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漢隨筆(3.31)

3月30號,我終於踏上了回武漢的路途。疫情期間,我待在婆家,小鎮早在3月初就已全面解封。隨著武漢一些企業的復工復產,加上返漢程序的不斷寬鬆和簡化,便辭別了家人再次踏上回漢奮鬥的路途。

高速路上的車流不算密集,但是鄂A的車輛確實佔了大半,除此之外,便是各種運輸物資的貨車,掛車。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武漢西收費站。這裡實行嚴格的檢查制,只留了2個通車口,有工作人員檢驗審核。

進入到卡口,工作人員首先會測量司機以及隨行人員的體溫,之後便手動拍下車牌號,然後會示意司機及同車隨行人員出示身份證和綠碼,通過後便可以按照自己的路線下高速。

過了武漢西收費站,走上了東風大道高架橋,眼前也開始出現一些熟悉的景象——例如道路兩邊聳立的建築,武漢西附近有許多工業園,有許多知名的製造業,例如格力等。

這附近的房地產開發一直如火如荼,但當下我只看到了懸掛在空中靜謐的塔吊。而更讓人感覺到不習慣的便是,曾經擁擠、鳴笛聲不斷的東風高架,也靜悄悄的。

進入開發區的那一刻,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了10年的外地人,被眼前的空蕩惹出了幾滴眼淚。上一次武漢軍運會,開發區也曾經封路,限制車輛出行,但即便是那時,整個城市都能感覺到鬧哄哄的,而不像此時此刻,街道上偶爾出現穿行其中的人,都算是罕見。

一座城安靜成這樣,確實讓人心生悲憫。而連此刻的安靜從容都受不了,更不要想疫情高峰時期,全城的悲愴~

回到小區,正巧碰到了出來社區門口領菜的鄰居,瘦的一陣風都能吹走了。也是去年軍運會前後,鄰居確診了鼻咽癌,才35歲的年紀,她的女兒才3歲。疫情期間不敢與她多聯繫,大部分時間都是簡單的問候、祝福。

隔著小區的崗亭,聊了幾句。我便忙著與社區工作人員登記表格、接受體溫、綠碼檢測。

回到家,也不算一片狼藉。年前放在冰箱裡的蔬菜、水果都蔫了,還生了一點點綠色的黴。家裡的植物皆已枯萎,陽臺上沒來得及收下的衣物全部都已經暴曬褪色。

開窗通風,一頓收拾。午夜11點,隨便吃了碗泡麵,睏意席捲,但仍然不敵焦慮。

作為一個實體店業主,實在是覺得天難地難。發了朋友圈報告行蹤,陸續有同業朋友過來詢問情況,說了下情況,哀嚎一片。

既來之則安之,在武漢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這麼覺得困難過。但難又如何呢?也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迎難而上。

以上根據朋友圈素材整理,經過當事人同意撰文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