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读书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深远;但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家乡——江西省铅山县在古代和近代造纸业的辉煌历史。

明万历《铅书》载:“铅山唯纸利天下”。清同治《铅山县志》则云:“铅山土物,纸为第一。”

铅山自古盛产毛竹、车竿竹、水竹、苦竹、斑竹、紫竹、凤尾竹、棕竹、箬竹等各种竹子,为发展手工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

山区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水,又为手工造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满山遍野的柴薪,能为手工造纸提供廉价的燃料。造纸所必须的各种植物纸药,如毛冬瓜、南脑、鸭屎柴和石灰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因此,手工造纸技术很早就传到了铅山。《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理学汇编·纸部》记载:“元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可见元代铅山的手工造纸业已见诸经传。

明朝宋应星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曾写道:“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

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则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6),由此推知,铅山的手工造纸工人,在明崇祯十年以前,就以精细的竹料,制出了工艺水平很高的“官柬”纸。

关于手工纸生产规模的记载,最早见于《铅书》(明万历年间编纂): 当时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十人。”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指出: 明朝中叶,铅山是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之一。铅山的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

清代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图书事业的日益发展,印刷书籍用的竹纸,需求量日益增大,铅山的手工造纸业进一步发展。

当时从事手工造纸的人员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三、四,槽户多达2300余户。每年所产纸张可售银四五十万两。

铅山特产的连四纸(《铅山县志》称连史纸)质地洁白如玉,防虫耐热,久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称誉。用于书画,着墨鲜明,吸水易干;用于印刷线装古籍、装裱书画和美术剪纸亦称佳品。

铅山造纸业在古代和近代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有丰富的竹林,二是有永不枯竭的无污染的山泉水,三是有发达的水运。

前二者因为铅山处于武夷山脉的北部,山林植被茂盛,水源和毛竹资源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者因为铅山造纸业的重镇如石塘、陈坊、湖坊等都可以通航信江,再由信江进入长江流域,货畅其流。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国门洞开,西方的机制纸倾销中国市场,导致铅山手工造纸业逐渐衰落。

据《江西省各县重要物产调查》(民国38年2月江西省银行编)载:1937年铅山连四纸总产23万担,外销量为20万担,主要销往本省各县和沪、杭等地。解放前夕,产量又大大下降。

1952年再次复兴,年产量为4000担。在南昌、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纸张交流大会上,曾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奖旗、奖状。后因纸价每担由59元调整为423元,而成本每担需554元,因此生产难以维持。

1959年12月,省轻工业厅投资3.6万元,在浆源、篁碧各设一张定点生产连四纸的纸槽,工人共16人。

至1962年前后,年产100担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1999年恢复生产。近几年来,仅浆源村一张纸槽11名工人生产,产量最高的1980年也只产纸74担。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事先毫无准备的来到了铅山县鹅湖镇门合村,那里有一个沿用古法的手工造纸作坊,只有三名工人。

手工造的纸品种有十几种,用途不同。他们只生产一种黄表纸,这是一种祭祀活动用纸。

作坊的破旧和昏暗超出想象,在室内抄纸作坊摄影,因为下雨天,光线非常差,用手机拍摄比单反还好些。等有机会做好准备再去重拍。再过几年,可能想拍也拍不到了,我想留住历史。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现在穿蓑衣戴斗笠已经非常罕见了,但作坊泡纸料的工人在下雨天仍穿戴着捞竹丝纸料,我下放劳动时候也穿过,看着此情此景,颇有穿越时代之感。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按照造纸的流程,第一步是制料,每年立夏之后,新笋成竹,尚未开叶,则砍下堆积在水塘中,引溪水浸沤,使竹皮与竹丝分离,竹丝洗涤晒干成细纸原料,竹皮则只做粗纸。

竹丝还要经过反复的经石灰和纯碱先后浸渍、蒸煮、漂洗,嫩竹30根约可得竹丝30公斤,皮15公斤左右。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手工造纸的主要程序就是抄纸,这是一个技术活。一盏低瓦特的白炽灯,只能勉强看到人影,没有辅助照明,设定快门光圈后,单反相机的感光度几乎上万了。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抄纸时,捡去白料中的粗梗,放入碓臼舂击,使成泥状。舂过的纸料约含有20%的水分,再用脚踩,至感觉不到有颗粒为止。

然后放入槽内,加水,并用竹杆搅拌、洗涤,再用布过滤。所得纸料放入槽内,加水至适宜浓度,添入粘料液,即可抄成纸张。

抄纸工人站在抄纸水槽里,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托住极细竹丝帘子,然后向纸桨液里捞抄,端成水平状,几个来回,将纸浆薄薄的平铺在帘上。

抄成的纸张,先堆积于湿纸板上,至相当厚度时,用杠杆式木制榨具榨干水份。焙干工人将湿纸开,粘贴于焙笼上焙干即得干纸。一般每槽抄纸工人两名,焙纸一人,打料一人,杂工一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这是烤纸的作坊,非常狭窄,两边是烧热的火墙,一张张湿纸要贴在墙上烤干。把压在一块的湿纸分离,需要耐心,更需要技术。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在烤纸房里有一些这样的夹墙,里面烧柴火,把墙烧热,湿纸贴上去瞬间就干燥了。

他们,终将成为上饶铅山最后一批造纸人

据造纸师傅说,一张纸价格是0.4元。现在的手工纸都不是用来写所以市场需求有限,这就局限了手工造纸的发展。

我算了一下,三名工人如果每人月工资5000元,每天最少必须抄1250张纸。天气暖和还好一点,如果寒冬腊月,山区山泉水冰冷刺骨,抄纸的活实在辛苦。

我想,这样的手艺,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未来的传承可能性很小。曾经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走向它的终点,像很多类似的传统工艺一样。

【以上文字资料部分来源于1990年版《铅山县志》】

来源;鹅湖山人

文章整理:上饶网,上饶论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