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如噩梦般的童年之殇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一个20岁的少年,因不满老板的儿媳妇儿让他照看孩子,手持斧头将她及她2岁的儿子生生砍死!这名老板还曾“有恩”于少年,不仅提前让他过了试用期,还曾借钱给他用。而今,当他杀死了“恩人”的亲人后,在法庭上依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带着一丝蔑视的微笑,请求法官判自己死刑。

看到这里,你否觉得这名少年简直十恶不赦?如果只看结果的话,他的确不可饶恕,可当你知道他的遭遇后,我想,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唏嘘不已,难以置信,内心五味杂陈。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这个少年名叫马金库,幼年时父母离异,小小的马金库常遭后母虐待,4岁时父亲因杀人被判死刑,后母变本加厉对他实施暴行,打斜了他的眼睛,打聋了他的一只耳朵。6岁时,后母将黝黑瘦小的马金库甩给了他的亲生母亲。在亲生母亲樊守丽的精心照料下,马金库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爱和温暖,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他入了学,并且成为了一名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但因继父的冷漠自私和不待见,间接导致了他读书梦的破灭,母亲也因此与继父离婚。母亲曾托关系把他送到汽修厂工作,可因为自己的斜视和耳聋,马金库遭受了同事的欺侮,他与人发生冲突,老板不得不让他离开。

后来,马金库跟随母亲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由他和母亲、妹妹、外婆、母亲的男友一起组成的6口之家,但在这个家中,马金库依然是那个存在感极弱的人,甚至连外婆都不怎么喜欢他。母亲虽然对他关爱,可始终无法走进他的内心。马金库曾也有过喜欢的女孩子,并想努力给她幸福,他曾借钱为她开店,可女孩儿表示看不到希望,便与他不了了之。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幼年遭受虐待,学业梦想无法实现,工作时遭人欺侮,喜欢的女孩儿爱而不得……也许,这一切的一切,让马金库内心的生活信念一点点磨灭,变得麻木冷漠。马金库曾不止一次的问母亲:“妈,人活着这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询问,已暗含了他对人生及其的失望,也注定了今后的悲剧。马金库的不幸,源自于他不堪回首的童年。正如马金库的辩护律师所说:幼年时期,那些非同常人的不幸遭遇,造成了马金库人格的缺陷和偏激性格,也使其人生观偏离了常态。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你知道吗?马金库并不是个例,很多暴力犯罪者,往往都有过不怎么愉快的童年经历。

美国FBI行为科学调查组创始人罗伯特•K.雷斯勒与作家汤姆·夏希特曼,在一同写过的一本名为《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的书中,真实记录了他们采访的一些连环命案凶手的过程,以及侦破“里根遇刺案”、“吸血鬼杀手”等凶杀案件的过程。在这些令人发指的惨案背后,罗伯特研究其犯罪背景时发现,犯罪人的童年经历对后来的犯罪起着重大的影响。在美国,重暴力犯罪者里超过70%有童年的不同程度不愉快经历和阴影,其中父母离异,长期争吵,父母从事犯罪,家庭暴力等占据主要方面。

童年是一个人最单纯、最脆弱的时期。童年时各种心理倾向萌发的温床,隐藏了未来的命运走向,童年的压抑与弱点,常常让人一生负累。同样,童年对犯罪人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有多少人,依然带着童年的伤痕,负重前行

也许马金库以及那些连环凶杀故事,只是极端的案例,可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在童年时期遭受过伤害。当他们长成大人,远离童年后,他们自认为这种伤害已经彻底过去,但其实依然在带着伤痛,负重前行。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小乐,她在事业上风生水起,是传说中的女强人,可在感情上一片空白。36岁了仍未结婚,甚至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她十分惧怕与男性单独相处。她说,童年时,她常常目睹父亲暴打母亲,母亲的身上被打的青一块紫一块,却没有能力反抗,而不断的哀嚎和求饶只会激发父亲狂躁,换来更重的毒打。母亲曾试图自杀,被父亲强行绑起手脚。终于有一天,父亲不在家,母亲让小乐帮自己解开了身上的绳子,头也不回的跑了,甚至没有回头多看小乐一眼。

母亲没了踪影,父亲的拳头便落在了小乐的身上。小乐说,从那时起,她就想让自己变得强大,她把头发剪得很短,甚至着装也倾向于男性装扮,只为了保护自己。别人看到的是她的强势和独立,而我目睹了她对家里的两只小猫咪有多温柔。其实,即便成为大人

,小乐的内心依然是个无助的小孩,她需要呵护和关爱,需要被温柔以待,独立和坚强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强行给自己穿的“保护色”……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而另一位我认识的女孩儿美美,也有与小乐类似的经历,从小看着软弱胆小的母亲遭受父亲的拳脚。但不同的是,美美跌跌撞撞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美美的婚姻并不幸福,如今离了两次婚,还是走不出那个怪圈。究其原因,她在无意识中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强势,不容反抗,说一不二。而她寻找的对象如母亲一般,都是弱势的“小男人”。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的确,有童年缺憾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寻找童年中缺失的东西,这好像成了他们在劫难逃的宿命。“我不值得被爱”“我长得丑”“我很自卑”“我很无助”“我该怎么办”……这些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们的一生,甚至终其一生难以摆脱。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请为孩子构建幸福的童年

一个人的信念,幸福感皆源自童年时期。如果说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那么童年就是以后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基石。一个人的很多个不同的个性,无意识心理,都是在童年之中下意识养成的。很多时候,看似有意识的选择,其实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支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爱,1-6岁是一个关键时期,“爱的缺不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尤其大。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大脑结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别,总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孩子,这种“错爱”“缺爱”,也会让孩子备受其害。

  • 0-9个月: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容易患神经症、分裂症。

刚出生的孩子,视力并没有完全发育,但是听觉、触觉都很敏锐。这个时期的婴儿,如果没有养育者的亲密爱抚或者亲切爱语,那婴儿就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过度分离,会让婴儿产生分离恐惧,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所以,当婴儿啼哭或者需要你的时候,请及时给予回应与安抚。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9月-2岁:如果幼儿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容易产生人格障碍。

很多父母都知道应该从小训练孩子的自律行为,但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是不行的。比如过早的锻炼他自己洗漱、穿衣服等,如果幼儿做不到,便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信心。9个月—2岁的这段时间,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呵护。

  • 2-3岁:若这个时期没做好,容易发生忧郁、焦虑、恐惧等神经症。

2、3岁,是孩子非常关键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有了一点点的小“叛逆”,喜欢说“不”“我就要”等等。

这个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阻止、训斥或者惩罚孩子,会让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抑,导致孩子的“发展危机”,变得畏畏缩缩或者执拗叛逆。而如果父母对一味的纵容,对其所有的事情一手包办,也是不恰当的,这会剥夺孩子成长和探索的机会,孩子活的没有“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成年后,没有方向和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大多是受到这个时期的影响。当然,家庭关系也很重要,这个时期如果父母总是吵架,或者父母双方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内心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3-6岁:多数孩子这时会出现恋父(女孩)恋母(男孩)情结。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个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孩子在“生殖期”,也就是3-7的时候,会经历恋父情结,或者恋母情结。

到孩子5岁时,这种情结达到高峰。如果父母关系平衡和谐,而且孩子与父母的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那么这种“异性亲近欲”会逐渐降低。所以,此时期要引导男孩亲近父亲,学习男性特有的举止和气质,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女性化的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

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孩子在爱的抚慰下,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具备完整独立的人格,拥有幸福的人生。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四、如果你是“童年不幸”的“大孩子”,请打破固有的执念,重获新生

对于曾经造成过童年伤害的成年人来说,那些已经成为过往的经历是不可改变的。但,我想说的是:虽然童年的经历改变不了,但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尝试疗愈自己、改变自己,打破心中固有的执念,从而重获新生,获得幸福。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我们经历了什么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如何解释我们的经历,却可以。”

也就是说,童年的经历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及幸福感的体验,但并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即便是经历过不幸童年的人,依然可以以乐观的心态寻求人生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活着的人生信条、个人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往的经历,决定了我们如何化解过往的伤痛。所以,你可以通过读书,可以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或者其他任何积极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背后的原因,从而打破原有的桎梏,重新建立信念,获得重生。

少年从三好学生变成杀人犯,引人深思:拿什么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那些长期遭受不幸的孩子,如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将其内心的不稳定因素排除,那并将会在某一天被引爆,小则伤及一个家庭,大则伤及整个社会。所以,如果你是父母,就给予孩子更过的关爱,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成长的家庭环境吧;如果你是一个曾经受过伤害的成年“孩子”,请不要丧失信念,重新开始,你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