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知白守黑 ·【第二十三幅】|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論畫,知白守黑,陰陽互存,消漲無極。

做人,守身玉潔,力求真善美。

本書和劉知白老人微妙同名。

他摯愛遺產,羞襲古人,創沒骨山水,

天奪彩筆,卻自鑄典型。

本書精選團扇百件,煙霞縹緲,筆墨幽峻,

畫小境宏。柯文輝先生為之撰散文百篇,

剖析藝境,點評風格,文思寬博活潑,富於啟迪。



知白守黑 ·【第二十三幅】|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看畫是人類獨有的享受


20歲左右頭一回上黃山,同行的人比我年長20歲,他不停的對我說,這是華容擋曹,前面是關老爺,下面是曹操,那邊是趴著的是老虎,舉拳頭的是武松,雖然我什麼也沒看見,但是我很佩服他的眼睛。


我50歲上黃山的時候,在那裡住的時間比較長,一遍一遍的聽著導遊小姐背誦解說詞,忽然感覺到不安。如此豐富、神奇、魅力無涯的大自然,難道有必要向所有的遊客,像印刷機一樣背誦解說詞來限制他們的思想?


離開時我留下了一點遺憾,沒有把想法告訴主事者,免得聽到他們的回答;“沒有導遊,至少三分之一的遊客不來,減少了收入。”招徠遊客,我無能為力。人最好是與石頭、飛瀑、奇樹、峻山直接交流,不注入先入之見,妨礙遊客採集更多的美感。倘要逞能,我也可以叫這山為五老峰、那山是六老峰,能指出有幾位老者,但這無助於人們欣賞力的提升。


當不好講解員。至於為了營業的需要而講出撰稿人的理解,我必須尊重。


此山筆觸曼妙,一點不費力氣就畫出來了。但成似容易卻艱辛。古人就有這樣體會,我想,畫家也一樣。這畫的幾塊留白,也就是被灰色包圍著的三大塊吧,浮動著、像雲海一樣漂流著的白色,使畫中山變得詭異起來。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衣裳增加了風骨的美麗,風骨賦予衣裝以內涵。


此山生機蓬蓬勃勃,有不可遏止的激情,都想把頭伸出雲去接近太陽,接近月亮,接近星星,來滿足內心的飢渴。又有了活氣。這些是樹、是石頭、是草莽之類的大團筆墨,也包括幹筆濃墨的少量的點染,給畫增加了重量,使這些山不至於被強勁的風吹走,牢牢的抱著美在原地站著,任歲月雲彩流過,不改頑石本色、山的蒼茫。讓我們感覺到大自然相對的永恆和自己絕對的短暫。卻用不著悲觀,而是應該珍惜自己擁有過的每一刻生命的細胞,一小塊、一小塊被蠶食鯨吞掉的時間。為自己的鄉土、父老姐妹們,做點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就不枉此生。


山,站出了她的正直。樹,站出了它對崇高的嚮往。雲流不會消失,也不輕浮,看畫者就是要發現萬事萬物本來各有其美,把不動的畫看出它的表情、氣息,甚至動作,那樣山會向我們忍峻不禁,我們也會領受被它理解的溫馨。


作者 小簡


知白守黑 ·【第二十三幅】|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劉知白

劉知白(1915——2003),號白雲,晚號如蓮老人等,安徽鳳陽人。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後拜顧彥平為師,隨師潛心臨摹顧氏“過雲樓”藏畫。1948年在廣西全州提出“學時有他無我,化時有我無他”的畫學主張。其藝術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繼承傳統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創新,最終法古變今,創造了潑墨大寫意山水畫的新技法,成為中國畫傳統的最後守望者和新世紀創新的前行者,即他已經站在了傳統與現代的臨界點上,預示了新世紀中國水墨轉向抽象與表現的歷史趨勢。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劉知白》《劉知白中國畫集》及《清氣和詩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長天月下簫·劉知白作品賞讀》 等研究其藝術的專著二十餘種。


知白守黑 ·【第二十三幅】|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賞析 柯文輝

柯文輝,男,1935年1月25日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當代著名書畫評論家、鑑賞家、美術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當代國畫大師劉海粟秘書十年,其間與劉海粟、林散之、李可染、錢君陶等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90年代在中國話劇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1993年起享受突出貢獻政府津貼。


誦讀 安麗麗


安麗麗 筆名:幔簾隔燕,遼寧省錦州人,小學教研室主任。市優秀教師、教壇新秀。酷愛文字和品壺談茶,尤喜詩詞,擅長朗誦。

一直堅信:讀書是邁向高貴的最低門檻!


知白守黑 ·【第二十三幅】| 山是雲的脊樑,雲是山的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