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傳統的栽秧會,是在春耕栽插時節為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其形式古樸,氣氛活躍,勞動娛樂融為一體,成為大理獨特的一道風景。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栽秧會也是白族村社的臨時勞動互助組織,一般是幾十戶人家自願結合起來,以換工形式進行集體栽秧。大家通過協商,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勞動能手作為“秧倌”,在整個栽秧過程中,秧倌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他來安排幾十戶人家的栽秧先後順序,掌握進度和檢查栽插質量,等等。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栽秧會的第一天叫“開秧門”。這一天,村民在秧倌的牛角號令下,身著盛裝,抬著秧旗,挑著秧苗,吹吹打打出發了。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從開秧門這天起,秧旗豎在哪裡,大夥就在哪裡栽秧。豎旗之後,人們還在田頭擺上祝願豐收的糖果、米酒,眾人齊聲吟唱祈祝豐收的曲調,然後每人都喝口米酒,分食糖果,當饒有風趣的“開秧門”儀式結束後,眾人便在牛角號令和鼓樂聲中下田栽秧了。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在栽秧期間,人們始終在鼓、鈸、芒鑼和嗩吶的伴奏下插秧。音樂節奏時快時慢,或緊或松,藉以指揮勞動和調節速度。當《催秧調》吹響時,大夥必須合著其急速的節奏,低頭猛插,任何人都不準說話、抬頭和隨意走動,違者將會受到秧倌的處罰。按白族傳統的說法:田間栽秧越熱鬧越歡暢,栽秧調子唱得越動聽,水稻的長勢就會越好,年成就會大豐收。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在栽秧會完成的第二天,村裡依例舉行“關秧門”儀式,以盡情慶賀歡樂,因而人稱“田家樂”。“關秧門”這天,村民殺豬宰羊,聚會村裡的本主廟前。大家祭過本主神之後,便在廟前置酒烹肉,聚餐歡飲。這時,人們輪著給秧倌和噴吶手敬酒。一些善諺者,還用泥巴把栽秧會的指揮者抹成了大花臉,以表示對勞苦功高者由衷的感謝。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個能將農活玩成藝術的“奇葩”民族

蒼山為盟,洱海為誓,歡樂難忘的“栽秧會”播下一年一季的稻種,也播下了白族青年一生一世的情緣。我想沒有哪個民族能將插秧這項農活玩成藝術吧,除了白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