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01:劇情概述

“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電影《囧媽》中,張璐對徐伊萬這麼說,徐伊萬也對自己的母親盧小花這麼說。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張璐

徐崢扮演的小老闆徐伊萬,面臨著兩重困難:一是與感情不復存在的妻子存在商業糾紛,二是和“一見面就爭吵”的母親積攢已久的矛盾。在愛情的泡影即將破滅與長期鬧僵的母親之間,徐伊萬選擇維護自己的“尊嚴”——以工作為重,放棄陪母親去莫斯科參加“圓夢”表演。

在徐伊萬出國做打官司準備時,他發現護照忘在母親那裡,於是他意外的上了這趟俄羅斯的車,要和母親一起度過漫長的六天。剛開始,徐伊萬還想著中途換乘時,買機票“逃離”母親,但現實並沒有讓他如願;部分原因是因為這趟車經過的站點沒有機場,但最主要原因也許是徐伊萬在“親情”和“事業”中的猶豫與躊躇。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意外踏上俄羅斯之旅

母親盧小花對徐伊萬來說是折磨般的存在:在兒子打電話的時候不停的往他嘴裡塞吃的;總想把自己所想強加到徐伊萬的身上,也不管他是否樂意。兩人在火車上的相處,如同臺詞所描繪的一般:見面=爭吵。

在多次的大吵小吵後,母親被徐伊萬的過激言語傷害,扔下行李在漫天飛雪中獨自離開了火車站。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不停餵食

至此,一直在鬧不和的母子兩關係才出現了“拐點”:賭氣的盧小花踉踉蹌蹌地走入了雪白的叢林,意識到錯誤的徐伊萬擔心母親遇險,選擇在後邊“尾隨”;最終,鬧僵的兩人在一棵倒下的大樹上休息,開始傾心的交談;這一次,徐伊萬沒有不耐煩地聽,母親也沒有自顧自的講,兩人的“溝通頻率”在這冰天雪地達到了一致。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談心

“我知道了,雖然你是我的兒子,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啊,我管你管多了,對不起......”

徐伊萬到現在,雖然已進一步意識到了些什麼,也似乎開始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但兩人的關係仍懸在某種程度上,未能真正的“破冰”。

一頭黑熊的出現,打破了這剛剛回暖的“親子關係”:母子兩被小熊追趕,徐伊萬帶著母親巧妙脫身,沒想到“小熊”的“母親”也怒氣衝衝地來為自己的孩子報仇。逃亡過程中,徐伊萬摔傷無法繼續移動,只能坐以待斃,沒想到在“安全區”的母親主動為他引開母熊:你要吃就來吃我,別吃他!並在黑熊撲向的瞬間,緊緊抱在受傷的兒子身上。千鈞一髮之際,黑熊被一艘遊輪上的獵人用麻醉槍擊倒,母子兩也被成功救起。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邂逅黑熊

電影最後,母子兩戲劇性的參加了“獵人”一家的婚禮,並乘坐熱氣球到了大劇院,為盧小花圓了演藝夢;此後,兩人開始互相包容,理解,釋懷,徐伊萬和盧小花之間的鴻溝被填平,兩人關係間的“萬年寒冰”也逐漸融化。

但電影終究是活在熒屏裡的故事,現實中的戲碼,未必能如此理想化。當下的家庭,親子關係的矛盾如同電影未轉折之前的橋段,在五湖四海的不同家庭裡上演。但最後並不是都能相互釋懷,有的案例則演變成慘痛悲劇:有母親選擇服藥告別,有孩子從高樓縱身一躍,有孩子則拿起尖刀刺向養育自己成人的父母......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02:《囧媽》反映了當下家庭(親子關係)中哪些尷尬?

尷尬一:單親家庭對孩子教育的乏力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所謂幸運與不幸,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擁有一個和諧、溫暖、被關愛、包容、良好教育的原生家庭;當你的家庭讓你感到完整、享受到它帶給你的積極影響時,那麼你是幸運的;反之你就是不幸的。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這些“幸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遇到坎坷時,兒時的經歷總能給予積極幫助;但那些相對“不幸”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就沒有這種“精神上”的鼓舞,所以導致兩者在面對同一挫折時,可產生截然不同(積極應對/消極逃避)的兩種應對策略。

影片中:徐伊萬的家庭,缺少了父親的角色,在徐伊萬成長的過程中,“父親”這個詞語越發模糊。因而,在缺乏父親關愛的同時,孤苦伶仃的盧小花,在教育孩子上難免會出現力不從心的跡象。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嚴父慈母”,其含義便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既需要有人扮演嚴厲的角色,給予犯錯的孩子及時糾偏;也要有人扮演慈祥的大人,給受挫的孩子撫平內心的傷痕,兩者結合施教達到的效果才是最佳。

但盧小花一人分飾兩角,不太現實,因為每個人的教育理念,決定著她將往嚴/慈中的單一方向發展。長此以往,盧小花逐漸變成了那個“慈”到了極端的人:對徐伊萬,她傾瀉了全部的關愛,以至於他感覺到快要“窒息”。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溺愛過度

同樣的,在犯罪電影《保持沉默》中,男主吉米·托馬斯從小便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父親的背離、母親教育的乏力,讓他過上了陰鬱的童年,並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走上了“弒母”的道路。留心觀察的話,同樣的案例也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小結:以上都表明了,單親家庭對孩子施教的不全面,是當下親子關係的尷尬之一。

尷尬二:家長以自我為中心的施教模式

知乎有一條提問:如何以自我為中心的家人過招?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得到了大家五花八門的回答。透過這個現象可側面看出,大多數孩子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施教。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展現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他們完全以自己思維替孩子考慮事情,他們善於從自己的角度、認知、經驗中總結出一套“處世範本”,然後命令孩子要像這“範本”寫的這麼做。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感受永遠比孩子的感受準確,自己的見解永遠也比小孩子獨到。總之,在施教過程中,不存在“教育的主體”與“被教育的主體”一說,父母自己就是中心。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這種現象,在電影《囧媽》中也有跡可循。盧小花以為徐伊萬餓了,不停的給他“餵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在打電話處理事務,母親投食的手也沒有停下。所以,徐伊萬不止一次告訴母親說:我不餓!你沒有聽見我說什麼嗎?我說我不餓!

像盧小花這樣的父母,在周遭並不少。他們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主觀感受,以自己的做事方法代替了孩子的思考:孩子必須聽大人的、大人比小孩成熟懂得多、我說你就照做,我教訓你就照服,在他們的認知里根深蒂固。

小結:父母的自我中心傾向、過度中心化的施教模式,讓原本想開闢創新的孩子無所適從,這便是《囧媽》所折射出來的尷尬之二。

尷尬三:不成熟的父母

你也許聽過“熊孩子”,但你是否聽過“熊爸媽”?

“熊孩子”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他們心智不成熟,缺少父母的管教;而“熊爸媽”則是父母親自身,在教育時扮演的角色並不夠成熟穩重,反而呈現出孩子般的“情感不成熟”現象。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在琳賽·吉布森的《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就提到了類似的“熊父母”。此書將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分為了這幾種類型:

情緒型父母:情緒極度不穩定,像小孩子般依賴他人安撫自己的焦慮,比較善於把沮喪的情緒放大,讓孩子一同經歷崩潰。

驅動型父母:過度最求完美和極致,總把自己的意願加在孩子身上,忽視孩子的真正訴求;在管控孩子的生活上從不感到疲倦,他們也通常會因為孩子的不成功感到羞愧。

消極型父母:遇事先逃避,未足夠清晰的意識到為人父母所需承擔的責任,遭遇危機的時候視而不見,消極懈怠,拋下孩子,讓孩子獨自解決面臨的難題。

拒絕型父母:迴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對於孩子的情感回應置之不理,並有時會因為此類問題暴怒;這類父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就像是個拖油瓶,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會過的更開心快樂。

在以上的四種類型父母中,《囧媽》盧小花對待徐伊萬,更傾向於“驅動型”,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的幾種類型父母,在生活中就很少見。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我朋友的父親,便是其中一類,她是典型的“消極型父母”。朋友說在家裡碰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找不到父親的身影,即使把問題放在臺面上溝通,父親也極力推脫和迴避;所幸我這位朋友沒有往壞的方向發展,從小到大靠自己搞定了很多難題;但這類父母對孩子而言,是種壞的榜樣。

小結: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會造成這樣那樣的麻煩,這類親子關係中,矛盾和摩擦自然少不了,兩人的相處“時光”,便是孕育“trouble maker”的最佳時機,這也反映了當下家庭的一種尷尬。

尷尬四:親子之間的無效溝通

在去往俄羅斯的6天行程中,徐伊萬和盧小花因矛盾升級而產生了一次“促膝長談”機會,那便是母子兩在遭遇黑熊之前,在森林樹下的那段交談時光,這次溝通對緩解母子兩關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有效的溝通”。

但在電影中,這種有效的溝通只佔有極少的比例,母子兩的日常溝通,都是在升級和加劇矛盾,沒有任何成效。

在面對盧小花對自己事業、婚姻情感等多方面的盤問,徐伊萬選擇了隱瞞實情、說謊、欺騙或者拒絕回答。這是《囧媽》中徐伊萬和母親的尷尬,同樣也是當下很多家庭面臨的尷尬。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父母總是以溝通的名義,不停逼問孩子說出他們想要的答案;孩子也總是以正面乖巧回答的姿態,做著散慌、迴避、反叛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總是完美的錯拍,生活中的無數次交談,從未輸出過有效的結果。

小結:和家長間的交流,只是走個形式,孩子根本打不算打開心扉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見聞,因為他們也清楚,說實話的“代價”,這就造成了親子關係總存在“無效溝通”的尷尬局面。

03:以《囧媽》為例分析,當下家庭中,造成親子關係矛盾的根源有哪些?

主要是兩種教育、養育方式的極端化:

(1)父母無法澆滅的“控制慾”:過度佔有孩子的私人空間、侵犯孩子的精神領域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關於“控制慾”,這是教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之前也針對“控制慾”寫過一篇詳細的文章;許多人不明白,為何家長的“控制慾”會造成親子關係諸多的矛盾?那是因為你未曾親身經歷:過度的控制,比窒息更讓人難受。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囧媽》中,盧小花覺得冷,就逼迫徐伊萬穿衣服,但徐伊萬並不這麼認為,所以兩人便又鬥嘴了;盧小花認為寶貝兒子餓了,但其實徐伊萬根本沒有餓的感覺,於是他躲開母親,把一盒小番茄一個接著一個丟出了窗外;婚姻受挫的徐伊萬想和俄羅斯的失戀美女談心,母親極力阻止,阻止他這麼做!

在母親身邊,徐伊萬的一切行動都需要經盧小花之手,只不過徐伊萬也比較固執,不是事事都聽從母親罷了。但在很多家庭中,多數孩子並不具備這種“反抗”的能力。只要他們提出異議,就會迎來父母親劈天蓋地的批評,所以他們只能照做。

控制慾,讓徐伊萬呵斥母親:保持10米的距離,不要靠近我;也讓《小歡喜》的英子,跳海自盡。面對私人空間被侵犯,精神領域被父母親“闖入”,很多孩子只能選擇極端的方式去處置。矛盾從何而起?當父母忽視孩子的訴求,要求他們按照“範本”做的時候,已經在悄悄醞釀了。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小歡子》英子跳海

(2)“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寵溺與嬌慣

孤犢觸乳,驕子罵母——《後漢書·仇覽傳》范曄

嬌慣和寵溺,是造成親子關係存在矛盾的原因之一:父母的寵溺,助長了孩子的驕氣,最後父母反受其害。

類似的道理,古人也不少警示我們,《種樹郭橐駝》中也說到:雖日愛之,其實害之。父母愛孩子到了極端,就會愛護過度,就像種樹時人們為了愛護它,早晨去碰碰樹幹,晚上扣扣葉子,幼苗總有一天會因此死亡。

《囧媽》盧小花,由於失去了丈夫,便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切,傾斜完她所有能給予的“資源”,但長大後的徐伊萬並不接受,反而覺得母親的這種行為讓人不解,當一方要求停下而另一方繼續時,摩擦也就產生了。

在現實中,家長溺愛孩子,孩子便會逐漸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出現心理畸形,開始提出不合理訴求。當這些訴求未能被及時滿足時,他們會將怨氣撒在父母身上;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養成後,他們也會慢慢失去自立的能力,在與其他同齡人競爭的時候敗下陣來。

父母無法填補孩子的慾望“黑洞”,也解決不了孩子因此的“情緒”失控,孩子也只以自我為中心,失去愛心與同情心,雙方開始相互疑惑、埋怨,一起困在惡性循環中。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3)極度稀缺的溝通機會,費力的溝通過程,無效的溝通結果

張璐在電影開頭問徐伊萬:你有多久沒有抱抱你媽媽了?對於這句話,我有不同的理解:

張璐並非讓徐伊萬真去“擁抱”自己的母親,而是暗示母子兩人之間的關係有多久未得到緩解了、到底有多久沒有和自己的母親和平相處,好心交談過了?

總的來看:徐伊萬和盧小花缺乏溝通的機會,一方是企業的老闆,總有不停的事務要處理;兩人的溝通過程也極端費力,總是一見面就要開始拌嘴、爭吵;每次相處都會以不愉快收場,溝通經常無果。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囧媽》中極少的溝通

親子關係若出現了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溯源到雙方的“溝通”問題。長期生活在鄉村的我,觀察到城市孩子和鄉下孩子與父母親相處存在的一些差異:根據我身邊的案例,城裡的孩子更樂意和爸媽溝通交流,而鄉下的孩子與父母親彷彿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隔閡,很難敞開心扉去攀談。

類似差異,只是個人觀察到的個例,也許不具備普遍性,但也可從一定程度看出,溝通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和諧關係的“橋樑”。

家長說——孩子聽,家長教——孩子受教,這中間需要“溝通”來銜接,當溝通總是不能順利進行時,多數的親子關係會因為信息不對稱、想法不同頻而引發矛盾。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恰如《小歡喜》中,老師安排英子、英子父母的背對背溝通,被宋倩的暴怒打破,最後家庭關係並未因此得到緩解,反而是加深了英子對父母的無解。這是他們一家溝通的收場方式,也是當下很多父母和孩子交流時結束的方式。

04:每一段不和諧的親子關係中,是否也會存在一隻叢林黑熊,來促進雙方的共同“覺醒”?

《囧媽》中,那隻出現的十分不“合適”,卻又十分“正確”的黑熊,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其含義真的只有一隻無端冒出的“叢林生物”那麼簡單嗎?並非如此。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黑熊的暗示

因為熊,母親捨命保護兒子,致使徐伊萬和盧小花的積攢多年的“寒冰”被融化,盧小花意識到自己的管控太過度,徐伊萬也清晰地認知到母親是多關愛他,他是有多疏於去觸碰母親那些細膩的內心感受,是頭棕熊,讓雙方共同“覺醒”。

因此,這頭熊,意味著一場化解親子關係的“甘露”,也意味著一次千載難逢的“破冰”時機。誠然,並非所有不和諧的親子關係中,都能等來這麼一頭“棕熊”的出現,要想破解雙方存在的矛盾、誤解,則需要雙方共同的“覺醒”。

首先,家長需要嘗試著:

1. 尋找並建立與孩子的邊界感,使親子關係保持在合適的距離

在寒冬裡,兩隻刺蝟相互依偎著取暖,但是它們發現:靠的太近,會被彼此的刺刺傷;但離得太遠,就感受不到相互的體溫,有被凍死的危險。於是它們百般探索、嘗試不同的相處距離,終於發現了一個臨界點,這個位置可以讓它們既不互相傷害,同時也能感受到溫暖,這就是著名的“刺蝟定律”。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家長和孩子的相處中,刺蝟定則十分有借鑑意義:若是相處太近,就會無意間侵犯到他們的世界,造成不舒適,為此埋下隱患;但若是家離得太遠,就會讓孩子疏於管教,在成為“熊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

因而,家長要尋找到和孩子相處的臨界點,既不過分熱絡,也不過度疏遠,讓孩子在一個舒適的距離內成長。

2. 意識到教育方式存在的不妥,適度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施教方式,將重心向孩子轉移

《囧媽》片尾,母親盧小花意味深長的說:“電影裡的一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這暗示著,母親已經意識到自己施教理念、模式一成不變帶來的消極結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明確一點:教育的主體是孩子,要多遵從孩子的意見和想法,而非一切從父母自身出發。但要想父母改變長久以來的施教理念,也許會有些艱難,因為它和父母的成長經歷、見聞、感悟有關,並非一朝一夕能輕易改變。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因此,父母自身先要意識和承認“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並從根源上極力避免,改變這種思維模式,更多的以孩子的感受為主,避免以自身經驗代替了思考,逐漸將教育中心從“自我”向“孩子”身上轉移。

3. 用“接納與尊重”代替“控制和寵溺”

影片結局,徐伊萬面對妻子張璐也發出了內心的感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應該都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這個道理也是從他與母親的相處中悟到的。

物極必反,過度的控制和過頭的寵溺只會讓孩子往所期望的發展方向背離,也會無形增加親子關係之間的摩擦。孩子成長的不同年齡、不同階段都會有著自己,不一樣的需求:譬如需要得到認可和尊重;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屬於第四層。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也就是說,每一個在茁壯成長的孩子也渴望被尊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接納和尊重的方式,替換掉過度的控制和寵溺,才能讓孩子往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紮根生長”。

比如:

  • 傾聽孩子的想法時,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定;
  • 適當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其適當的自由;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努力幫其改正等。

4. 放棄不合理期望

電影中,無論是徐伊萬還是盧小花,都想把身邊的人改造成自己希望和想象的那個樣子,但是在改造的過程中,他們痛苦地發現:對方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比如說要對方完美、要對方完全聽從自己的意見、要對方極度的乖巧、要對方不卑不亢得聽取自己的命令等,這些要求本質上都不合理。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放棄不合理期望

身為父母,要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判斷清楚,自己對孩子所抱有的期望,是否合理?當有很多期望是稱為不合理時,就應該有所捨棄。如果孩子本質上成為不了“那樣的人”,那再怎麼逼迫也是逼不出成果,反而會給你們的親子關係籠罩上一層緊張的氣氛,因此家長學會判斷不合理期望並做出捨棄,對緩和不和諧親子關係十分重要。

5. 多進行頻率在同一層面上的溝通

很多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都是不同頻的;就好比在聽收音機的時候,沒有調到正確的頻率,就無法收到想要聽電臺的。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必須要同頻;切勿出現像電影裡面的情況:母親盧小花從來沒有認真聽兒子說過話,兩者的溝通信息都是不對稱的,甚至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在談論同一個話題。

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要確保在頻率上的統一;而做到這種頻率的統一,則需要做一些提前的工作:比如要孩子徹底的信任你、讓他們放下防備、做出承諾和約定、營造舒適的溝通環境、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之交談等。

這樣的“同頻”溝通才會出現效果,也才能稱之為良性溝通,對於緩和幾類尷尬的親子關係才有幫助。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其次,身為孩子也需要意識到:理解家長的出發點,給予他們多一些耐心。

影片中,徐伊萬知道母親是深愛自己的,當他走出車廂的時候,摸到口袋裡的那三顆“大白兔奶糖”就說明了一切,只不過是迫於種種原因,他們倆的隔閡沒有得以磨平。

但很多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徐伊萬那麼複雜,因此無需考慮太多的影響因素。作為孩子,我們需要了解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我們好”,只不過所表現的形式有些過激或者不妥;再而給予適當的耐心,不要太輕易就感到煩躁。

當存在相互理解之後,孩子對於家長的所作所為會產生一些包容;在這種包容的前提下,再借助於一些良性的溝通,這樣親子關係的矛盾才能不費力的去解決:因為當雙方都心貼心交流時,所有的摩擦、禍源、隔閡,都無處遁形。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05:總結

1.透過《囧媽》這部電影,看到了許多東西:一是親子關係客觀存在著誤解和隔閡——並非所有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和平共處,但這些矛盾只要剖析出深層次原因,就有可能被解決;二是,以《囧媽》為原型的家庭,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很多——很多家庭面臨著和孩子相處的尷尬處境,他們一方面渴望著破冰,一方面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也不願意付出實際的改變行動。

2.並非所有出現問題的親子關係中,都會有一頭“棕熊”來促進雙方的和解;很多時候依靠的是雙方共同的“覺醒”:也就是雙方能互換身份,站在對方角度替對方考慮,作出類似本質上的改變時,這些問題才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囧媽:親子關係的鴻溝,若想逾越需要雙方共同“覺醒”

電影是虛,生活是實;但實際上,電影反應的也是實!長文是一種態度,魚井7000多字的觀感,望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