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8:身法

《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8: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已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以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觀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而百假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固可置而不論乎!

《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8:身法

釋義

身法不外乎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八法。所謂“身法”,乃指上之頭頂,下之足底,遠之手指,是為一身之法而說的,即通常所言身法、手法、步法三者合一,是廣義的身法。

縱,即正面對敵之身法。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前後成一線,五行主力攻。”

橫,即側身法,又名“扁”身法。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前後一面站,單手克雙雄。”即言說側身攻擊對手的身法,故言橫。諺雲:“攻防進退橫豎找。”就是說自身的攻防進退,要用身法的橫和豎的正隅變化,來尋求對手的可利用之機勢。身法中縱與橫相對應,縱身法為放開氣勢的方法,而變為橫身法的過程中,必然要收斂其氣勢而有旋轉產生,故云“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此乃自身縱橫互變、自身擰裹旋轉產生離心力或向心力的發放效果。這就是拳訣“閃開正中定橫中”的方法。

綜上所論,縱身法又名“正、豎、重”,橫身法又名“隅、側(扁)輕”,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內容的闡述。打人長身,是說進攻對手,要揚其身。此言非指“形”也,主要是說“氣要將自身擎舉而有長勢”,後人論拳“打人全憑蓋勢取”,即此段之,“高”身法的藝境。當然,拳勢之長,必以形顯,揚其身,形必見長,然此長之形,皆為內氣擎舉而成,乃得高身法的揚其身之精髓矣!高身法是開勢,是內氣的開展而擎舉自身之拳勢的身法。拳勢有其高,必復返為低。低身法則抑其身,即一縮、一矮攢聚身形,猶如伏身撲鼠之貓蓄勢之法。古論有“分威法伏熊”之說,即熊在撲食之前,俯身曲伏,以蓄前撲之勢,低身法即此意。前言打人長身而防人矮身,亦是一法。長身攻擊對手,矮伏縮亦可領帶攻擊對手,故後人雲“起也打、落也打”。

既說手法招勢之用,更說身法的長身之起、矮身之落也。總論身法高低之用,高則氣勢頂天立地,威風凜凜,如龍昇天,低則團簇一團,彷彿入地一般,似龍潛九淵。否則,高身法的霸王舉鼎、霸王倒立碑、猛虎出山、插花蓋頂等招法如何施之;低身法的金絲倒掛、海底針、巧奪鳳凰巢、掃趟腿等下三路的招法如何用之。可見身法的高低變化乃施招用法的根基。

拳法之用,當進身用招,必竭盡其力,全身以赴,直奔對方要害部位,方能得手。所謂要害部位,並非要命部位,乃指對手空虛、背勢的部位而言。當退之時,要及時抽身撤步回手,以轉為蓄勢伏形的狀態,這才有利於隨時再發動攻擊之勢。

上述所論身法之高、低、縱、橫、進、退、反、側八法具體運用之常規,乃練時之規,而在運用時,此八法相互結合、相互演化,只在順其勢、隨其變而靈活運用,莫要拘泥於一勢一法。此言是“練有固法,用無定法"的練用有別之認知。與人較技,必先察對手之強弱,針對不同的對手和其所採用的不同手段,運用自身內在機制,身法或縱或橫,忽高忽低,但總要隨對手拳勢攻防變化而變化,形隨時機而變位,不可執練法的格式直接用於攻防較技中。因為拳無常形,拳無常勢,不可能對任何人用同樣的方法都有效。“拳勢不類",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之處。

故在較技中,時機適合進擊時,就要毫無顧忌地進擊,否則,就會失去取勝的良機;形勢適合退守時,就要及時退守,因為及時的防守就為進擊作好了準備。這就是“是進之時機,固然必進;雖然退守,以蘊蓄著進擊之勢"的進退之法則。故諺雲:“進不知退,莽夫之所為;退不為進,懦夫之所行。”“進而知退,退而為進。”

身法縱橫反側的四面動轉,是為了嚴防對手的偷襲,而能做到顧其後而不覺其為後,顧左右而不覺其為左右的藝境,才是較技功夫純熟的徵象。總之,對局勢的觀察瞭解是眼的事;聞聲變位是耳朵的事;接手問招、知情用勢是觸覺的事;變化貫通是心機的事;對局勢的控制是手腳的事,而手腳的根本在身法。身者,一神、一內氣、一外形之合稱也。身體前進,手足不進亦得進;身體後退,手腳不退也得退。“拳打腳踢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的說法,便是對上述論說的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