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獨掌大權,連恭親王都慘遭打壓,為何動不了曾國藩?

寫哯茬


慈禧獨掌大權,連恭親王都慘遭打壓,為何動不了曾國藩?!

這個有兩個方面層次的原因!

1.恭親王,是皇親,同皇權很近,本人有能力,門生多遍佈全國,慈禧太后擔心他取而代之,威脅感很強烈,故極力打壓!

2,曾國藩,只是一外臣,就是重用,也永遠接近不到皇權的核心,也就沒有威脅,而且曾國藩一直忠於朝庭,慈禧也就根本沒有考慮動曾國藩!

下面從這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一,恭親王的勢力,讓慈禧太后感到不安,到極具威脅感,為了自保,就極力打壓!

恭親王也確實有能力,門生眾多,又掌握著軍機處!

可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這個女人疑神疑鬼,加之手下又進讒言,她就擔心恭親王有朝一日欺負她幼兒寡母,取而代之!

於是,慈禧太后就來個先下手為強!讓恭親王手中權力盡失,就這樣一個光桿子王爺,還能再掀風浪?

慈禧太后認為,極力打壓恭親王,對自己母子沒有威脅感,可以高枕無憂了!真的是婦人之見啊!



二,曾國藩是外臣,剿滅太平軍大功,雖然湘軍問題多多,但曾國藩對慈禧太后和皇上是忠心的。慈禧太后當然不會動他!

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以攻下金陵剿滅太平軍立下不朽之功!

慈禧太后代表皇上也大大封賞了曾國藩等一幫人!

後來,慈禧太后擔心湘軍勢力太大要求裁軍!

曾國藩不敢說半個不字,馬上寫奏章說裁軍方案!

正是曾國藩這樣的順從的聽從慈禧太后的指令,又不居功自傲,慈禧太后才沒動曾國藩!而且有大功的曾國藩,慈禧太后動了,天下人會說她兔死狗亨,慈禧太后才不想那麼笨呢!



總而言之:恭親王,曾國藩,在慈禧太后看來,誰對自己威脅大,就動誰!而且是立竿見影!所以大清朝就很快斷送在慈禧太后手中!

歡迎關注!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曾國藩是晩清的柱石,是為保住皇家統治立了大功的人。理應得到權貴的尊重。曾國藩統兵湘軍,能鎮得住那些亡命徒。但曾本人,謹守自己的身份是臣,自己嚴守孔孟之教。恭王是皇子,是有可能篡位的,兄終弟及是有前朝先例的。恭王自幼得到老皇帝的寵愛,行為上有疏忽是自然的,他拿出家法講一通,慈禧想唯我獨尊就比較難。所以,礙手礙腳、有可能奪位的最終要被清出權力圈。


筒子河旁


咸豐皇帝死前欽定肅順及大學士倭仁等八人輔政,人稱顧命八大臣,當時大權掌握在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手中,慈禧當年是靠著和恭親王聯手將這些個顧命大臣除掉的。在權力穩固後,慈禧開始全力排斥異己,打壓一切敵對勢力。



她是一個視權如命的女人,為了專權,她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和兒媳阿魯特氏,至於恭親王,更是他他全力打壓的目標。她之所以全力打壓恭親王,大飛哥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恭親王年富力強,外號鬼子六,支持洋務運動,執政經驗豐富,是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威信高,深得外臣的支持,尤其是漢族官僚的支持。

二、恭親王在早年就是咸豐繼位的主要競爭對手,他的能力遠在咸豐之上,現在同治皇帝年幼,恭親王作為他實力強勁的叔叔,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慈禧可不希望再出現一個多爾袞。



所以,慈禧為了手中的權力和兒子的地位,於公於私她都不會放過恭親王,必須使恭親王牢牢臣服在自己腳下。

至於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曾國藩,慈禧太后開始還真不敢動他,畢竟手裡的湘軍實力在那放著呢,但是開始不動他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動他,開始動不了他並不代表以後動不了他。曾國藩是一個聰明人,他看到清政府開始扶持李鴻章的淮軍,就知道不會讓他一家獨大。所以攻下南京後,就主動解散了清政府甚為忌憚的湘軍,曾國藩深知功高蓋主、擁兵自重的後果,遠的來說,岳飛對宋朝忠心耿耿,最後也是難免一死,近的說,年羹堯擁兵自重,最後還是被雍正處死,何況清政府根本不相信漢族官僚,留著湘軍只能給自己帶來災禍,不如解散,還能給自己博得一個美名。



這是曾國藩高明的地方,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個點既可以讓清政府重視,又能讓他放心。

晚清的歷史證明,慈禧不管是打壓一方還是扶持另一方,她的所作所為是保證各方力量的一個平衡,像恭親王和醇親王等人,對他的權力威脅大的,他全力打壓。而像曾國藩這樣的封疆大吏,她是一邊拉攏一邊打壓,不斷的給曾氏升官加爵,後來曾國藩署理直隸總督,就在他任上發生了天津教案,面對內外壓力,曾國藩做出了艱難的決定,因此揹負了很大的屈辱和罵名,最後也是鬱鬱而終。


大飛哥愛歷史


慈禧的確不敢動曾國藩,也沒有理由去動曾國藩。



落魄文人洪秀全揭竿而起,金田起義定都南京,建號太平天國,滿清江山搖搖欲墜。這時候,已經爛掉渣的八旗兵根本就提不起來,就在這時候,曾國藩挺身而出組建湘軍,數年間親臨戰場和太平軍連連血戰,期間歷經了無數的危險,最後剿滅了太平天國。

最強盛之時,曾國藩手下數十萬眾,曾國荃等猛將如雲。當時胡林翼曾試探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吾公豈有意乎?意思說東南這半壁江山已經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大人你現在兵強馬壯,有沒有自立為王恢復漢人河山的想法啊?在攻下南京剿滅洪秀全後,左宗棠這些手下人也勸進,最後曾國荃這些湘軍將領甚至要再來一出“陳橋兵變”,玩黃袍加身的戲碼,最後這些都被曾國藩堅定地否定了,他寫了一幅對聯表明自己的心跡: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前人的話來表明志向。

可以說,曾國藩的功業已經達到了一個大臣的極點,再繼續下去,也只能是造反稱帝了!這時候他沒有這樣做,我覺得還是因為被思想深處的“忠孝”觀念所影響的!滿清入關200多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教化,漢人中的知識分子早已把其奉為正統,自立就是不忠不孝之舉,這是曾國藩做不來的。



慈禧敢把恭親王奕訢邊緣化,因為他是滿人,即便再這麼興風作浪,也沒有群眾基礎,得不到支持,慈禧不怕他逃出手心!

曾國藩不同,雖然他無造反之心也沒造反之舉,但平定叛亂的戎馬生涯中,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些手握重兵的各地大員,都是出自他的門下,並且此時曾國藩威望極高!如果慈禧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就會成為曾國藩自立的口實,那滿清這間破房子可就真的要倒了!

所以慈禧不但不能動曾國藩,還要給他高官厚祿,給他封侯,讓他成為楷模,以此告訴天下人,朝廷是厚待功臣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值得賣命的!


李飛叨


慈禧之所以敢動恭親王,是因為慈禧和恭親王的權力基礎是皇權。

恭親王的地位並不合法,他的地位是因為聯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的結果。

慈安慈禧才是最高的領導人。

慈安(1837年~1881年)

要是當年咸豐帝的顧命大臣裡面有恭親王奕訢的話,慈禧根本就動不了奕訢。

說到底,慈禧、奕訢的權力來源於皇權,而慈安慈禧太后才是離皇權最近的人,所以恭親王註定要失敗。

但是曾國藩不同。

雖然曾國藩也是官場的人,但是曾國藩和恭親王最大的不同在於恭親王是中樞大臣,而曾國藩是領兵在外的元帥。

第一、曾國藩的權力基礎和恭親王不同。

曾國藩的權力基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來源於皇權,他的最主要的權力基礎是湘軍集團。

皇權的基礎是軍權。

清王朝的軍隊是由八旗兵綠營兵組成。

八旗兵只忠於滿族皇帝

至於綠營兵,其制兵是握在兵部手裡,兵籍也是在兵部手裡,兵部只向皇帝負責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世襲兵制,兵為國有。

湘軍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兵為將有。

曾國藩規定統領由大帥挑選,營官由統領挑選,然後一級一級往下傳,所以兵權不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將帥自己手上。

第二、軍餉自籌。

湘軍軍餉一般都是大帥就地自籌,然後向中央核報。

古代封建社會當兵的,誰給他們飯吃,誰就是主子。

第三、各尊其長。

湘軍的風氣就是除非是頂頭上司,要不然其他人不論官職大小,地位高低都可以拒不從命。導致湘軍不僅湘軍以外的人無法指揮,就是湘軍內部將領,也很難越級指揮下級部隊。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雖然都是湘軍系列,但是曾國藩就根本不能指揮他們。

第四、私人關係至上。

湘軍基本都是自行招募的,將領非常重視同鄉或同族關係,將領之間也是私人關係比較密切的,基本都是同鄉、同年、師生的關係。所以湘軍宗族觀念嚴重。

這四條保證了湘軍的獨立性,也導致清政府無法插手湘軍事務,所以清政府對湘軍集團,只能安撫和分化。

第二、湘軍集團的勢力龐大。

同光年間,出身湘軍的總督、巡撫大員有53人,做過藩臬道員一級的有70人,做過提督總兵的有134人這還不包括李鴻章的淮軍。

出身淮軍的總督、巡撫有14人,藩臬道員27人,提督總兵有87人。

湘淮兩系文武高官就有385人,更不用說中底層文武官員了。

這些人的權力都來源於湘軍系統,而不是清政府系統,而湘軍集團名義上的領袖就是曾國藩。

第三、清政府一直都在打壓與防備曾國藩

一、曾國藩一直沒有地方實職。

曾國藩在外領兵打仗九年都沒有得到過實職,就是一個兵部侍郎的虛銜。

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給立功將士授予實缺官位,也無法名正言順的在地方上籌措軍餉。

二、清政府一直都在分化瓦解湘軍集團。

清政府整整九年沒給曾國藩升個一官半職,而曾國藩的屬下一個個變成督撫大員。

除此之外,清政府利用和製造各種矛盾,比如袒護沈葆楨壓制曾國藩、積極培養左宗棠的楚軍勢力和李鴻章的淮軍勢力等等措施。

三、清政府逼迫曾國藩裁軍。

曾國藩的吉字營攻破天京之後。曾國藩只得到了一個區區一等伯的爵位。

而同時到來的卻是嚴厲的指責。

一、指責放走太平天國幼天王與李秀成;

二、指責搶奪天京的財寶;

三、限令上報成軍以來的所有往來賬目;

四、壓下曾國藩對湘軍有功將士的保員名單不批。

天京一攻破,清政府就開始過河拆橋,逼迫曾國藩裁撤湘軍,導致湘軍部分官兵怨氣極大,損害了曾國藩在湘軍的聲望與權威。

總結:

其實不單單是慈禧太后,就是整個清政府都在打壓曾國藩,但是由於湘軍勢力的坐大,註定了清王朝要想不再經歷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只能妥協忍讓曾國藩。

清政府不是不動曾國藩,是不敢像對恭親王或對咸豐八大顧命大臣一樣搞曾國藩。

因為曾國藩的根基不僅僅來源於皇權,更來源於湘軍。

悲催的恭親王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慈禧獨攬大權,她不但打壓恭親王奕訢,也打壓曾國藩,只是對曾國藩的打壓沒那麼輕鬆罷了。



慈禧打擊奕訢,兩次最很,第二次基本結束了奕訢的政治生命。

第一次,同治四年,慈禧借蔡壽祺彈劾奕訢之機,以“雖查無實據,但事出有因”,罷黜奕訢一切職務。後來朝廷上下紛紛為奕訢求情,慈禧恢復了奕訢的職務,但議政王沒恢復。

第二次,光緒十年,慈禧藉故中法戰爭失利,說奕訢“委靡因循”,革除他一切職務。此後奕訢就閒散在家,不再有任何作為。



慈禧打擊曾國藩,有三次比較很,最後一次最致命。

第一次,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克天京,太平天國基本算是被滅掉了。曾國藩的湘軍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慈禧馬上打擊曾國藩。慈禧的目標是曾國荃,通過打擊弟弟曾國荃來打擊曾國藩。慈禧提出兩點,一說曾國荃的吉字營是“叛黨”,二說曾國荃私吞了太平天國的寶藏。這次逼迫,使得曾國藩開始裁撤湘軍。

第二次,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把曾國藩從兩江總督任上調離,也就是把曾國藩調出湘軍的根據地,讓新上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督辦裁撤湘軍事宜。慈禧這次打擊曾國藩,意在削弱他的實力。

第三次,把曾國藩調到直隸,讓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很難處理圓滿。慈禧的意圖是搞臭曾國藩,樹倒猢猻散,這樣就可以削掉湘軍勢力。這次慈禧給曾國藩致命一擊。天津教案沒處理好,列強不滿意,國內罵聲一片,曾國藩本來身體不好,經這一折騰不久就去世了,湘軍對大清的危險解除。

慈禧打壓曾國藩是在曾國藩明確表示裁撤湘軍,實際上是告了訴慈禧他不造反情況下進行的。慈禧對曾國藩的打擊是循序漸進的,因為她很清楚,曾國藩的屬下很多人攛掇曾國藩造反,曾國藩在壓制屬下的造反情緒,逼急了曾國藩真的造起反來也未可知。



慈禧第二次打壓曾國藩時,派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裁撤湘軍。馬新貽是慈禧的得力干將,裁撤湘軍工作,用力過猛,引起湘軍不滿,馬新貽無端被殺,慈禧馬上蔫茄子了,只好把曾國藩調回兩江處理後事。

慈禧對曾國藩的擔心,一是曾國藩有屬於自己的兵,而且很強大,湘軍只聽曾國藩的,不聽朝廷的。槍桿裡出政權,曾國藩有推翻大清的能力。二是大清朝當時已經腐敗透頂,曾國藩有推翻它的理由。

恭親王奕訢沒法和曾國藩比,奕訢是大清皇族,他沒有理由推翻自己的朝廷。他只能是篡權,奪取皇位。在政治手腕極強的慈禧手下篡位基本沒啥希望。所以慈禧打壓奕訢很輕鬆,打壓曾國藩就很小心謹慎。


有得觀史


首先曾國藩的實力完全可以稱帝的。簡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朝廷遍佈曾國藩的門徒,最出名的恐怕就數李鴻章了吧。曾國藩實力鼎盛時期應該是在他平掉太平天國運動時吧。他手下的兵力是實打實的一百多萬,不是虛的。而且都是他親自帶出來的。已經佔據了整個江南。試想一下,江南有曾國藩的親兵一百多萬。京城北方又充滿了他的學生。皇族的實力是比不了曾國藩的。可以說曾國藩完全可以稱帝。但他沒有那麼做,他是聰明的。史料上也有說,他的學生私下都偷偷建議他稱帝。但都被曾國藩斷然拒絕了。他自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做大逆不道的逆臣。而且稱帝對他來說好處也不多了,心繫百姓也好,為自己早想也好,總之他不想稱帝。稱帝就要引起天下大亂,成王敗寇。最後真的誰勝還不好說。畢竟封建年代民心還是向著皇家的。

平了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連連上書主動裁軍,最後只保留了自己的嫡系區區幾萬人馬,當時的慈溪內心的高興是說不出來的,以至於是曾國藩想要什麼都能滿足。而曾國藩用現在話來說官以至此是不缺啥的,只要流芳萬古就可以了。曾國藩的為官之道是可以拿來研究的。

哈哈,天道酬勤


共享當下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是他組建了湘軍,曾國藩創建湘軍以來,與太平軍作戰了10多年,成為大清王朝最有力的保衛者。清朝曾經寄以厚望的八旗軍隊、綠營和蒙古馬隊,都在太平軍面前敗下陣來。慈禧太后只能依靠曾國藩的湘軍來維繫統治。如果慈禧太后要收拾曾國藩,唯一的結果就是清朝提前覆滅。

兩害相權取其輕,慈禧太后自然不願意輕易招惹曾國藩。



德州小哥尋緣


曾國藩開創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而且他手中的這支湘軍,一直是清軍當中戰鬥力最強大的部隊,等閒誰敢輕易動他?更何況,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慈禧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要依賴曾國藩,哪裡會自毀長城去動這麼一位大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