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产生诗人,你觉得这句话对吗?

长安居者仁人恭友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酷拽]

纵观古今,在个人的学术认知里,忧郁产生的诗篇要远远多余高兴产生的诗篇的。就拿唐朝如此繁盛的这个朝代来说,李白的诗,多数是浪漫的。因为他不必去忧国忧民,但是在浪漫的背后,是醉酒是麻痹。他他也依然的忧伤,他忧伤自己的仕途不得志,忧伤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所以正如李白所说的"借酒消愁愁更愁",他借着手中的酒,将他那更愁的心情,用笔墨来书写出来。[思考][思考]

其次,再说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范仲淹的"忧国忧民"可谓是在杜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杜甫由于出生在由盛转衰的唐朝过渡期中,所以他并没有了李白的那种浪漫感,他,是现实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就可以感受到他的胸襟是不仅限于小家的,而是大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也体现出了杜甫内心对于人生得意,走上仕途报效国家的渴望。渴望的同时,就恰好提现出了,他的忧伤。再者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此时已经是自己都食不果腹了,但是他依旧渴望着自己可以为众人做出贡献。[做鬼脸]

所以,我想但凡这"诗仙"与"诗圣"有一丝丝的政治之地,便会拼尽全力的来造福百姓,也不会在心中有这么多的惆怅和感慨啦!

忧伤产生诗人,这是一定的[大金牙]


素盐包子


我认为这句是有道理,一个人如果生活过于安稳,那么就不会有冒险精神,另外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会被蒙蔽,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诗人,他们都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食不果腹,经常是处于悲痛之中,正是由于他们对于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自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加的深刻。

举一例子,以盛唐诗人杜甫来说,如果他一直过着很安稳的生活,一帆风顺,我相信他不可能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不可能写出那些感人肺腑的优美名篇;生活有的时候是一面镜子,它时刻会提醒我们。而杜甫正是一直过着悲痛的生活,始终是郁郁不得志,生活也是没有着落,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创作出来的作品,那自然就更贴近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够引起共鸣。

忧伤并不是一件坏事,偶尔伤感,一个人单独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够真正沉淀下来,对于生活也会有全新的认识,所以安稳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对于诗人来说,安稳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好事,要是一直很平稳,没有受过磨难,那即使是再华丽的诗句,也会显得空洞无物。一个人还是要去受一些苦,只有吃过了苦之后,才会明白生活的真谛。

我少年时代家境很富有,但是后来父亲的生意失败了,我才慢慢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人情冷暖,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以前花着父亲的钱,觉得那根本就不是钱,但是现在我要自己去挣钱,知道了钱来得不容易,也不愿意去大手大脚地花钱,这也正是在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忧伤。当然我只是想要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就是要去受苦,更何况是诗人,要是他没有生活经历,如果处于安稳的生活中,过着那种理想式的生活,这样的诗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自然也不可能成为诗人。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一定是受尽了无数的苦难,吃尽了苦头,只有这样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要是不愿意吃苦,也没有吃过苦,不懂得什么是悲伤,也不会忧伤,这样的诗人,只能说他是花架子,即使是写出了再美的文字,那终究是昙花一现,无论是古代的诗人,还是当代的诗人,大部分都受尽的苦难,梅自苦寒来,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无数的苦难,真正处于悲痛之中,才能够写出真正感动人的作品。

诗人的忧伤其实是来自他对于生活的真切的感知,要是不懂忧伤,也没有吃过苦,这样的诗人是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写出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所以我是比较赞成忧伤产生诗人,这一句话是有准确地概括了诗人的成长经历,还有他对于世界的看法。


品诗读词


诗人也是人啊,官场失意,情场失意,思乡等等都是啊

1、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译: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译: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4、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译: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5、

十里红楼依绿水,当年多少风流。

高楼重上使人愁。

——秦观《临江仙·十里红楼依绿水》

译:十里的青楼依傍着绿水,当年在这里有无数风流韵事,现在重新上这高楼却让人无限伤感。

6、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

——张祜《胡渭州》

译:看不见家乡在哪里,山上云雾迷漫遮住望眼,令人无限忧愁。

7、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译: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8、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

译: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


还咳咳咳天籁


«虞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忧伤是一种情感,包含在“志”中,忧伤不能产生诗人,但诗人可能因忧伤而写诗。

悠悠岁月,因忧伤而写诗的诗人不胜枚举。如,“诗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上阕是写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但他却描写自己的变化,妻子很难认出自己。苏轼这是把现实中对亡妻的思念和自己遭遇的悲痛相结合,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苏轼生活的艰辛。这首词字字让人落泪,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也让无数人为之动情。



静心悟本2020


我觉得什么事都没有绝对,每个人性格,内心境界,阅历不同,可能面对心中的愁苦就有不同的感觉。

忧愁可以产生诗人,像我喜欢的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他是豪放词派的的代表人物,但同时也是一个内心充满忧愁愤懑的战士。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金人之手,他祖父在金国任职,出生在金国的他,却痛恨金国人对汉人的种种欺压和剥削。他发誓与金国不共戴天,从小立志长大要报国收复失地。

后来参加了起义军,以惊人的勇敢和智慧得到宋高宗的赞许。后来即位的宋孝宗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南宋朝廷始终不重用他。

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和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地方,壮志难酬的他在忧愁中度过。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怀古》《鹧鸪天》《贺新郎》《八声甘州》等一系列名作。

另外像杜甫杜老夫子许多著名的诗,都是在发生安史之乱后写得,国破山河,家破流亡之际,诗人心中满怀愁苦,只能寄托于文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得似浮云也自由


触景生情,诗画悠然而生


B吕A吕增平


其实我从少年时就写诗,直到现在已是中年,但我尚有三分自知之明,自己写的诗只是一个个人爱好,和众多诗坛翘楚无法比拟。从我自身的写作过程来看,忧伤与悲愤情绪的确对诗歌的创作与意境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情绪在诗歌里也的确可以体现出来,内心平和安宁时创作的诗歌大多迥异于情绪低落或激扬时的创作。悲愤出诗人嘛,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近代诗现代诗,脍炙人口的名篇大多情绪相对极化,比如杜甫的诗,对时事与家国的悲愤之情让人心生同感。当然,每个诗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风格与语言特色。


三月季风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要修改一下,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忧伤是创造诗人的重要条件。”!为什么呢?这要从诗歌的的风格说起,首先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在的现代诗,有豪放、有浪漫、又婉约、有忧伤,自古至今,忧伤和爱情一样,都是一个千古永恒的主题,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人和作品。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思念之忧伤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离之忧伤,再到“红酥手,黄藤酒”的情之忧伤,再到《雨巷》淡淡的忧伤,再到《赞美》那痛苦的忧伤,忧伤贯穿了诗歌的发展。

所以说忧伤创造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就下了许多的名篇,每每读起来或是一声叹息,或是忧国忧民,或是望洋兴叹,或是掩面而泣……

有忧伤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有进步才有动力,有动力就有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有人认为,诗词的忧伤是无病呻吟,其实不是,正是多年来诗人的创作,诗人的大智慧,诗人的奔走呼号,惊醒了多少浑浑噩噩的人们,自发的走到时代创新的前列。

这就是是人的力量,是时代最清醒的人,他们的清醒,恰恰来自于那份忧伤!

所以,忧伤是创造诗人的条件,诗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忧伤,这两者相辅相成,是诗词发展的两个轮子,让这个世界有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有了各有风采的诗人!



古十弓


穷在街头无应声,只留豪飞冠长空。


用户赵仲林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对的。

(下图为杀妻的顾城)

(这里我有些标签化,但是你品品)

单论忧伤产生的话,我觉得忧伤产生很多种人,忧伤产生病人,忧伤产生罪人,忧伤产生善良的人,忧伤产生诗意的人……

所以提取“忧伤产生诗人”这个规律性言辞的话,显然是不太合理,且有些断章取义的。

忧伤是一种情绪——而,人产生情绪,情绪不产生人。

如果硬要说忧伤可以产生诗人的话,那也应该是有过程和产生比率的。并且,在思考过程不完善或者产生比率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情况下,忧伤产生不了诗人。

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都是文字工作者,一个文盲,再忧伤也成为不了诗人,他咿咿呀呀,没有语言之下,也没有思想产生。

有人反驳了,诗人也不一定是语言的诗人呀!他不会使用文字,并不代表他没有诗意,没有诗人的内核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忧伤让他变成诗人的吗?我不置可否。

而且,其实很功利的一点儿是,你有了读者,你就算是作家,你就算是诗人,否则,你不算是。诗人,还是很社会性的一种言辞。

如果真要说有一种情绪可以产生诗人的话——我觉得那种情绪是爱。

对大自然和宇宙殷切地挚爱,使得他很有创作的渴望与温柔。(比如泰戈尔,褒义)

对一种特殊的病态的畸形的噬爱,使得他他的诗是来自灵魂的欲望和快感。(比如说萧开愚,我在这里为贬义)

……

无爱(也可以谐音为物哀)无以成诗,但爱又不全是褒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