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山”理念 中國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

作者:董戰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博導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3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考察,同村民們親切交談,瞭解該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生態脫貧是習近平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內涵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實現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金山銀山”的目標和歸宿。生態脫貧是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脫貧工作模式,是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雙贏”之舉。“兩山”理念是推進生態脫貧的重要遵循,生態脫貧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方式。要在總結落實“兩山”理念生態脫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推進建立生態脫貧的長效機制。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產業脫貧

生態脫貧的關鍵是要有生態產業支撐。因地制宜結合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情況,通過多種措施方式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形成成熟的生態產業體系,帶動貧困地區收入增加是中國通過生態產業推進減貧的主要做法。

一是發展地方特色生態旅遊業。利用本地區的生態資源合理發展生態旅遊業,引導遊客迴歸清新幽靜的大自然,帶動貧困地方消費,拓展貧困群體脫困渠道。生態旅遊業成為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和扶貧脫貧的重要抓手。

二是發展地方特色生態農業。通過技術扶持、政策引導等積極推進貧困人口參與生態農業種養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打造農業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示範區,利用新興網絡創新銷售模式,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三是引入發展要素打造生態品牌。積極引入外來資本、先進技術、高品質項目等經濟發展要素,打造特色生態產品品牌,通過電子商務宣傳,吸引生態消費,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的良性循環。

四是拓展綠色投入渠道。對貧困地區加大綠色金融的應用支持,持續創新優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業務,解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過程中“錢從哪裡來”這個關鍵難題,實現生態扶貧產業運作所缺乏的土地、勞動、技術、廠房設備等生產要素到位,推動生態化產業和產業生態化,支持貧困地區實現綠色發展,防止扶貧開發滋生環境問題。

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拉動脫貧

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是生態脫貧的基礎,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既能創建“綠水青山”,又能可持續開發生態產品,發揮生態保護的扶貧效應,提高貧困人口受益程度。主要的做法為提供貧困人口的綠就業,包括招聘貧困人口為造林員、護林員、河道管護員等,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帶動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目前,中國主要的重大生態工程主要有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退牧還草工程、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工程、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綜合治理工程,這些重大生態工程的地方就業和減貧脫貧效益顯著。

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加速脫貧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持續加大中央財政投入扶持,不斷完善財政扶貧開發政策,著力創新財政投入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資金使用規範管理,是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路徑。2016年—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84億元,連續4年每年增加200億元,年均增長28.6%,相關轉移支付和債務限額分配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其中,2019年,中央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貧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持續擴大政策實施範圍,不斷完善補助辦法,逐步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恢復的支持力度,明確資金重點用於扶貧、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領域。

加大對貧困區重要生態產品供給的投入保障。如,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機制,不斷健全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抓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監管,保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根據牧民由於禁牧限牧要求的機會成本損失水平,制定補助辦法,及時足額向牧民發放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推動貧困區實施生態綜合補償。中國積極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貧困縣為主體,整合轉移支付、橫向補償和市場化補償等渠道資金,結合當地生態保護實際需求建立生態綜合補償制度,並健全有效的監測評估考核體系,把生態補償資金支付與生態保護成效緊密結合起來,讓貧困地區農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中獲得應有受益。

深入推進生態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生態資本造福於貧困地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地制宜,遵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強決心、“滴水穿石”的堅定毅力,全力以赴推動生態脫貧落實“兩山”理念,奮力開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脫貧之路,中國終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美麗中國”之夢。雖然中國多數貧困地區正在通過生態脫貧落實“兩山”理念,但是,當前部分地區還存在脫貧不實、脫貧質量不高的問題,也存在因病、因災、因殘等返貧的多種風險,需要繼續加大力度、持續深入推進,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首先,要做好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重點排查生態重要區域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情況是否到位,全面排查整改影響脫貧的突出問題。其次,要面向生態重要區域不同類別的貧困人口,制定差異化的穩定脫貧和防止返貧的幫扶政策。第三,要精準識別生態重要區域各類返貧風險因素,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體系和動態幫扶機制,對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予以幫扶。第四,要將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於扶貧的力度,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要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要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最後,要保持政策穩定,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進形成生態減貧長效機制,狠抓責任落實,切實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