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前阵子,因为项目连轴转连续熬大夜,叔感觉,人间,真的难搞哦。多年的好友安慰我道,人至中年,工作本就是生活全部的底色,等熬到精神自由就好了。

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这话听完好像舒缓了,可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财务基础和迁徙自由。一想到现实因素,更焦虑了。好在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从中获得一些能量。

因缘际会结识了一个小姐姐,90后,大方从容,穿着得体,身上无任何显眼logo,工作不过4年,已经买了2套房子,仍计划着明年年底再买一套。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淡定,让我不得不想要发问:你看起来不像个富二代,也不像疲于奔命的工作机器,拥有这些,有什么赚钱的经验秘诀可以传授一下吗。她只是转动茶杯,笑着说,等你学会了花钱,也就知道怎么赚钱了。

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我一时语顿,转而问:我消费水平挺高的,可迄今未有一套房产,你这莫不是什么新型揶揄人的大法?

看着我不解的表情,小姐姐往沙发上靠了靠,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只身一人来的上海,就带了5000块钱,很没有安全感。每天挤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里去上班,看着摩天大厦般的写字楼,身边的人光鲜亮丽,物价高的让人啧舌,感觉自己随时都会被这座城市淹没,然后身无分文回老家。

于是我开始想,要怎样才能在这座城市呆的更久一些,从此以后,开始长达2年的漫漫省钱路。为了省房租,我宁愿住在通勤时间2小时,下了地铁也要走15分钟的郊区;好在房子有个小院儿,平时种点青菜,番茄,也能省下一部分买菜钱;衣服从不舍得买新的,每次换季就去闲鱼上捡漏;更不敢参加同事之间的聚餐,怕一顿下饭吃下来AA就要花掉半个月的伙食费,吃不完还不好意思打包。

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为了省公交费,一周只买一次菜;披星戴月赶着大早去批发市场采购,一周吃一顿肉;连泡面都舍不得买,光买挂面,2块一袋能吃好几次;偶尔实在馋啊买瓶饮料,罐也不扔,积攒在院子里,半年卖一次,再买点鸡蛋。

那时候,我一个月租房、交通、购置衣物等只花800元。

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省钱上,既没有朋友,更谈不上生活,存款也没有质的变化。”

听完我错愕,我原以为这种极致的攒钱方式只会发生在物质生活匮乏,经济水平不高的父辈们身上,没想到……但又连忙问道:那你说的学会花钱,又是什么意思?

小姐姐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反问道:你知道什么是松鼠症吗?即使不需要,也不停的囤积,以缓解冬天到来时的焦虑。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更何况一味的储蓄,囤再多也抵不过冬日漫漫。与其压缩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如学着如何去种一棵松树,守着这颗树的长大,再也不用担心严冬来临。

一次因在地铁打瞌睡坐过站,我错过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提案会,公司因此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的上级楠姐喊我过去问明情况后,没有责怪反而开导我,你还年轻,切不可因小失大,要知道物极必反,把省钱的精力用来搭建完善自己的职场技能,也许几年之后就不一样了。

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从那以后,我突然想开了,与其大费周章如苦行僧一样省钱,不如想想如何把钱花出钱来,想到就做,那以后我报了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还去上了个创意写作课,很快,我收集创意简报的来源就更丰富,文案水平大幅提高,大小提案游刃有余,也得到了我们领导的赏识。

工作顺风顺水,升职加薪也随之而来。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人生一路开挂,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再也不想过捉襟见肘的生活。

那时我已经习惯把消费信贷用于练瑜伽课,学第二外语,买相机学摄影这些能自我增值的支出上,直到年底发了年终奖,我的存款竟然可以凑够老家一套房的首付。我才悟懂,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花。

项目奖金、年终奖花在刀刃上,用来购买大件保值的物品或不动产。自己的日常消费,就划定一个范围,合理的用花呗、信用卡去支付。这样既能攒下钱,又不用苛责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听完沉默了,原来钱应该这么花的。说完,她和我挥手告别,去上法语课了。

对比我自己,工作多年,从最初带一个行李箱来市,到现在搬家都得两卡车。马歇尔音响,日本进口的电饭煲,大疆手持云台、120支的床品让我觉得,努力工作,凭借自身的奋斗,人人都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擅用消费信贷,只要消费能匹配的了自己的收入,有何不可?

可我妈却过分担心超前消费会毁掉我,隔三差五的发给我一些诸如《消费贷正在毁掉90后》、《90后护士因为深陷消费陷阱,欠款30万,年轻人别被伪精致害了》之类的文章,让人哭笑不得。

社会担心90后被超前享受的消费观影响,认为大部分90后每月都活在还信用卡、花呗的恐惧中。

可《尼尔森年轻人信贷报告》早已出来正名:86.6%的年轻人会使用信贷产品,但实际上只有约12%的人会“负债”,因为大多数人都把消费信贷当作一种支付工具,当月偿还并没有产生任何利息费用。

这一届90后,其实是更聪明的一代人。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地活的还要通透明白。前段时间,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和支付宝发布了首份《90后攒钱报告》:报告里指出90后初次理财的平均年龄是23岁,实际上比父母早了10年。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花呗账单的4.5倍。

的确,当代90后更容易被误解。“乱花钱,月光族,不懂省钱,超前消费”等标签,也成了长辈眼中的刻板印象。但90后真的不只是会高消费。在倡导精致生活的同时,90后其实很懂规划自己的未来。

大叔办公室里的小年轻,会讨论上海买房限购,要不要先攒钱在周边城市买一个,等有购房资格了,周边城市也涨价了,到时候再置换。分析起地段、楼盘品质的能力一点不比中年叔叔阿姨们差。

大叔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到,到底要不要使用“花呗”付款,朋友愕然到,为什么不用?

作为理科生,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每个月把可支配的钱存进支付宝里,积少成多。其他消费用花呗付款,自己的钱放在余额宝里拿利息,用花呗消费,只要每月按时还款,不会产生额外利息,还能用自己的本金去投资,赚取更多的钱。

虽然这些小钱算不了什么的,但大叔的粉丝,必须得是会薅羊毛的智慧青年,在合理范围内的薅到羊毛就是财商高。

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Seligman教授做过一个研究,发现美国人当时对消费信贷会带来负面作用的担心是多余的:当时,很多美国人担心这个会不会让美国人变得越来越透支未来,越来越没有控制力、乱开支,会带来更多不负责任的行为。

然而他的研究发现,消费金融让美国人的财务纪律变得更好,家庭理财的做法、观念甚至很多金融相关的职业,就这样子被催生出来了。他发现因为有月供、信用卡账单这些由借贷带来的“压力”,让人们变得更加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收入和花费的方方面面。

现在我们社会在担心的问题,其实美国在上个世纪就有了。而事实也证明,那些懂得自律的人,在使用信贷产品的时候,都认为能获取更大的价值,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

正如《尼尔森年轻人信贷报告》中指出,使用分期消费、信用卡的年轻人对未来普遍更有信心。

如今在中国,这些财商高的年轻人,正成为新一代的“宝呗青年”。

大叔希望,从此刻起,你们也能做控制得住自己,充分活出了自己,并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信用进步的宝呗青年。

前阵子,人民日报发出来一段视频,话题是,年轻人真的那么容易被毁掉吗?

一位网友评论说,毁掉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没有不应该存在的超前消费支出,有的只是和自己收入不匹配的消费水平,2019年快接近尾声了,第一批90后即将30岁。大叔真的想说,对90后持有的刻板印象,是时候得更正一下了。中国年轻人的负债率远没有网络渲染的那么严重,更谈不上“被毁掉”。

25岁,用花呗3年,存款30万


我们这届年轻人的活法和其他的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不同,我们懂得一边薅羊毛,一边对收入进行管理:该抠则抠,当花就花;能用信贷消费的,绝不动买房子的钱;自我提升和自我嘉奖并不冲突,真正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写在最后,大叔想对焦虑于我超前消费观的妈妈说,您放心,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真的没那么容易被毁掉。

毕竟,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懂得如何和钱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