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

呂麥蘭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近段時間夜裡總是夢見母親,每每天不亮就從夢中驚醒,思念像一條條的小蟲子,不時地在你的心上咬上一口。常說,人都是在最苦的時候才會無端地想念母親。我已過不惑之年,母親也離開我十四五年了,每逢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的時候會愈發地想念她老人家。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去年清明回來的時候,大門緊閉,進不了院門,只好趴在門縫裡看了看,一面照壁堵住了所有視線。今年回家,早上六點多就起床張羅,彷彿又回到了母親在世的日子。每次和姐姐們約好回孃家,頭一天就開始安排,第二天那絕對都像比賽一樣看誰最先到家。大姐、二姐、三姐都管母親叫“嫫”,四姐和我是叫“媽”。推開梢門,習慣性地就大聲喊道:“嫫!”“媽!”,不管是哪個女兒,叫的是嫫還是媽,母親一聲便會分辨出來是老幾回來了。而現如今,那扇紅色的大門已鏽跡斑斑,噴塗齊整的照壁也已掉盡,再大的聲音也喚不出母親了,看到滿院的荒草,我已禁不住淚流滿面。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住了20多年的窯洞,屋裡積滿了灰塵,炕上多年不住人,連床被褥都沒有,凳子上也落了厚厚的一層土,從小住的冬暖夏涼的窯洞現在已經沒有一絲絲的暖意。窯洞旁邊的小廚房裡,案板上零亂不堪,一口補滿補丁乾涸的大水缸,還有那個充滿年代感的大風箱,好像想要告訴我它已完成了使命,曾經那麼大的一家人現在也不需要它了。突然覺得它那麼寂寞,它是母親當年的最愛,隔段時間燒火不暢的時候就會保養一番。牆上、窗臺上掛著的鍋鍋、剷剷,散落的筷子、勺勺,無不勾起我對母親的懷念。北房旁邊的小廈是父親曾經養牛養馬的地方,堆放著落滿了灰塵的耬、犁、耱、耙,這些都是父親的驕傲,一件件趁手的農具,烏黑油亮的鋤把,都是他用汗水浸透的。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本來就是一個人口不多的自然村,年輕人大部分出門謀生去了,村裡留守的步履蹣跚的老人們也認不得我了。進村的時候,看到二爸家的大哥孤單地坐在巷口的石頭上,我停車下來,喊一聲:“信娃哥,你還好吧?”可是年逾七旬,又生過病的大哥卻很遲鈍,估計他在努力地想我是誰。村子裡靜靜的,水泥硬化的路面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應該是村裡最後的留守老人為村民們做的貢獻。偶遇的騎大馬的外村村民從這裡路過,“嘚、嘚、嘚”的馬蹄聲敲打著水泥地板,顯得格外清脆。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一年又一年,這個生我養我的小村莊漸漸變得孤寂,沒有了那些年的雞飛狗跳,裊裊炊煙,天空依舊蔚藍,油菜花依然金黃,一望無際的麥浪依舊一浪接著一浪。村裡的守望者用他們勤勞的雙手裁剪著春花夏果,秋黃冬白,只有到了農忙時節或者有了紅白喜事,村裡的年輕人才會讓小村莊充滿歡聲笑語,陳舊的土坯房彷彿又有了生機。寬暢的大院子已經容不下兒孫們漸行漸遠的靈魂。而這個曾經承載著我們一大家子歡喜悲傷的舊院子因為父母親的離世,也不再是我們姊妹幾個的家了——母親不在了家就不在了,那一聲聲的“嫫”“媽”再也無人應答······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陽春三月無暖意,只因是到清明時;

院內雜草遍叢生,滿眼盡顯淒涼意。

母在天堂十餘載,空留人間多少愛;

含淚扣門無人應,物是人非夢中會。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只是沒有了母親的村莊已沒有了我的家……

沒有母親的村莊,漸行漸遠/呂麥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