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物,灵与肉—-宇宙真粒子论连载

以前人们是这样理解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指所有的自然物质运动,指整个自然界。意识指人的大脑功能,认识能力。存在决定意识,也既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功能、认识能力,是意识的基础。没有存在,就没有意识。这是正确的,但这是不全面的,是狭义的理解存在与意识。这种理解,由于还不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脑与物质的关系、人与人的思维意识的关系,不懂得思维科学和思维的本质,所以它忽略了人、人的思维、意识是物质进化的产物,也是一种存在形态的事实;由于不明了自然界的整个物质世界既包含物质形体的存在,又包括物质运动(性能)的存在,把形体与性能分开,所以忽略了物质的性能也是一种存在形态的事实。由于对存在的理解是片面的,所以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的问题,所以就把意识和存在对立起来、分割开来来阐述。这自然难以得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实际上,存在和意识两者互根,实为一体。这要从两点理解:一、存在(广义的存在)是意识的对象,没有存在(广义存在),意识就没有对象可意可识。没有意识,就无以认识存在,存在与意识是一个统一体。离开了存在谈意识,意识就是无根之木;离开了意识谈存在,存在就是无花之果。即使说狭义的存在(客观世界)是独立的特殊的存在,似乎是不为意识所决定的,但这一特殊性同样要由意识来体现、来述说。二、大脑作为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体,是表达意识功能的主体,二者也是统一体。这说明,存在与意识实质上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意识是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一切存在则要依靠意识来体现,来反映。存在和意识是人这一范畴中的一对对立统一体。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是广义存在的一种,是具有体现(反映)一切存在功能的人脑的本能,也可分两个层次理解:一、大脑的功能(意识)是大脑(存在)的体现;二、大脑的功能(意识)是体现(反映)自然界存在(物质、包括人本身)的主体。存在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没有意识,一切都处在无可说、无可用状态,就无所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人——人脑的意识功能,就没有谁能判定存在与不存在。这就是思维意识的地位和存在的关系。

这是意识“决定”(实际是体现)存在含义的一个方面。这与存在决定意识是一致的。只是前者应将“决定”改为“体现”或“反映”才更符合其本义。但由于搞不清心物(意识与存在)一体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定要通过“决定”走向神创论才善甘罢休。

也就是说,由于忽略二者的一体性,不懂得物质的真相,唯心论者以先入为主,认为(意识到)自然界确实有一个最高的主宰在支配自然界的一切,支配人的命运。这意识,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的话,那正是当时的“存在”(一方面是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人的意识程度)决定的,是无可选择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意识,这个必然意识形象而简明地概括了最明显的自然社会现象,但还不是物质世界的真相。

即使到后来,这种意识被唯物者否定之后,当科学发达之后,许多人已知道并没有这样的上帝之后,这种意识还是顽强地展示着,为许多人提供着精神食粮,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还有宗教的原因。这是无可厚非的,是由人类历史必然要经历的思维进化历程决定的。因为人类思维的进化不是一刀切的齐步走,而是参差不齐的渐进式。只是这一渐进的时间要以千年甚至万年来计算。可以看出,新心物一体观十分明了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真相,揭示了意识与物质一体的真理,结果,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无形的“上帝”的存在,那便是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个规律和古代老祖宗的上帝,也是唯心者所维护的上帝,原来是异名同谓。

可以看出,唯心者的灵悟是以本身做偶像,以人为本感知解释主宰(上帝),顺从上帝;唯物者的智慧在于探讨“主宰”的真相,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顺从、顺应和“改造”都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此,我们发现了人类祖先的伟大。我们只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了人类认识阶段的一个果实,而我们的祖先在完全不发达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金苹果。虽然他们不知真相,但他们知道,对于大自然,对于上帝,人类的挣扎只是小孩子在大人怀里的哭闹而已。

当然,这并没有妨碍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奋斗,以及对大自然的种种抗争和“改造”,这也是大自然玉成人类的必经之路。

因此,可以看出,在对世界物质的研究中,对事物的形质与性能是不宜排序和分出主次的。虽然在研究思考和交流表达时可分开来说,但重点不是排先后分主次,而是要搞清它是怎样运动的,它的功能是怎样的,它对人类有哪些意义,等等。待续

心与物,灵与肉—-宇宙真粒子论连载


心与物,灵与肉—-宇宙真粒子论连载


心与物,灵与肉—-宇宙真粒子论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