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中庸之道: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儒家的“中庸”思想进行全面阐释,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有人故意把“中庸之道”说得高深莫测,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北宋大儒学家程颐注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即永恒恪守中正之道。

中庸思想的三个基本原则

1、致中和。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世间万物就各得其所了。

2、执两用中。“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犹不及”,是指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过头和没有做到一样不得其正,所以做事须恰到好处。“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

3、和而不同。《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中庸之道: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中医养生治病的思想是“致中和”

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

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也就是传统的中医,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儒学讲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平衡,道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佛学修为的是人自身内心的平衡。

中医除了基础的阴阳平衡外,五行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就是一种平衡;人们说的五脏六腑,五脏是藏精华的地方,六腑是负责代谢的地方,脏腑相通,这也是一种平衡;天人相应,人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规律,一天日出日落的规律,这还是一种平衡;每个人自己内部还是平衡,只不过青年人平衡会强一些,老年人会弱一些而已。

千百年来,中医一直靠着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对完善。现代的中医,也会用CT、化验等一些检查来确定疾病,然后再采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进一步确定患者的体质和证侯,以便做出针对性的治疗。

这些技术和中医并不矛盾,不能说CT、共振这些东西就是西医的。这只不过是一个检查手段而已。传统中医有时候不会像西医一样精确地指出是哪个地方有毛病,只会从一个整体角度来考虑,现在如果再结合西医的相关理论知识,精确指出发病部位,这样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庸之道: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中庸之道是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自我收敛价值,即“忍、让、退”的处事原则,与中庸人际价值观体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拥有中庸信念价值,尤其是自我收敛的个体,也能够将自我收敛的处事原则落实到行为处事的实际行动之中,帮助他们和谐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陷于人际困境之中。具体而言,他们更容易采纳多方意见,并根据多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以和谐共进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情绪表达就不会过于偏激而让人觉得存有敌对之意。

中庸信念价值观的两种核心因素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影响个体的抑郁情况。研究发现自我收敛价值与情绪管理的联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我收敛价值强的个体可能会有更强的表达抑制或收敛有关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和谐应对负面的人际沟通情境,或是适应不同的环境。

可能正因为存在这样的一种内在机制,对于自我收敛价值更低的抑郁个体而言,人际关系敏感度、偏执、焦虑、强迫等症状的表现也更明显,致使他们的抑郁程度更为严重。

中庸之道:预防抑郁的一剂良药!

修中庸之道的三个原则

1、慎独。要求人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检点。即使在隐蔽之处或细小之事,也时刻格守中庸之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

2、忠恕。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至诚。至诚尽性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只有坚持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实现“至诚”就可以使人进入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还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平均主义,这是对中庸的曲解。

中庸包含的折中调和思想,应该算一种积极的调和。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