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人生在世,遇到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總希望能從挫折中儘快走出來。但是我們總是會被過往的事情羈絆,不能輕鬆上降去面對生活。

當你苦悶、彷徨時,不防停下思緒,靜下心來看一下明朝朱元璋唯一外甥李文忠的事蹟,也許能讓你重拾信心,擺脫困境,重新踏上新徵程。

朱元璋的身世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就是一個貧農出身,在元末年間,社會矛盾激化,生活困難,對於一個窘境的家庭來說,家裡有一兩個孩子都算困難了而朱家卻不少於四個。而已出嫁的朱元璋姐姐的夫家也好不到哪裡去,外甥李文忠的家境和朱元璋家也一個樣。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苦難中走出來的少年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

朱元璋姐姐朱氏很早就嫁給盱眙人李貞,生了唯一的兒子就是李文忠,想來李家也是和朱家一樣貧困。在元末又是社會混亂,又是饑荒年月,更加上瘟疫流行,能活下來就是萬幸運。在這樣的處境中,連年跟著父母在外流亡的李文忠,經常是有一餐沒一餐,飢腸轆轆,為了能讓兒子能活下來,作為母親的朱氏因困苦,在李文忠十二歲那年就去世了。

李文忠跟著父親李貞奔走於亂世之中,衣服破爛,整日以乞討為生,在亂世中,誰還會有多餘的食物來給別人呢。加上腐敗的官府搜刮和流寇趁亂打劫,乞丐都要餓死。俗話說的好“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在這樣的亂世中,隨時都與死神相伴,所以說少年李文忠就因為飢餓都數次死去。其父為了能讓他活下來,也早早因飢餓離去。身在亂世、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舉目無親、前途渺茫,少年的李文忠也許曾經無數次也為自己的處境默默流淚、傷感、彷徨。想到乞討時那無望的心境,在需要幫助時卻又總是無人給予扶持一下,有的就是咬緊牙關、忍住心性堅強不屈的活下來。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舅甥相遇,開始建功

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讀書穎敏如素習。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

朱元璋自從1352年投軍到郭子興在濠州的起義軍後,憑著他的才能和勇敢,很快就成了郭子興麾下重要的大將,在朱元璋率領軍隊攻下滁陽時,卻意外的和自己姐姐的兒子李文忠相遇。從這時起,已在外流落多年的李文忠終於有了安身之地。

能吃飽飯的李文忠,很是感激朱元璋這個舅舅,一切都聽從朱元璋的安排,讀書習武,對於他來說,比起在外討飯不知輕鬆多少倍了,所以都非常認真對待這些事情。看到這位外甥如此上進,朱元璋更是特別喜歡,他又哪裡知道這都是李文忠所受的苦使然?

整日生活在軍營中的李文忠,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悟性,時不時臨時充當士兵出出力,很快就在軍隊中表現出將才的一面。到了十九歲,已是一位血氣方剛、熱血青年的李文忠,正是大顯身手之時。朱元璋很快也把重任委以這位外甥,是馬還是驢是時候拉出去鍛鍊一下了。就這樣在馳援池州的戰役中,把另一支由徐壽輝為首的起義軍給打敗了,而在這次戰鬥中,李文忠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成為戰鬥的頭號功臣。這就是李文忠,一戰成名,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戰鬥生涯。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別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敗元院判阿魯灰於萬年街,覆敗苗軍于于潛、昌化。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其眾千餘,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

自從以援兵身份出兵池州後,李文忠更是得到了朱元璋及朱元璋部下的認可,很快就讓他親自帶兵攻打城池。李文忠帶著一支軍隊授命攻打青陽、石埭、太平、旌德,都是讓他攻下了。還把元朝的院判阿魯灰統領的大軍所鎮守的萬年街給奪取了,接著更是在於潛、昌化又把苗軍把打敗。鑑於李文忠的戰功,朱元璋也是以功論獎,授予李文忠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到此,李文忠從一個十九歲以舍人身份,接著又以帶領援兵的角色救援池州戰事,再通過一路的奪城佔地、沉著應戰,成長為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元帥。

看著李文忠那麼輕鬆就成為軍中元帥,可能有人會不屑,當你看到他早年流落的境況,雖然史書只有不到一句話給予描述。但是也正是這樣不到一句話的描述,可見他受的苦,連臨死都有好幾次,你說這樣的人能怕流血?李文忠能在短時間內成長為一名統帥,一來是因為他有堅強意志,二來他能頂得住來自己各方的壓力,再有就是他懂得身先士卒,再有就是他能運用智謀,還有就是他是一位敢作敢為的大丈夫。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智謀可穩軍心,勇氣可服士眾

作為一名統領大軍的將軍,其一舉一動都牽涉著全軍的生死,古往今來,有勇無謀的不少,能智勇雙全的也不少,而李文忠可以說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

逾年,復以二十萬眾攻新城。文忠帥朱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德濟使人告賊勢盛,宜少駐以俟大軍。文忠曰:“兵在謀不在眾。”乃下令曰:“彼眾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彼軍輜重山積,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

面對敵軍二十萬來攻城,作為屬將的胡德濟還親自派出使者來勸說李文忠要謹慎行事,等待大軍到來再一起出兵。而作為主帥的李文忠不但沒有被這樣的局面嚇倒,還能從容作出佈置,對胡德濟派來的使者說,軍隊不在人數眾多,而在於用智謀來取勝。這就可以看出,李文忠不是一個靠體力打仗的人,而是一個靠智謀來打仗的將領。

李文忠還對部下作了敵我雙方在心態、兵力的質量、裝備優劣等做了全面的分析,從這可以看到,李文忠確實是一位善於思考,以智謀來打仗的統帥。為了穩定軍心,他還作了萬全的安排,叫上朱亮祖率軍來援,而自己這邊也作了周全的準備。還不忘記鼓勵軍士同心合力、加油打氣,讓大家有信心能打勝仗。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會處州援兵亦至,奮前搏擊。霧稍開,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衝其中堅。敵以精騎圍文忠數重。文忠手所格殺甚眾,縱騎馳突,所向皆披靡。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譟出,敵遂大潰。

以智謀穩定軍心後,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就等著戰機的到來。出謀劃策穩定軍隊有些點子的謀士都能做到,但是能出了謀劃,又能身先士卒,勇敢帶領大家往敵陣中衝殺的那就真是士眾的榜樣,這自然能激起士兵也滿血而奮戰。

李文忠看到援兵已接戰,時機已到,乘著士氣,帶著數十鐵騎率先衝進敵營,展開了戰鬥。看著統帥都如此英勇,更激起了眾士兵的戰鬥激情,敵人居然重重把李文忠包圍,要置他於死地。李文忠不但沒有亂了陣腳,還能揮動手中的武器,與敵展開了撕殺,帶領著鐵騎衝出重重包圍,勇猛衝殺。處在這樣的危險之中,沒有一點膽量的領導,早就臨危逃之夭夭了。

正是李文忠的英勇帶頭表率行為,使得部下的士兵,人人奮勇,以一擋十,把這二十萬的敵軍擊潰。如不是有李文忠臨危不懼,有謀有勇的戰將,結局如何還不好說。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為民請命,敢於勸諫; 釋兵權,樂於做個太平翁

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文忠請之,得減額。其釋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愛重之。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徵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隨著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后,李文忠也沒有停下,還是隨常遇春、徐達等大將一起北上討伐元朝殘餘勢力,為北伐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文忠就是一個窮苦出身,所以對於老百姓的困難總能感同身受,有機會為百姓爭取利益,都會努力去爭取,能夠為百姓減少負擔,他也不會袖手旁觀。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之初,因軍隊的補給開支太大,朱元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想增加徵收田租。李文忠聽說這件事情後,就去找朱元璋進諫,給朱元璋曉知以理,最後朱元璋也不得不得免徵租。

如此的李文忠,手握重權,而不為自己謀私利,而心裡卻永遠裝著的是天下的老百姓。這也許就是他早年在外流落時,得到天下老百姓幫助,心想有朝一日富了不忘記百姓恩情。雖居高位,卻不忘初心,這也許就是李文忠能夠時時為百姓著想的原因吧。


明朝風雲:朱元璋唯一外甥,彷徨時看落難李文忠如何成為開國功勳


作為大明朝的開國功勳,朱元璋給他再優厚的待遇都不為過,然而李文忠卻,不像別的功臣那樣貪戀權位,毅然放棄權力,過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來。這又有幾人能做到?

國家有難時,可以是一員大將,國家安定時,做一個太平快樂翁,這也許就是李文忠本來的理想。誰又不是這樣呢,看到李文忠那儒雅身姿,帝皇敬之,又常常和身邊的賓客相聚,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的生活嘛。

李文忠,一位朱元璋唯一的外甥,他的成功不是靠朱元璋給予的,而是靠自己打來的。從小就受盡世間疾苦,卻也讓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就是老百姓的一員,自己所做的一切,正是為報答天下老百姓對他早年給予的一啖飯之恩。不忘初心,終成大明的開國功勳。

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