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模式有什麼區別?

喃是個憨憨


簡單來說,一個需要流量,一個賣流量。

AT兩傢俱有國內目前最大的流量池,A就是淘寶系電商平臺,T就是社交平臺。但是這對流量的取向卻是是完全相反的,前者的流量池就是個黑洞,不斷吞噬(內部和外部)來為自己的電商服務,而後者是不斷往外傳輸流量給擴張自己的地盤。

A為了保證淘寶系平臺的流量,最終就造就了它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它的收購基本以全資收購為主。這些收購的產品在自身行業內基本都數一數二,擁有不菲的用戶基數,這樣的產品就能為其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同時這些產品也能補自己的短板,對現有的產品線做出一定的補充,使得整個戰略體系更為完整。


健一說說


嗯,回答本行業話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中國最為知名的互聯網公司。但兩家的文化和投資風格都可以說是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想要阿里的錢 阿里要你的命!

阿里巴巴很霸道,這並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有不少案例體現。比如,阿里曾經是美團的投資者,但追求獨立的美團最終和阿里反目,隨即阿里巴巴反手拿下了餓了麼,繼而向美團宣戰。

有一點必須提及的是,阿里巴巴這些年所投資的公司,其實活得都不怎麼好,比如說當年火爆的UC。

騰訊送錢 送流量

有很多人馬化騰沒馬雲大氣。但說真心話, 中國很多中小創業者都很喜歡騰訊,因為騰訊這些年確實造出了不少由小變大的公司。其中堪稱代表的就是京東和拼多多。騰訊不僅給這些公司投資,還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扶持他們。

阿里騰訊投資風格為何不同?

有人說一家公司的基因不重要,我完全不認可這麼一個說法。基因對一家公司很重要,基因就好比一個人的性格,正所謂性格決定人生。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阿里的投資風格是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說白了,阿里巴巴就想把別人的公司融入到自己的體系,從而逐漸讓創始人出局。

而騰訊公司就不一樣了,騰訊更多的是戰略投資,不僅給你錢,還給你流量,而且不干涉你運營。所以,這些年阿里和騰訊都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但騰訊投出來的效果顯然是好於阿里巴巴!


春公子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模式有什麼區別?下面就這個問題做以下分析。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屬於中國甚至國際的二大科技公司。

1、產品的不同

阿里巴巴主營業務有淘寶網、天貓、聚划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

騰訊的主營業務有QQ、微信、社交網絡平臺QQ空間、騰訊遊戲旗下QQ遊戲平臺、門戶網站騰訊網、騰訊新聞客戶端、騰訊視頻和騰訊電腦/手機管家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兩大科技公司阿里巴巴需要廣大消費者來消費或者購物包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全部,更多滿足人們的物質食糧;而騰訊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滿足人們豐富的精神食糧。

2、理念的不同

阿里巴巴滿足不同年齡段的消費群體,騰訊更多的滿足年輕人的需求。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願景是我們旨在構建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我們的願景是讓客戶相會、工作和生活在阿里巴巴。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

騰訊願景和使命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及服務之中;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助力各行各業升級,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阿里巴巴以商業為基礎,騰訊以科技為基礎。

3、投資領域不同

阿里巴巴近幾年來投資了零售業歐尚和大潤發,同樣騰訊也投資了永輝超市開闢零售業;阿里巴巴投資了小鵬汽車,而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

阿里巴巴投資領域:出行服務(小鵬汽車、小黃車等);企業服務(數夢工場、七牛雲等);人工智能(寒武紀、壹玖壹玖等);電商(Lazada Group、Tokopedia等);

零售業(大潤發、易果生鮮等)物流(菜鳥網絡等);文娛(淘票票、大麥網等);醫療(嘉和美康等);金融(我來貸)和本地生活服務(餓了麼)等領域。

騰訊投資領域:出行服務(蔚來汽車、滴滴打車等);金融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影視(華誼兄弟);醫療健康(丁香園);電商(易車網、人人車);零售業(永輝超市);服裝業(海瀾之家)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兩家公司在投資領域有些是相同的,有些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點就是虛擬經濟走向實體經濟,投資模式一般採用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股。

希望給您有所幫助,看到的朋友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和討論。


凱協茂機電


阿里和騰訊在資本運作方面的差異非常明顯:阿里喜歡全面併購,騰訊喜歡戰略投資和聯營。在聯營/合營公司方面,騰訊佔據絕對優勢——電商方面的京東、拼多多、唯品會;O2O方面的美團點評、58同城、貓眼娛樂;遊戲和電競方面的虎牙、金山軟件、Epic、Netmarble,海外電商方面;Flipkart、Sea Ltd、Go-Jek;與互聯網行業距離遙遠的萬達商業、中金公司、中信資本、華南城……通過聯營,騰訊將影響力伸向多個戰略方向。很多聯營公司與騰訊產生了真實的協同效應,有些聯營公司離開騰訊甚至難以生存。阿里在聯營公司方面弱了一些,而且聚焦於與核心電商業務相關的零售、物流、海外電商等領域,原因在於:阿里旗下許多優秀的聯營公司已經被收購併表。


接下來說說詳細數據:



2018年阿里投資金額1800億,而騰訊投資了900億。2018年阿里、騰訊利潤的三分之一都來自投資收益,一個254億,一個是232億。

無論是看投資金額,投資數量,投資回報,說阿里和騰訊是中國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也不為過。而圈內也曾流行過一個說法,阿里和騰訊是風險投資最後的接盤俠。

最新的阿里投資案例是,2月14日阿里入股B站,螞蟻金服收購英國支付公司WORLDFIRST。而騰訊總裁劉熾平則在2019騰訊投資年會暨IF大會上表示,19年騰訊的投資規模不會收縮。因為能賺很多錢,所以阿里、騰訊才會對投資趨之若鶩,才會讓他們在寒冬裡也有底氣。

既然阿里和騰訊兩者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都是投資收益,那麼二者到底誰更有眼光賺的更多?誰更有底氣?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投資巨頭呢?

2018年,騰訊投資減半阿里投資翻倍,收益追平

在過去的2018年,騰訊的投資金額從2017年的1800億降低到900億元,而阿里的投資規模則從890億提升到了1800億元,其中最重要的投資案例包括了635.883億元收購餓了麼,向居然之家投資54.53億,向新興市場B2C電商投資334.675億元,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向印度電商Paytm Mall投資29.786億元,50.201億美元收購土耳其電商Trendyol的多數股權,73.628億美元領投印尼最大電商平臺Tokopedia。

而在財報披露的投資收益上, 2015-2018阿里的收益逐年下降,從484億元下降至254億元,而騰訊則逐年上升,從虧損2億增長至收益23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騰訊2018年232億元的收益(或許更高)基本與阿里254億元的收益不相上下了。

如果只是看IPO退出收益,騰訊的投資表現會更好。根據清科集團數據,在2018年前11個月,中國IPO退出賬面金額排在第一位的是騰訊,近800億元;晨興資本500多億元;紅杉資本、高瓴資本、DST、啟明創投、IDG、順為資本、高榕資本、招銀國際等均在100億元以上。而騰訊投資的IPO案例包括了拼多多、美團點評、閱文集團,每個案例的投資收益都在100億元以上。截至2018年8月17日,騰訊持有京東股票比例從2014年5月的17.6%升至21.25%,而京東股價最大跌幅達60%,僅僅是在京東就虧了200多億。如果不是京東等公司股價大跌,2018年騰訊投資收益表現會更好。

另外從4年累計的情況對比來看,阿里的投資回報率表現更好。2015-2018阿里累計投資金額為5050億元,累計投資收益為1387億元,4年投資回報率約為27.46%。同時,騰訊四年累計投資金額為4060億元,累計投資收益為476億元,投資回報率約為11.25%。

如果只是從具體IPO退出案例來看,騰訊投資水平顯然要比阿里高得多。電商領域就有京東和拼多多,且騰訊都是第一大股東。而騰訊也是美團點評第一大股東,雖然阿里也是美團點評的早期投資人,但IPO時持有股份已不到2%。另外騰訊和阿里也同時是滴滴/快的的投資人。

阿里的成功投資案例,則包括2016年最低點戰略入股微博30%的股份,2014年投資陌陌賺了66.98億人民幣,2017年戰略入股哈囉,應該是共享單車賽道最為成功的下注。但過去幾年阿里在線下和海外下注,其實表現並不好,重要的案例包括177億收購銀泰,283億元戰略入股蘇寧,14.66億元投資三江購物,192.773億元投資高鑫零售,54.53億投資居然之家。而海外投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亮眼的項目,尤其是下重注的Lazada。

騰訊投後不管,阿里投後控制並表

在投資這個事情上,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風格迥然不同,不只是各自的業務側重點不同。

阿里大多數的投資,最終變成了控股收購,尤其是阿里視為未來的業務。比如通過投資併購餓了麼進軍餐飲服務市場,收購高德地圖進軍出行市場,投資收購優酷土豆進軍文娛市場,通過投資UC、Lazada加速海外的佈局,另外通過投資併購銀泰進軍線下零售。阿里通過投資收購,財務並表,提升了自身的營收能力。當然業務線越長,阿里也能收集到更多維度的數據。阿里將大數據視為未來,這些都是有益佈局,雖然短期並不賺錢。

而騰訊並不尋求控股,更願意創業公司獨立IPO。從京東、美團點評到拼多多,除了遊戲市場,到目前為止很少見騰訊的控股收購。為數不多的閱文集團,最後也是分拆獨立上市。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互聯網圈,大家更喜歡選擇騰訊投資,而不是阿里巴巴。

騰訊投了這麼多獨角獸,也不尋求控制,最終是否形成了戰略協同?目前是要打疑問的。即使是數據共享,彼此都沒有做到。這些估值/市值數百億美金獨角獸,翅膀硬了,並不會那麼聽話。是不是阿里的戰略投資模式更有價值呢?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註釋:騰訊2018年營業收入為1472(1-6月)+805.95(7-9月)+995.88(預測值)=3273.83億元)

另外也容易解釋一件事情,為什麼過去的2018年阿里的營收增長表現要好於騰訊?

只是看阿里傳統核心業務的電商佣金和廣告增長略低於騰訊,但整體營收卻遠高於騰訊,這與阿里的戰略投資收購,財務並表有著極大的關係。

而阿里營收增長的另外一個秘密,就是加大自營業務,其中就包括了亮眼的盒馬鮮生。但這嚴重拖累了阿里巴巴的毛利率和運營利潤率。

2018年,騰訊比阿里進入的賽道更多同時力度也更強

2018年,阿里和騰訊投資公司的數量都達到了2015-2018四年間的歷史新高。四年間,騰訊每年的投資公司數都比阿里的多得多。2018年,騰訊仍然以132家的對外投資公司數領先於阿里的80家(含子公司)對外投資公司數。

2018年投資事項的行業分佈上各有側重,騰訊比阿里進入的賽道更多同時也力度更強。從數據上顯示,騰訊一共進入了15個賽道,其中在文化娛樂、企業服務和電子商務領域的投資明顯高於阿里,而阿里巴巴則進入了13個賽道,其中在本地生活、硬件領域、醫療健康的投資顯著高於騰訊。其次,騰訊比阿里多進入了3個賽道,阿里則比騰訊多進入了1個。

在不交叉領域中,騰訊分別投資了12家教育、8家遊戲、1家工具軟件,而阿里只在農業中投資了1家企業,在不論投資金額的情況下,騰訊在行業領域中的佈局更廣,致力於教育、遊戲中的力度要遠大於阿里在農業中的投入。

騰訊既保持文娛、企服的優勢,也在積極佈局電商挑戰阿里

騰訊繼續保持在文娛、企服的優勢之外,提高對電商的投入以挑戰阿里在電商領域的獨霸地位。2018年騰訊在文化娛樂、企業服務、電子商務賽道上的投資佔比超過了50%。其中文化娛樂領域主推的是短視頻、動漫、直播和音頻,例如,18年通過各大綜藝上推廣的騰訊微視,以21.259億元增持股份的bilibili,繼續投資40億人民幣的鬥魚直播及參投9.371億元的喜馬拉雅FM和參與2.7億元E輪融資的知乎平臺等等;

企業服務則體現了騰訊的2B轉型之路,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騰訊在 2018 年投資了信息安全解決方案服務商安賽 AISEC、遊戲雲加速服務提供商網速大師、能源行業信息化及運營服務提供商尚博信等超過14家涉及能源、互聯網、金融、零售等多個行業的服務商;

在電子商務賽道上,騰訊基於微信生態,投資拼多多、小紅書等電商平臺,發展社交電商以挑戰阿里的地位。

阿里企服、電商投入不減,佈局文娛對抗騰訊還需要更好的眼光

阿里企服、電商投入不減,佈局文娛對抗騰訊還需要更好的眼光。2018阿里巴巴分別投資了12家企業服務、12家電商、8家本地生活、8家硬件、8家汽車交通,6家文化領域及其它領域各1-3家。

企業服務和電商作為阿里的主業,在投資賽道上仍然佔據不可動搖的地位,騰訊想要撼動其地位,還需提高發展的加速度。而位居第二的本地生活、硬件和汽車交通領域,則顯示了阿里巴巴未來的投資側重點,例如併購餓了麼,投資4億美味不用等D輪,戰略投資寶寶樹超億元,投資12億友寶、5億喜多士和1.1億多維度以及佈局印度Zomato和Bigbasket;

在硬件方面則以3個大手筆投資:參與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數億美元B輪融資,5.355億元投資WayRayC輪和50億人民幣併購樂鑫科技為代表;汽車交通領域,則以ofo的失敗使其光芒盡失。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娛樂領域,阿里及其子公司共投了7家企業,以66.935億元投資美國NewTV天使輪、100億人民幣投資華人文化集團CMC A輪和78億戰略投資萬達電影為代表。對美國NewTV的投資顯示了阿里文娛進軍海外的野心,但畢竟歐美的文娛產業已經十分發達,要想佔得一席之地,還需更多的投入和更好的眼光,而對萬達電影的投資,或許是阿里對抗騰訊系娛樂的最明智之舉。

總之,從投資金額、投資收益上看,阿里的表現要好於騰訊。在對外投資公司數上,騰訊幾乎每年投的公司數都要比阿里投的多得多。但從賽道分析上看,阿里的投資思路與騰訊明顯不同。商業起家的阿里傾向於通過佈局文娛、本地生活、交通和新零售進行併購擴大業務,而騰訊則更重視通過流量變現來投資拆分業務。依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未來騰訊依然可以憑藉IPO退出輕鬆賺錢,而依託實業的阿里則會在數據方面將越來越強。


看物流


簡而言之,阿里巴巴的投資屬於戰略投資,主要是流量併購,增強主體業務。騰訊屬於變現投資,屬於流量分發,增加業務量。


隨心談堂主藍圖國王


騰訊賦能是改良型的,而阿里是革命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