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師金聖嘆之死: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8月7日午時三刻,幽默大師金聖嘆在刑場上幽了生命中最後一默——人頭落地的同時,兩個紙團從他耳朵中掉出,劊子手打開其中一個,只見上面寫著個“好”字,再打開第二個,上面竟寫著個“疼”字!


好疼的幽默,好冤的慘死。當我們津津樂道於金聖嘆的才華與幽默時,往往忽視了那個將他送上斷頭臺的冤案——哭廟案。

幽默大師金聖嘆之死: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

“哭廟案”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順治末年,江南連年災荒,生靈塗炭,哀鴻遍野。這種情況下,父母官吳縣縣令任維初卻被爆出驚天醜聞:他不顧百姓生死,假公濟私、監守自盜,私藏三千餘石糧食通過親信在蘇州米鋪裡高價出售。


此事引起軒然大波,百姓狀告無門,便組織秀才學生到文廟中的先聖牌位面前痛哭流涕,發洩內心的怨恨與牢騷。“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所謂“哭廟案”,也只不過是一次地方性請願活動,意在請求懲處貪官汙吏。但此事卻被有心人利用,演化成一件大冤案、大屠殺。


江蘇巡撫朱國治與任維初沆瀣一氣,出於自保以及公報私仇的目的,他故意扭曲事實,連夜向北京報告,誣稱學生們擾亂民心,蓄意倡亂,並暗示此事與金壇叛案、鎮江失事等謀逆案件有關,朝廷因此震怒,加之想借機打壓江南士紳階層,遂下嚴懲此案 。

幽默大師金聖嘆之死: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

當時正值順治皇帝新崩,哀詔已然到達蘇州,朱國治便以“哭廟”驚動先帝靈位為由,下令將金聖嘆等18位首犯逮捕,治以“大不敬”之罪,判處斬首。就這樣,金聖嘆冤死,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後世皆以為金聖嘆是“哭廟案”的策劃者和領導者,但歷史真實未必如此,實際上,在最初的逮捕名單中並沒有金聖嘆的名字,他是後期被硬塞進處斬名單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名聲太盛,樹大招風,其二是藐視權貴,樹敵太多。


在當時,金聖嘆已經蜚聲文壇、聞名天下,連順治皇帝都是他的書粉,稱讚他是“古文高手”。“哭廟案”發生後,朱國治等主審官員為了擴大戰果、邀功請賞,有意拉一些有影響力的社會名流下水。金聖嘆作為文壇翹楚,自然成為不二人選。

幽默大師金聖嘆之死: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

更重要的是,金聖嘆畢生放蕩不羈,尤其熱衷於捉弄諷刺當權者,所以樹敵無數,這些都為他的冤死埋下了伏筆。他酷愛捉弄考官,連續四次參加科考,都因為在試卷上寫段子落榜,對當地最高教育長官蘇州府學教授程邑多有諷刺和得罪。所以,程邑在他那份所謂被強迫提供的名單上,寫上了金聖嘆的名字,雖然並非完全出於自主觀陷害,但確實有公報私仇的成分。(關於金聖嘆開過的玩笑,說過的段子,筆者另有文章專門詳述,感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查閱。)


朱國治如願拿到寫有金聖嘆名字的名單後,立刻派人實施抓捕。據記載,當時金聖嘆正在蘇州憩橋巷的家中的茅房出恭,大難臨頭,金聖嘆仍不改幽默本色,他指著來抓捕他的公差說道:“此為之公(恭)人。”公差不知所云,實則是被金聖嘆調侃了一番。


豈不知,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金聖嘆遭此結局,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他平生酷愛開玩笑捉弄當權者導致的。


幽默大師金聖嘆之死:玩笑開多了,遲早是要還的

金聖嘆在南京總督衙門的死牢被關押了整整三個月,期間受盡酷刑折磨,但仍談笑風生,甚至不曾試圖為自己的罪名辯解開脫,卻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時寫詩給朋友哀嘆道:“且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如何?”意思就是:唐詩的評點工作完成讓我略感欣慰,但是《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又該怎麼辦呢?


這就是金聖嘆,不懼酷刑,不畏生死,唯獨割捨不下的是他未完的著述。只可惜,這樣一個為文學而生的幽默大師,最終還是死在了他藐視的權貴手中。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