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的婚姻,還要在繼續嗎?

無愛的婚姻,還有“性+金錢+孩子”,這三樣只要有其中一樣婚姻就足以維持下去,對於這個日本女人而言,孩子和金錢都有兩樣了,已經很不錯了

最近有一則新聞很爆,一位日本女星婚後每個月領11萬生活費,但是見不到老公,平日生活就是會友和帶娃。

這則新聞沒什麼,反倒是評論給刷爆了,網友們紛紛表示,天下還有這等好事啊……

這些玩笑話裡面,我卻讀出了一種無奈的辛酸,這又何嘗不是一些正處於圍城中困惑無解的女人們的心聲呢?

無愛的婚姻,還有“性+金錢+孩子”,這三樣只要有其中一樣婚姻就足以維持下去,對於這個日本女人而言,孩子和金錢都有兩樣了,已經很不錯了。

當時新聞一出,我和周圍女同事們論及此事,竟然出現了一致贊同,其中不乏單身的,熱戀的,還有已婚有孩的。錢是個好東西,但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拜金主義,在熱衷於錢的背後,是女人們對於婚姻和男人的“集體失望”,所以才會出現一致的“贊同式”宣洩。

亦舒在《喜寶》裡說:“女人最希望要的是愛,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錢也是好的。”

絕望的主婦不只是一部肥皂劇而已,是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她們或者忙於事業疏於家庭或者捨棄夢想全職在家或者正周旋於工作和家庭間疲憊不堪,她們平常少有機會抱怨婚姻中愛的匱乏,只是偶爾會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調侃,用幽默豁達掩飾心中的落寞。

即使是現在,婚姻對於女人而言也依然是“圍城”

雙宋CP宣佈婚訊,女人們開心的表達著讚美和支持。

哪怕自己的婚姻一塌糊塗,也動搖不了內心對浪漫的信仰。一如當初自己走進婚姻一樣,穿上婚紗的那一刻,新娘們都會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

即使是作為具有強烈獨立思想的8090後,大多數女孩的成長環境依然是充滿男權色彩,她們從小就被潛移默化的教育要崇拜爸爸,在走向婚姻的時候也只是將對爸爸的崇拜轉移到丈夫身上,她們婚後面臨的問題也依然是和上一輩人一樣,事業和家庭,男人出軌,婆媳關係,養育孩子,婚禮浪漫只是一時,脫去婚紗之後才是不可逃避的婚姻真相:承諾、安全感、責任、義務……

在祝福之前,很多還要不可避免的聽取來自三姑六婆甚至親媽的“恐怖詛咒”,“再不結婚就剩下了”;“女人過了25就不值錢了”“你一個人怎麼過得好,女人哪有不成家的”……

在恐懼感、缺失感、以及夢幻感的作用下,我們進入婚姻,因為完全沒有學習過如何經營一段“親密關係”,人們總是會有一種盲目的樂觀或者莫名的悲觀。開心、幸福、焦慮、慌張、忐忑、懷疑隨著婚姻的展開將會不可避免的出現。

直到新婚不多久,他們進入到了婚戀專家說的“真相浮現時期”,有些夫妻開始了磨合之旅,有些開始了漫長持久的權力鬥爭,有些兩敗俱傷,有些分道揚鑣,有些貌合神離。

到了最後,我們總是會用“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或者“愛情是短暫的,總會在婚姻中漸漸變成親情”這些餿雞湯來自我欺騙。

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後,男女同時感到了幻滅,從此不相信愛情甚至不相信婚姻,於是出軌撒謊玩套路也就理所當然了。

經歷和成長從來都不是正相關的。

正如《後會有期》裡王珞丹說的那句:懂得那麼多道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不同於男人,男人“還有世界可以拼”,但因為傳統婚姻制度,分配給女人的角色就是協助男人管好家庭,所以女人一直把婚姻當作主要的戰場,在裡面尋求自我價值。當然這時一定會有獨立意識強烈的女人出來大聲反駁“我們也有自己的世界”,然而底氣卻是不足的,輿論卻只會認為這個女人因為家庭經營失敗才投身於事業,沒有讚美,只有同情或否定,朴槿惠就是個典型。

輿論對於女人的最高評價往往是生兒育女兼顧事業與家庭,所以劉濤和孫儷才會那麼受追捧,人們認為這才是女性人生贏家的代表。

事業成功是錦上添花,家庭幸福才是基本。

這是由基因決定的,同一段婚姻,丈夫完全感覺不到不好,妻子則常常出於崩潰的邊緣。這也符合婚戀諮詢中我們常看到的景象。

女人一旦進入婚姻,立馬就要承擔起可以承擔的所有角色:妻子,母親,兒媳,女兒還有職場女性,這種劇烈的角色轉換中很多女人往往會出現驚慌迷茫的情緒,她會自然而然的首先想到她的丈夫,通過各種言語或行動的方式索取心理安慰和支持,但是很多情況下,丈夫都get不到妻子的需求,或者一開始還會有耐心的給予情感回應,後來還是趨於厭倦開始選擇逃避和忽視,然後女人由焦慮轉為絕望。

很多婚姻就是一方的忽視和另一方的絕望中漸漸走向死路。更可悲的是,現實生活中這種婚姻往往是苟延殘喘的維持著,既沒有改善的希望,也沒有徹底粉碎的決心。

中國女人身上承擔的來自四面八方的期許

除了傳統婚姻對女人的建構,女人身上又多了更多時代性的要求。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一組數據,25-55歲這個年齡,中國女人以70%的勞動參與率高居全世界榜首。”

“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才60%、法國女人的勞動參與率才50%、美國女人的勞動參與率是58%。而且,這些發達國家的女人享受著國家的奶粉費、學費、生活費等,也沒有婆婆在家三代同堂的情形……”

這麼一比,中國女人的累可想而知,25-55歲,當老婆、當媽、當媳婦,同時也在養家,要在世界上與客戶、老闆周旋。

狂飆突進的經濟時代,時代的一員,女人也是中國崛起的力量,她們在奮鬥,在經濟上讓自己獨立起來了,與此同時,對自我,也有了更多要求:

要上進,有事業還要經濟獨立

精神獨立,能夠自我治癒

要白瘦美,元氣滿滿正能量爆棚

要經營好婚姻,兼顧家庭與事業

少一樣都不行,只有全部做到才是一個符合世俗標準的“成功女人”

沒有哪個女人願意當女漢子,誰不想當小公舉被人捧在手心?但是現實要求她們必須打起精神孤軍奮戰。

據某知名招聘網站的數據統計,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裡,女方賺錢少於男方(43%),還有22%的家庭男女收入差不多。剩下35%的家庭是女方賺錢比男方多。

有人說婚姻制度最終會走向消亡,這個我看未必,就像曾有人預言文字會走向消亡一樣。婚姻制度往後的發展只會賦予更多情感上的象徵意義。

就連各路雞湯營銷號都在提倡“麵包我自己解決,你給我愛情就好。”

為什麼中國男人對家庭沒有精神投入的意識?

顯然,丈夫們還沒做好迎接一切的準備。

為什麼?

一方面還停留在過去慣性——他們天然是婚姻中的被支持去發展人格、自我的人。他們是一群被社會和歷史賦予使命的男人,當他們走入婚姻的那一刻,責任和義務席捲而來,不管他們的準備有多麼充分,內心總會有揮之不去的恐懼。

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都只能硬著頭皮面對。

雖然今天女人發展自我得到了更多的社會支持,但是依然被動,不同步不平等的僵持不可避免。丈夫期待女人繼續做自己的支持者,而女人也總是會無意識對自己的人設產生疑惑。不管是進是退,總會有一絲委屈,為什麼是我?

“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這兩個詞,就是女人專門發明用來吐槽男人的。男人享受在婚姻中的“不作為”而不自知, 作為新時代的男性即使已經懂得男女平等的道理也還是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一般這種家庭都會有一個強勢的父親和一個順從的母親,男主外女主內,女人輔助男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幾乎隔三差五都能搜到關於新手媽媽抑鬱崩潰自殺的新聞,然而最令人心寒的是丈夫的態度往往是不理解的,不就是生了個孩子麼,多大個事?

多大個事?

“自己的問題,自己調節”,不知道多少女人聽男人說過這句話?恐怕類似的,還有“別作了”、“我又沒有出軌,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當然今天我們不光是批判男人,還要搞清楚緣由。

其實,站在男人的角度,他們也有自己的悖論。

他們不能靠近女人,不光是懶、情感遲鈍,為他忙著應付內心那個更大的恐懼——失敗。 他們正為此殫精竭慮,一樣有很多脆弱和憤怒。

男人們首先是獵人、武士,然後才有了父親這種制度的。

勝利的功能直接來源於男人的價值感,所以大部分男人寧願犧牲供養、護佑、規訓、傳道等方面的功能,也不願意放棄勝利者這個男性的形象。他們想出來的解決這個父親悖論的方式就是——給錢!

你需要養育嗎?我給你請保姆,6個還是8個?

需要保護嗎?我給你6個保鏢加3個藏獒?

正好這個社會恰恰就是提供這種需求的滿足的。作為男人,只要你賺了足夠多的錢,那麼其他一切都可以被原諒。

社會中,男人通常越成功越有錢,通常受到的道德譴責就越少。一個男人提供的供養價值越高就越受人尊敬並且只用提供養育價值就夠了,其他的情緒價值和為子女付出的時間精力都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男人們只能進不能退。

渡邊淳一在《丈夫這東西》中提到,男人在面對婚姻時,有時會具有一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這一點是很多女人會感到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如此,男人對於這個將要與他共度一生的女人也是充滿懷疑,雖說女怕嫁錯郎,但是男人也怕娶錯妻。

而且有一種說法,很多男人對於妻子的人選也會充滿疑慮“她到底適不適合當我孩子的母親”“如果我在外拼搏,她能不能顧好後方”等等這些都是男人會考慮的問題。

在《我的前半生》中,俊生愛上凌玲是因為她能夠“安撫他心靈最脆弱柔軟的地方”,然而更多的普通男人連這種優質小三都遇不到,只能接觸到一些類似髮廊妹這種級別的女人,往往這種男人心思既不在家裡也不在外面,他們只是通過釋放下半身的慾望來減壓而已。

這就是《丈夫這東西》提到的不回家症候群,男人沒有渠道去治療脆弱和壓力,又不能逃避,只能藉助於酒精和外面的女人聊以自慰,社會環境不允許男人展現自己的脆弱,他們必須是強大的,堅定的,否則就會受到四面八方的唾棄和鄙視,甚至男人彼此之間都不會同情。

然而男人心裡想的一切,又有多少女人真的懂呢?

良性的兩性關係該如何重建?

婚姻早就不是一個“面子”,而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因為裡面可能有高質量的情感。

這一點對越來越多的現代女人來說,早就達成了共識。

當然,也會有些女人認為自己只需要錢,感情什麼的都是浮雲,但很多情況下,這種女人婚後也會在某個孤獨的夜晚獨自惆悵。

男人也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不管他的事業多麼成功,都會需要情感的慰藉,儘管他們自己未必會承認這一點,不然鄧文迪和田樸珺們為什麼會那麼受成功人士的青睞呢?

如果妻子只是個職位,那麼婚姻也不算真正的融合。不被允許自己有更多情感體驗,只渴求成功,男人的人生一樣充滿遺憾,所以男人總會基於本能去尋找更多的情感體驗,比如出軌養情婦這種事情,但事實上,即使如此,他們也未必能獲得自己理想的理想情感。

很多男人、女人其實沒有真正地休息過,因為在外工作競爭激烈,回家也不夠安全,還是以防禦的姿態,要參與兩性的競爭,這樣下去,大家遲早都會耗完所有對家的依戀。

如今,90後對於結婚的期待到了歷史新低,很多人已經傾向於不再選擇婚姻。女人覺得如果還是被要求單方面以耗竭的姿勢出現在婚姻中,那“還不如不要”。男人也一樣,反正也買不起房,養不起家,不如不要結婚了。雙方既對自己沒信心,也對對方沒信心,最後就是對婚姻都沒了信心。

婚姻中的最佳狀態是互相成就,彼此成長,在這種高級共生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到了一種高峰,會產生心理學所說的“神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謂靈魂伴侶就是如此。

重建兩性關係,是女性、男性共同的解放,我們沒必要陷入歷史社會給我們固定好的刻板角色中去,我們是真正的人,要活出真正的自我,重建對親密關係的新人,在婚姻中和對方建立真正互助的關係。

男人要學會理解女人,女人們的抱怨不是抱怨本身,而是“依戀”的訴求,如果你覺得這種理解很難,那麼不如按照亦舒所說的,給予她很多很多愛也好;女人也需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鎮住”男人,他們被社會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期待,如果你無法幫他分擔壓力,至少可以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吧。

說到底,男人和女人都需要愛,婚姻的雙方應該明白,你們結合的終極目的是結成真正的兩性聯盟,建立最終惠及雙方的良性情感循環。

無愛的婚姻,還要在繼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