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漣源用超常規手段脫貧摘帽

湖南日报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近年來,漣源市緊緊圍繞“高質量脫貧、高標準摘帽”的總目標,大興產業,種植玳玳酸橙2.5萬餘畝,中藥材0.8萬餘畝,油茶林7.3萬餘畝,帶動12.2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成功摘掉“窮帽子”。圖為漣源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玳玳酸橙種植基地。劉再麗 攝

鄒娜妮 周俊 劉再麗 李凱平

綠油油的產業基地一條條道路相接,通村通組公路蜿蜒如練,出門是平整的水泥路,村莊面貌整潔,抬腳就能坐車打車,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3月26日,走進漣源的廣袤農村,一幅幅美麗畫卷精彩呈現。

作為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漣源市原有148個貧困建檔立卡村,14.4萬餘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面對繁重的脫貧任務,漣源市委、市政府向110萬城鄉兒女發出總動員令,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集合天時、地利、人和,打響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

3月2日,湖南省政府對外公佈關於同意漣源市等20個縣市脫貧摘帽的批覆。漣源成功摘掉“窮帽子”,面對喜人戰績不驕不躁,脫貧攻堅愈戰愈酣,漣源遵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始終著力抓好責任落實、工作落實、政策落實,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韌勁,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攻堅之難——用超常規手段,使最大的力氣

為了“讓貧困群眾都過上好日子”,這些年,漣源緊緊圍繞“高質量脫貧、高標準摘帽”的總目標,緊盯“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等硬性指標,盡銳出戰、用心用情、攻堅克難。2014年至2019年,全市累計脫貧13.9萬人,14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18.30%下降到0.45 %。

用超常規手段,使最大力氣。漣源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設11個專項扶貧工作小組,層層構建權責清晰、職責明確的“1+11+N”金字塔式工作機制。全市明確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為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市級領導當好工作落實的“督辦員”、涉貧領域重點信訪的“包案員”、產業發展包村示範的“指導員”;市、鄉、村三級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不摘窮帽就摘官帽、不換面貌就換人”。

加強資金統籌,提高“精準度”。6年來,漣源累計投入各類資金80.5億元用於扶貧,堅持“多個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整合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方面的涉農資金,做到“應整盡整”。扶貧資金的使用始終堅持精準、科學、高效、安全原則,切實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同時,瞄準資金項目監管,抓嚴“小微權力”,完善扶貧資金項目一體化公開監督機制,讓政策在陽光下運行、項目在陽光下管理、資金在陽光下使用。2017年下半年以來,漣源市在“互聯網+監督”平臺公開的2500多個村級工程項目,沒有引發一起縣級以上信訪舉報問題。

措施之力——貧困群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鋪就一條產業扶貧的“致富路”,漣源深入實施“漣商迴歸”戰略。漣商企業直接參與聯村幫扶的38家,投資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2個,受益貧困人口3萬餘人。堅持將產業扶貧資金向重點龍頭企業傾斜,成功培育龍頭企業63家,在86個貧困村建有示範種養基地,聯結的貧困人口可持續增收5年以上。

在婁底高新區建立扶貧產業園,148個貧困村村村入股,有力解決了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問題,拓寬了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渠道。同時,通過“扶貧產業園+合作社+生產基地”等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現了“產業集聚到園、車間延伸到村、基地建設到社、利益聯結到人”。

產業興,拔窮根。放眼漣源,扶貧產業早已初具規模,玳玳酸橙種植2.5萬餘畝,中藥材種植0.8萬餘畝,油茶林種植7.3萬餘畝,帶動12.2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擴大就業脫貧“穩”,全市按照“培訓1人、就業1人、脫貧1戶”的思路,構建起“培訓、輸出、就業、脫貧、再培訓、就(創)業”的“鏈條式”服務體系。

至2019年,全市累計創建就業扶貧基地16個,建成扶貧車間83家,共開發崗位3929個,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1636人。同時通過技能培訓,全面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本領,共有8000餘名貧困人口通過就業扶貧穩定脫貧。

幹群之為——強勁動能變“輸血”為“造血”

採摘、打包、裝車……3月17日,龍塘鎮江口村黨支部書記吳永修在木耳基地裡忙得不可開交,豐收的笑容掛在臉上。

去年,婁底市工信局派駐的扶貧工作隊牽頭建成漣源市永福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種植50餘畝黑木耳。今年,木耳長勢喜人,喜獲豐收,但在疫情影響下滯銷。

江口村剛剛脫貧,農作物滯銷,將直接影響貧困群眾增收。工作隊立即出手相助,不僅聯繫電商平臺用直播方式銷售,而且個個當起“代言人”,動員身邊的人購買,5天便賣出8萬多元木耳。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從不是口號。漣源沃野,建立健全精準幫扶體系,471支駐村工作隊下沉深耕,1.3萬餘名黨員幹部與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148個貧困村和323個貧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駐村幫扶、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兩個全覆蓋”。

扶貧扶志,變“輸血”為“造血”。去年,在漣源市扶貧辦駐六畝塘鎮扶柯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貧困戶鄧志軍改掉懶惰的毛病,貸到小額扶貧貸款3萬元,先是購買小型農業拖拉機運菜賣菜;同時幫出門務工的鄰里管理15畝的酸橙苗,收取管理費,一年下來掙了4萬多元,成功脫貧。

2019年,漣源以“春季攻勢”、“完善達標”、“鞏固提升”三個專項行動為抓手,集全市幹部之力,安排所有幫扶幹部全部進村入戶,對所有行政村、所有農戶進行拉網式全覆蓋核查,確保所有問題全部排查整改到位、貧困群眾滿意度提高到98%以上,真正實現高質量脫貧、高標準摘帽。

效果之實——打贏“硬仗”中的“硬仗”

“現在水喝不完,日子越來越甜!”伏口鎮胡家坪村80歲老人吳如梅喜笑顏開,話語裡滿是幸福。胡家坪村與安化交界,因為是煤礦沉陷區,多年來,村民只能在水塘裡取水。為讓家家戶戶喝上自來水,該村先後實施過5次“運水”方案,打井、借道等均以失敗告終。去年10月,終於通過鑽深井高處蓄水的方法,讓村民喝上了乾淨、清甜的自來水。

長期以來,診療條件落後、看病不方便一直是貧困地區推進健康扶貧工程的短板。藍田街道率先成立全科醫生團隊,17名全科醫生、23名鄉村醫生,不僅為532戶1526名貧困戶的健康護航,而且為轄區內所有居民服務,強化兜底保障,精準救助救治,啃下因病致貧返貧這塊“硬骨頭”。

自脫貧攻堅以來,漣源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進一步補齊。但,有些村因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是脫貧攻堅戰“硬仗”中的“硬仗”。

去年,漣源按照“六個全覆蓋”的要求,瞄準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展開清零行動,大力推進水、電、路、通信、環境治理等工程,提質危房改造、改廚、改廁等工程,促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解決了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問題,實現全市農村居民安全飲水達標率100%,道路通暢率和建制村通客運班車率全部達到100%。

摘帽後的漣源,緊跟中央號召,克服疫情,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繃緊弦,再出發,“回頭看”脫貧質量、“百日攻堅”補漏疏堵、“掛牌督戰”凝心聚力,朝著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