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青山念“林经”挖断“穷根”唱“山歌”——南召县探索出“林+N”产业扶贫模式

立足青山念“林经” 挖断“穷根”唱“山歌”

——南召县探索出“林+N”产业扶贫模式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生态建设,也要脱贫致富。

近年来,南召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提出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主攻方向,经过深入调研论证,确立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带动发展苗木、中药材、柞蚕等扶贫产业的工作思路,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唱响“山歌”,念好“林经”,探索出了一条林苗景一体化、林果药一体化、林蚕菌一体化和林养游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林+N”生态产业扶贫模式。

创新模式,一体发展育产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

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南召县在推进产业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金融+支部+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艾草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5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万亩,1.3万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辐射带动、保底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林苗景一体化。南召通过实施通道绿化、山区生态林建设、村镇绿化、农田林网等工程,鼓励引导贫困户采取种植、基地就业、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红、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大力发展玉兰花木产业,使参与的林农和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中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目前,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花木面积达到40万亩,省级龙头企业9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带动贫困群众7800余人,年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林果药一体化。围绕南召十大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辛夷主产区,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户大力发展以辛夷、皂角、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以黄金梨、硬质桃、葡萄、核桃、石榴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业。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2万亩,带动贫困户2600多户,年户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全县林果基地达26万亩,带动贫困户1800余户,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林蚕菌一体化。利用全县140万亩蚕坡资源优势,通过蚕坡修剪轮伐、森林抚育项目实施,将蚕坡抚育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户大力发展柞蚕养殖、食用菌种植、林下养殖等,广辟增收渠道。全县共种植食用菌3000万棒,其中贫困户685余户种植750万棒左右,户均增收1万余元。全县还放养蚕籽5000斤,产茧量123万斤,带动贫困群众300余户1100多人稳定增收。

林养游一体化。南召依托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十大森林村镇、百个森林村庄和百公里玉兰长廊”建设,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全县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户3200余人稳定增收。

综合发力,多点支撑强产业

坚持围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个重点,遵循治标与治本、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原则,南召县创新举措,强力推进,全面发力,不断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专班推进。县里成立苗木花卉、中药材、柞蚕、食用菌、艾草、酵素6个产业扶贫专班,分别由县处级领导牵头抓总,相关行业部门为牵头单位,谋划产业规划,探索带贫模式,完善联结机制,采取现场办公、观摩评比、督促指导等方式,强力推进落实。

科技长入。南召县不仅整合林业局、辛夷办、蚕业局等13个相关产业部门培训资源,对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还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无偿给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从技术层面破解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加大投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再贷款3.5亿元,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投入“户贷户用小额贷款”1.75亿元和到户增收补贴9000万元,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项目,助力全县产业发展。

改革推动。依托全县明晰的产业分布和群众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搭建共享平台,鼓励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拓宽产品销路。目前,南召形成了东片以苗木花卉为主,西片以食用菌为主成立的专业村11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1233家,带动5000余户贫困群众在原收入基础上,户均增收2000余元。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抓好产业扶贫,做大特色是方向,融合发展是基础,利益联结是关键,群众增收是目的。”南召县县委书记刘永国表示,将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精准布局,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继续强力推进“林+N”产业扶贫,让贫困村、贫困户获得更多收益,为长远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全媒体记者 李仰峤 通讯员 王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