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还没开学,为什么让我起那么早?"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回答

眼看疫情声势渐歇,但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学时间却依然待定。孩子们对网课的态度,也从新鲜逐渐转为疲倦。有些孩子甚至开始懈怠,毕竟假期快要结束,还不赶紧好好享受一下。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冲突也产生了。

有位妈妈在网上留言说,因为这个假期无比长,而且大家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学。所以她从三月开始,一改平时假期都由着孩子休息的策略,要求孩子每天7点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安排。结果却遭到了孩子的强烈抵制,孩子质问她:"明明是假期,稍微睡一会儿懒觉,怎么了?为什么一定要七点起床?"

很多同样家有学生的妈妈,都在帖子下发表了自己看法。有人说,孩子说的没错,本来就是假期,其实可以适当放松下的。人生能有几次遇到这种事情,何必剑拔弩张;也有妈妈认为,应该坚持和上学时一样的作息,省得开了学一时间也调整不过来。

看了200多条回答,我发现一位妈妈的答案被赞最多,也让我觉得深以为然,下面我就借用她的观点夹带"私货"试着回答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对你的严格提出质疑,不妨让他也看看。

改变状态要从最小的单元开始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这个道理说出来没有一个人不懂,可以说是常识,但是实践起来,却又会觉得罗嗦。比如规定七点起床这件事儿,看起来就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儿。课程9点才开始,8点起床又如何,有什么必要这么较真?哥哥也曾经这样问过我。

我拿出纸给他倒推,我说:"这段时间,是假期也不是假期,我希望你能保持在校学习时一半的状态。但是怎么保持,你有什么想法?"

起初哥哥说:"那就用半天来学习,课外习题的量也减半吧!"事实上,这样实践的好几天,他都找不到状态,即便坐在课桌前,也总惦记着他的乐高模型和电子游戏。于是我们约定每天7点半起床运动和晨读,每天上午完成功课。果然,他的状态就回来了。

这里要说的是,别把"按点起床"当做可有可无的小事儿。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暗示,当你调用自己的意志力坚持按时起床了,就会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从休假模式中带出来。

自律的人确实更自由

曾经看过一个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的讲座,他说:在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一件事情坚持成为习惯,就无需意志力控制,而进入"永动"状态。

这似乎是那句经典的:"自律让你更自由"的心理学解释。我们常常会羡慕和佩服一些人,他们似乎总是能将某件我们看起来很艰难的事情坚持下来。比如我上学时有一位学长,传说每天4点多就会起床去操场锻炼,图书馆开门就进去看书,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我们都说他是神人。但是在这位教授的解释中,做到这样也似乎并不难:养成习惯就好了。

这也就是坚持早起的另外一个理由了,在坚持某件事儿的前20-30天,确实很辛苦,常常想要放弃。

但是,意志力也会作为一种能力,被锻炼的更加强大。等到早起这件事儿,变成习惯,我们就可以将"意志力"用在诸如背单词、坚持看书之类的事情上,一切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别让将来的自己后悔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对十年前的自己提一个"过来人"的建议,你会提什么。很多人留言说,要告诉自己彩票号码或者赶紧买房之类的。我也去问身边的朋友,闺蜜沉默了很久说:"我会真诚的建议自己,可以试着再努力一点,比如非典那一年。"

那一年和今年一样人心惶惶,父母大多还在上班,孩子已经停课。于是有人开启了休假模式,有人在家刷题,开学之后的第一次期末,成绩就起了变化,这种影响甚至在高考时也能看出端倪。

中年的父母无比焦虑的逼迫孩子学习,背后其实隐含对年轻自己某种行为的肯定或者后悔。有朋友就问我:你说是童年被父母约束,不是那么快乐比较惨,还是人到中年没有选择,四面楚歌比较惨?现在尽可能去努力,问心无愧未来才不会后悔。

凌晨妈妈来叨叨:

"为什么要七点起床?"是写给孩子看的,但是爸爸妈妈也要知道,这里说细节很重要,并不代表要严格要求孩子保持和学校时一样的状态,因为对于一般孩子而言太难了,自律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设立一些基本的底线,帮助孩子保持状态,在不去学校的这段时间内,也能做到不掉队、不泄气。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