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统的形成,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

按照儒生的说法:道统是儒学的传承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下传孔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颖、朱熹。

道统的说法本身漏洞百出,首先是这些人之间动辄间隔千百年,如何传承?孔子去世的时候,子思才五岁,就算他是神童,能得孔子真传?孟子后又一千多年没人传,怎么又接上了?

儒家道统的形成,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

儒生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明代的孙奇逢发明了“因袭传承”这个概念。所谓因袭,就是沿用过去。因此孔孟不必见过尧舜,也能沿用尧舜旧制度。子思真没机会得到孔子亲传,也有办法沿用孔子学问。这个问题似乎搪塞过去了。

如何能够知道你学的东西,就是过去的旧制度?再说了,在所谓“道统”中,从尧舜到文武周公,这都是天下政治中心人物。孔子之后,不过是民间的教书先生罢了。如果真有道统,再不济了传承的也是“帝王面南之术”,后面这些人自称继承了道统,他们的合法性在哪里?

儒家道统的形成,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

清代的费秘又发明出一个新的概念“道出于政”,首先肯定了道统前半段的正当性,确实是政治人物。他认为,最古的时候政教是不分的,君就是师,师就是君,政就是道。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周天子的君位都危如累卵了,更别提教了。于是乎,诸侯林立,百家争鸣。孔子因袭了三代旧制,但是不得其位。秦一统后虽得位,但不得道统传承。于是乎,君师二分,帝王传治术,儒生传经学。帝王传君道,儒师传臣民之道。

费秘提出新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论证明代道统的正当性,恰恰相反是为了推翻明代的道统论。建立清代“正当”的道统论。费秘重新编造的道统上接“二帝三王”,后面由历代帝王和儒生两脉并传。他把自周公之后的道统分为:天子统道和公卿辅行。

儒家道统的形成,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

费秘同时还反对“孟子之后,不得其传”的宋儒说法。他专门做了《道脉谱》,编纂了七十子之后的经学传授系统。用来反对宋儒道统论的虚妄不实。提到了孔家壁藏书,提到了汉儒口述经书,以及六朝以来注解音译,或者遗失辑佚。从汉代五经,发展到唐初九传,唐末十二经,南宋十三经。费秘用经学的发展史,来论证道统并未失传,而是世代相承。归根结底只是为了证明“去古未远”。

然而,不管学术界如何争论。道统的编排最终是要在政府的推动下完成坐班排次的,谁配享太庙这是由当朝皇帝来拍板决定的。唐代时候的亚圣都还是颜回呢,到了元代换成了孟子,这当然离不开宋儒的宣传。康熙来了后,把朱熹也放进了太庙。在清朝形成了所谓的“四配十二哲”的新的道统谱系。

儒家道统的形成,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

四配之中,孟子夺了颜回亚圣的名号,成了新亚圣,颜回被编排为复圣,增加了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十二哲原本出自《论语》中的十哲:德行科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有宰我、子贡;政事科有冉有、季路;文学科有子游、子夏。颜回被提拔为亚圣后,曾子补上,曾子被提拔为宗圣后,朱熹补上。前面这些人,好赖也是孔门嫡传弟子,相隔一千多年的朱熹跟他们齐排并列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圣人,在统治者手里跟玩物一样,喜欢怎么拨弄就怎么拨弄。后来有人提出子张和有若,在先秦影响力也很大,于是曾十哲为十二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