上方视频观看。


以下为文字稿。


蝙蝠,2020年最臭名昭著的动物。

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蝙蝠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跌入了谷底。还有人要扬言杀光所有蝙蝠。

可是,你真的认识蝙蝠吗?

在很多人心目中,蝙蝠,就跟小鸟一样,毫不起眼。

其实,蝙蝠不是鸟,而是世界上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

蝙蝠也不都是小的。

翼展最短的凹脸蝠只有3厘米,而翼展最长的菲律宾果蝠能有1.7米。

蝙蝠也不只几种,全世界蝙蝠翼手目有1386种,是仅次于啮齿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

蝙蝠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南北极地区之外都有蝙蝠活动的身影。

而在中国,蝙蝠一共有7个科33个属共135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

很多人害怕蝙蝠,以为它们是吸人血的怪兽。

但真正的吸血蝙蝠只有三种,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它们主要分布在美洲。

全世界的蝙蝠都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分别是阳翼手亚目和阴翼手亚目。

阳翼手亚目家族最著名的成员就是狐蝠,也叫果蝠,主要以吃水果为生。

而阴翼手亚目的蝙蝠吃的东西相当杂。

从啮齿动物、昆虫,爬行动物、鸟类,鱼、再到青蛙,都是它们的口中食物。

当然,70%的蝙蝠,主要吃的是昆虫。

蝙蝠是真正的百毒之王。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蝙蝠身上发现了137种病毒,包括61种可以传播给人类的致命病毒。

比如SARS、埃博拉、尼巴病毒、亨德拉病毒等等。

很多人以为,人类之所以会感染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因为吃蝙蝠肉。

但事实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实这一观点。

蝙蝠把病毒传染给人类,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入侵了蝙蝠原本的栖息地。

人类居住的地方,有水,有家禽,也会有大量昆虫,蝙蝠自然就被吸引过来。

蝙蝠和人类共享了栖息地,蝙蝠身上的病毒就通过尿液、粪便和唾液传染给家禽或者人类接触的食物,再传染给人类的机会就多了。

2005年,孟加拉国爆发了一次可怕的尼巴病毒疫情,12个病例里有11人死亡,病死率高达92%。

原因就是人类吃了被果蝠污染的生椰枣果肉汁。

但为什么蝙蝠带着这么多病毒,自己没有感染死亡呢?

答案很可能是与蝙蝠飞行能力的进化有关系。

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体温会飙升到39度,心率每分钟可以超过1000次。

这种超强的代谢,会使得蝙蝠更容易产生受损的DNA,从而有了免疫反应。

炎症作为一种免疫反应,是很耗费能量的。蝙蝠于是进化出了一种能力,它能抑制DNA传感器,比如STING的激活,也能降低像TNFα这样的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来抑制炎症。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炎症少了,病毒也更容易复制了。

但蝙蝠还进化出了一套独特的抗病毒机制,它们身上的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应答基因(ISGs)始终维持着比较高的水平,让它们时刻准备好与病毒的斗争。

于是,蝙蝠和病毒就这么平衡地共存了。蝙蝠成为了行走的病毒容器。

蝙蝠聚居密度非常高,每平方米高达2500-3000只。

而且不同种群的蝙蝠还会混居,病毒就可以快速在蝙蝠的种群之间传播,大种群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快速淘汰那些没有免疫力、扛不住病毒的蝙蝠。

蝙蝠还可以长途飞行,这意味着它保存和扩散病毒的能力超强。

新西兰的一种小红狐蝠可以飞行320公里,印度狐蝠甚至可以飞行2000公里。

历史上由蝙蝠引起的传染病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是SARS。

武汉病毒所的石正丽和她的同事,从2004年开始,走遍了全国28个省市,追踪SARS的源头。

2011年,他们在云南一个洞穴里分离并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一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

经过13年的追踪,2017年石正丽团队发表研究,才认定蝙蝠是SARS的天然宿主。

蝙蝠还携带一种极为致命的病毒,它就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的天然宿主被认为可能是果蝠。

只要接触了感染者的汗、排泄物、唾液、血液,就可能感染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是在1976年首次出现的,一起疫情发生在刚果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的一个边远地区。

从第一次出现到2019年5月,埃博拉病毒共造成33012人感染,14301人死亡。

蝙蝠携带的大量人类知晓或者尚未知晓的病毒,可能会一直和我们共存下去。

蝙蝠似乎比人类更适应如何与病毒相处。但我们似乎还没有学会,怎么和蝙蝠相处。

本文科学性已经过复旦生态学博士杨喜书审核


剪辑 | 刘畅

动效 | 陈颖 孟帅

视觉 | 王萤萤 李大伟 张议文

策划 | 刘派 李太南 陆小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