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独掌大权,连恭亲王都惨遭打压,为何动不了曾国藩?

寫哯茬


慈禧独掌大权,连恭亲王都惨遭打压,为何动不了曾国藩?!

这个有两个方面层次的原因!

1.恭亲王,是皇亲,同皇权很近,本人有能力,门生多遍布全国,慈禧太后担心他取而代之,威胁感很强烈,故极力打压!

2,曾国藩,只是一外臣,就是重用,也永远接近不到皇权的核心,也就没有威胁,而且曾国藩一直忠于朝庭,慈禧也就根本没有考虑动曾国藩!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恭亲王的势力,让慈禧太后感到不安,到极具威胁感,为了自保,就极力打压!

恭亲王也确实有能力,门生众多,又掌握着军机处!

可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这个女人疑神疑鬼,加之手下又进谗言,她就担心恭亲王有朝一日欺负她幼儿寡母,取而代之!

于是,慈禧太后就来个先下手为强!让恭亲王手中权力尽失,就这样一个光杆子王爷,还能再掀风浪?

慈禧太后认为,极力打压恭亲王,对自己母子没有威胁感,可以高枕无忧了!真的是妇人之见啊!



二,曾国藩是外臣,剿灭太平军大功,虽然湘军问题多多,但曾国藩对慈禧太后和皇上是忠心的。慈禧太后当然不会动他!

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以攻下金陵剿灭太平军立下不朽之功!

慈禧太后代表皇上也大大封赏了曾国藩等一帮人!

后来,慈禧太后担心湘军势力太大要求裁军!

曾国藩不敢说半个不字,马上写奏章说裁军方案!

正是曾国藩这样的顺从的听从慈禧太后的指令,又不居功自傲,慈禧太后才没动曾国藩!而且有大功的曾国藩,慈禧太后动了,天下人会说她兔死狗亨,慈禧太后才不想那么笨呢!



总而言之:恭亲王,曾国藩,在慈禧太后看来,谁对自己威胁大,就动谁!而且是立竿见影!所以大清朝就很快断送在慈禧太后手中!

欢迎关注!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曾国藩是晩清的柱石,是为保住皇家统治立了大功的人。理应得到权贵的尊重。曾国藩统兵湘军,能镇得住那些亡命徒。但曾本人,谨守自己的身份是臣,自己严守孔孟之教。恭王是皇子,是有可能篡位的,兄终弟及是有前朝先例的。恭王自幼得到老皇帝的宠爱,行为上有疏忽是自然的,他拿出家法讲一通,慈禧想唯我独尊就比较难。所以,碍手碍脚、有可能夺位的最终要被清出权力圈。


筒子河旁


咸丰皇帝死前钦定肃顺及大学士倭仁等八人辅政,人称顾命八大臣,当时大权掌握在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手中,慈禧当年是靠着和恭亲王联手将这些个顾命大臣除掉的。在权力稳固后,慈禧开始全力排斥异己,打压一切敌对势力。



她是一个视权如命的女人,为了专权,她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和儿媳阿鲁特氏,至于恭亲王,更是他他全力打压的目标。她之所以全力打压恭亲王,大飞哥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恭亲王年富力强,外号鬼子六,支持洋务运动,执政经验丰富,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威信高,深得外臣的支持,尤其是汉族官僚的支持。

二、恭亲王在早年就是咸丰继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他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现在同治皇帝年幼,恭亲王作为他实力强劲的叔叔,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慈禧可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多尔衮。



所以,慈禧为了手中的权力和儿子的地位,于公于私她都不会放过恭亲王,必须使恭亲王牢牢臣服在自己脚下。

至于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曾国藩,慈禧太后开始还真不敢动他,毕竟手里的湘军实力在那放着呢,但是开始不动他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动他,开始动不了他并不代表以后动不了他。曾国藩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到清政府开始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就知道不会让他一家独大。所以攻下南京后,就主动解散了清政府甚为忌惮的湘军,曾国藩深知功高盖主、拥兵自重的后果,远的来说,岳飞对宋朝忠心耿耿,最后也是难免一死,近的说,年羹尧拥兵自重,最后还是被雍正处死,何况清政府根本不相信汉族官僚,留着湘军只能给自己带来灾祸,不如解散,还能给自己博得一个美名。



这是曾国藩高明的地方,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点既可以让清政府重视,又能让他放心。

晚清的历史证明,慈禧不管是打压一方还是扶持另一方,她的所作所为是保证各方力量的一个平衡,像恭亲王和醇亲王等人,对他的权力威胁大的,他全力打压。而像曾国藩这样的封疆大吏,她是一边拉拢一边打压,不断的给曾氏升官加爵,后来曾国藩署理直隶总督,就在他任上发生了天津教案,面对内外压力,曾国藩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因此背负了很大的屈辱和骂名,最后也是郁郁而终。


大飞哥爱历史


慈禧的确不敢动曾国藩,也没有理由去动曾国藩。



落魄文人洪秀全揭竿而起,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建号太平天国,满清江山摇摇欲坠。这时候,已经烂掉渣的八旗兵根本就提不起来,就在这时候,曾国藩挺身而出组建湘军,数年间亲临战场和太平军连连血战,期间历经了无数的危险,最后剿灭了太平天国。

最强盛之时,曾国藩手下数十万众,曾国荃等猛将如云。当时胡林翼曾试探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吾公岂有意乎?意思说东南这半壁江山已经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大人你现在兵强马壮,有没有自立为王恢复汉人河山的想法啊?在攻下南京剿灭洪秀全后,左宗棠这些手下人也劝进,最后曾国荃这些湘军将领甚至要再来一出“陈桥兵变”,玩黄袍加身的戏码,最后这些都被曾国藩坚定地否定了,他写了一幅对联表明自己的心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前人的话来表明志向。

可以说,曾国藩的功业已经达到了一个大臣的极点,再继续下去,也只能是造反称帝了!这时候他没有这样做,我觉得还是因为被思想深处的“忠孝”观念所影响的!满清入关200多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化,汉人中的知识分子早已把其奉为正统,自立就是不忠不孝之举,这是曾国藩做不来的。



慈禧敢把恭亲王奕䜣边缘化,因为他是满人,即便再这么兴风作浪,也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支持,慈禧不怕他逃出手心!

曾国藩不同,虽然他无造反之心也没造反之举,但平定叛乱的戎马生涯中,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些手握重兵的各地大员,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并且此时曾国藩威望极高!如果慈禧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就会成为曾国藩自立的口实,那满清这间破房子可就真的要倒了!

所以慈禧不但不能动曾国藩,还要给他高官厚禄,给他封侯,让他成为楷模,以此告诉天下人,朝廷是厚待功臣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值得卖命的!


李飞叨


慈禧之所以敢动恭亲王,是因为慈禧和恭亲王的权力基础是皇权。

恭亲王的地位并不合法,他的地位是因为联合慈安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的结果。

慈安慈禧才是最高的领导人。

慈安(1837年~1881年)

要是当年咸丰帝的顾命大臣里面有恭亲王奕訢的话,慈禧根本就动不了奕訢。

说到底,慈禧、奕訢的权力来源于皇权,而慈安慈禧太后才是离皇权最近的人,所以恭亲王注定要失败。

但是曾国藩不同。

虽然曾国藩也是官场的人,但是曾国藩和恭亲王最大的不同在于恭亲王是中枢大臣,而曾国藩是领兵在外的元帅。

第一、曾国藩的权力基础和恭亲王不同。

曾国藩的权力基础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来源于皇权,他的最主要的权力基础是湘军集团。

皇权的基础是军权。

清王朝的军队是由八旗兵绿营兵组成。

八旗兵只忠于满族皇帝

至于绿营兵,其制兵是握在兵部手里,兵籍也是在兵部手里,兵部只向皇帝负责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世袭兵制,兵为国有。

湘军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兵为将有。

曾国藩规定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然后一级一级往下传,所以兵权不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将帅自己手上。

第二、军饷自筹。

湘军军饷一般都是大帅就地自筹,然后向中央核报。

古代封建社会当兵的,谁给他们饭吃,谁就是主子。

第三、各尊其长。

湘军的风气就是除非是顶头上司,要不然其他人不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都可以拒不从命。导致湘军不仅湘军以外的人无法指挥,就是湘军内部将领,也很难越级指挥下级部队。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虽然都是湘军系列,但是曾国藩就根本不能指挥他们。

第四、私人关系至上。

湘军基本都是自行招募的,将领非常重视同乡或同族关系,将领之间也是私人关系比较密切的,基本都是同乡、同年、师生的关系。所以湘军宗族观念严重。

这四条保证了湘军的独立性,也导致清政府无法插手湘军事务,所以清政府对湘军集团,只能安抚和分化。

第二、湘军集团的势力庞大。

同光年间,出身湘军的总督、巡抚大员有53人,做过藩臬道员一级的有70人,做过提督总兵的有134人这还不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出身淮军的总督、巡抚有14人,藩臬道员27人,提督总兵有87人。

湘淮两系文武高官就有385人,更不用说中底层文武官员了。

这些人的权力都来源于湘军系统,而不是清政府系统,而湘军集团名义上的领袖就是曾国藩。

第三、清政府一直都在打压与防备曾国藩

一、曾国藩一直没有地方实职。

曾国藩在外领兵打仗九年都没有得到过实职,就是一个兵部侍郎的虚衔。

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给立功将士授予实缺官位,也无法名正言顺的在地方上筹措军饷。

二、清政府一直都在分化瓦解湘军集团。

清政府整整九年没给曾国藩升个一官半职,而曾国藩的属下一个个变成督抚大员。

除此之外,清政府利用和制造各种矛盾,比如袒护沈葆桢压制曾国藩、积极培养左宗棠的楚军势力和李鸿章的淮军势力等等措施。

三、清政府逼迫曾国藩裁军。

曾国藩的吉字营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只得到了一个区区一等伯的爵位。

而同时到来的却是严厉的指责。

一、指责放走太平天国幼天王与李秀成;

二、指责抢夺天京的财宝;

三、限令上报成军以来的所有往来账目;

四、压下曾国藩对湘军有功将士的保员名单不批。

天京一攻破,清政府就开始过河拆桥,逼迫曾国藩裁撤湘军,导致湘军部分官兵怨气极大,损害了曾国藩在湘军的声望与权威。

总结:

其实不单单是慈禧太后,就是整个清政府都在打压曾国藩,但是由于湘军势力的坐大,注定了清王朝要想不再经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只能妥协忍让曾国藩。

清政府不是不动曾国藩,是不敢像对恭亲王或对咸丰八大顾命大臣一样搞曾国藩。

因为曾国藩的根基不仅仅来源于皇权,更来源于湘军。

悲催的恭亲王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慈禧独揽大权,她不但打压恭亲王奕訢,也打压曾国藩,只是对曾国藩的打压没那么轻松罢了。



慈禧打击奕訢,两次最很,第二次基本结束了奕訢的政治生命。

第一次,同治四年,慈禧借蔡寿祺弹劾奕訢之机,以“虽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罢黜奕訢一切职务。后来朝廷上下纷纷为奕訢求情,慈禧恢复了奕訢的职务,但议政王没恢复。

第二次,光绪十年,慈禧借故中法战争失利,说奕訢“委靡因循”,革除他一切职务。此后奕訢就闲散在家,不再有任何作为。



慈禧打击曾国藩,有三次比较很,最后一次最致命。

第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克天京,太平天国基本算是被灭掉了。曾国藩的湘军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慈禧马上打击曾国藩。慈禧的目标是曾国荃,通过打击弟弟曾国荃来打击曾国藩。慈禧提出两点,一说曾国荃的吉字营是“叛党”,二说曾国荃私吞了太平天国的宝藏。这次逼迫,使得曾国藩开始裁撤湘军。

第二次,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任上调离,也就是把曾国藩调出湘军的根据地,让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督办裁撤湘军事宜。慈禧这次打击曾国藩,意在削弱他的实力。

第三次,把曾国藩调到直隶,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很难处理圆满。慈禧的意图是搞臭曾国藩,树倒猢狲散,这样就可以削掉湘军势力。这次慈禧给曾国藩致命一击。天津教案没处理好,列强不满意,国内骂声一片,曾国藩本来身体不好,经这一折腾不久就去世了,湘军对大清的危险解除。

慈禧打压曾国藩是在曾国藩明确表示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告了诉慈禧他不造反情况下进行的。慈禧对曾国藩的打击是循序渐进的,因为她很清楚,曾国藩的属下很多人撺掇曾国藩造反,曾国藩在压制属下的造反情绪,逼急了曾国藩真的造起反来也未可知。



慈禧第二次打压曾国藩时,派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裁撤湘军。马新贻是慈禧的得力干将,裁撤湘军工作,用力过猛,引起湘军不满,马新贻无端被杀,慈禧马上蔫茄子了,只好把曾国藩调回两江处理后事。

慈禧对曾国藩的担心,一是曾国藩有属于自己的兵,而且很强大,湘军只听曾国藩的,不听朝廷的。枪杆里出政权,曾国藩有推翻大清的能力。二是大清朝当时已经腐败透顶,曾国藩有推翻它的理由。

恭亲王奕訢没法和曾国藩比,奕訢是大清皇族,他没有理由推翻自己的朝廷。他只能是篡权,夺取皇位。在政治手腕极强的慈禧手下篡位基本没啥希望。所以慈禧打压奕訢很轻松,打压曾国藩就很小心谨慎。


有得观史


首先曾国藩的实力完全可以称帝的。简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朝廷遍布曾国藩的门徒,最出名的恐怕就数李鸿章了吧。曾国藩实力鼎盛时期应该是在他平掉太平天国运动时吧。他手下的兵力是实打实的一百多万,不是虚的。而且都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已经占据了整个江南。试想一下,江南有曾国藩的亲兵一百多万。京城北方又充满了他的学生。皇族的实力是比不了曾国藩的。可以说曾国藩完全可以称帝。但他没有那么做,他是聪明的。史料上也有说,他的学生私下都偷偷建议他称帝。但都被曾国藩断然拒绝了。他自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做大逆不道的逆臣。而且称帝对他来说好处也不多了,心系百姓也好,为自己早想也好,总之他不想称帝。称帝就要引起天下大乱,成王败寇。最后真的谁胜还不好说。毕竟封建年代民心还是向着皇家的。

平了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连连上书主动裁军,最后只保留了自己的嫡系区区几万人马,当时的慈溪内心的高兴是说不出来的,以至于是曾国藩想要什么都能满足。而曾国藩用现在话来说官以至此是不缺啥的,只要流芳万古就可以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是可以拿来研究的。

哈哈,天道酬勤


共享当下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他组建了湘军,曾国藩创建湘军以来,与太平军作战了10多年,成为大清王朝最有力的保卫者。清朝曾经寄以厚望的八旗军队、绿营和蒙古马队,都在太平军面前败下阵来。慈禧太后只能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来维系统治。如果慈禧太后要收拾曾国藩,唯一的结果就是清朝提前覆灭。

两害相权取其轻,慈禧太后自然不愿意轻易招惹曾国藩。



德州小哥寻缘


曾国藩开创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而且他手中的这支湘军,一直是清军当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等闲谁敢轻易动他?更何况,曾国藩还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慈禧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都要依赖曾国藩,哪里会自毁长城去动这么一位大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