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宦官,也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太監本為官名,唐朝時,改為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原本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為與皇室朝夕相處,容易博取信賴或有機可乘,故歷朝歷代不僅基本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並且極易形成專權局面,弄得朝政日非,不可收拾。

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宦官形象

歷史上,宦官能夠以其伺候皇家的特殊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不外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 是當宦官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 宦官便以功獲寵, 以寵掌權。

比如大家所熟悉"指鹿為馬"的主角趙高,就是在死後,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又比如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由於曾經幫助平定韋后之亂,深得玄宗寵信,開元末期,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小事由他自己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決。幸好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忠心不二,不離不棄,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但之後陰險奸詐的李林甫就沒有這麼好相與了,仗著擁立代宗的功勞,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後,身為相國的李林甫更加為所欲為,竟敢對代宗說:

"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分。"意思是我們只是坐的位置不同,但處事你要聽我的。看看,何等地跋扈飛揚,何等地擅政專權!



其次, 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 便利用內朝宦官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 宦官逐步操縱軍政大權, 形成了專權局面。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是出現在東漢中期以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究其原因是因為東漢後期,多由幼主臨朝,政權多落入皇太后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後,不甘於外戚專權局面,便依靠身邊的宦官發動政變,這樣,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團而操縱政權。由於宦官沒有社會基礎,沒有政治才幹,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比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團起而反對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進行反擊和鎮壓,因而導致了,使東漢統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弄權眾生相



再次,皇帝自身昏庸無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也是宦官得以趁機專權的一個原因。

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於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 皇帝昏庸無能,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政治趨向腐敗的時候,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於政, 甚至左右政局。這種情況在榮獲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名譽的大明王朝最為突出,短短二百多年曆史的明王朝,竟然出了三個 "流芳史冊"的專權大宦官 。

王振就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自閹進宮,得到了的寵幸,逐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後來,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竟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蒙古瓦剌部首領,結果皇帝做了俘虜,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第二個就是劉瑾。劉瑾與王振一樣是自閹入宮,並且運氣不錯,他服侍的太子朱厚燳順利當上了皇帝,從此劉瑾便開始使盡,慫恿少年皇帝吃喝嫖賭,不理朝事,同時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是明代為禍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有"立地皇帝"之稱。

明朝還有一個比"立地皇帝"劉瑾更牛逼的宦官叫魏忠賢,他才是當之無愧的太監界的老大。魏忠賢出身流氓惡棍,目不識丁。他生性貪玩,逐漸養成了的習慣,長大後成為市井無賴。由於無法歸還賭債,遭到眾多賭徒的羞辱,他無奈之下自宮當了太監。即位後,憑著溜鬚拍馬的絕活兒,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他自稱”九千歲",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外,還有諸如清朝李蓮英、安德海之流,並無什麼本事,靠阿諛奉承,巴結討好主子邀寵,以此瞞上欺下得以跋扈專權的太監等等,不一而足。。



在古代中國,太監社會地位低下,最為人所瞧不起,因為,這些人往往是貧苦人家出身,讀不起書,當不了官,甚至食不果腹,走投無路,才進宮當太監,希望以此為門檻,服侍皇族,謀求生路。這本來是很令人同情的,即使許多人還能受到皇帝的恩寵,甚至掌握實際軍政大權,如果出以公心,為統治者鞏固政權出謀獻策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歷代朝政腐敗衰落都與宦官擅政專權密切關聯,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的惡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儘管歷史上的宦官多以負面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卻有兩位重量級人物為中國歷史留下來寶貴的遺產。他倆分別是東漢蔡倫和明朝鄭和

蔡倫發明造紙術,上榜美國《時代》月刊。

蔡倫於東永平年間入宮當小太監侍奉太后,憑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得到賞識,並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後又以位尊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造紙術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蔡倫發明造紙術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時代》月刊《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古代造紙流程圖



鄭和七下西洋,成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  

鄭和,為明成祖朝太監,世稱"三保太監"。 鄭和因協助燕王朱棣奪取帝位有功,升任為太監。後鄭和受命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為當時歷史之最,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歷代宦官多惡名,卻有一人揚名海內外,一人上榜美國時代《週刊》

鄭和下西洋劇照

  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鄭和首次下西洋的日期7月11日確立為中國每年"航海日",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



鄭和、蔡倫是歷史上宦官的傑出人物,不僅為令人厭惡的宦官群體掙回一點臉面,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