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你想说些什么?

大道者至简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自然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比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教育的压抑,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敬:

千千万万的孩子才是我们的事业,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