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為何蘇德會在二戰前夜結成軍事同盟?

靜夜史


這事鬧的!

一戰還沒完事。資本主義迫不及待的幹掉沙皇。實際上沙皇是奧古斯都。

沙皇完了,就沒了歐羅巴監察權。

盟友的需求就出來。其實也是捱揍的節奏。人走茶涼。失掉權力在東風西風的國際領域,指定被人壓過來的。寄希望於共產國際才是唯一出路。

所以暴亂一時爽,全進火葬場。

這個大型國家其實帝制有沒有必要取消是一個不定論問題。甲午輸了。

但其實也是官僚形成了資產階級。海戰尚可。據說陸戰的時候都是朝內吹牛逼,開戰率先跑。


哦發發發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對於說蘇德聯盟,那隻不過是藉口而已,蘇德雙方早就有互相征服的野心,在二戰前期德國主要是害怕蘇聯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趁自己征服歐洲的時候,蘇聯紅軍趁勢入歐,而蘇聯和德國想的差不多,蘇聯剛剛經歷了慘不容睹的“大清洗”戰鬥力嚴重低下,元帥都叛國投敵了,所以蘇聯如果這會和德國攤牌,只能是自討苦吃。所以蘇德條約就是互相安慰自己的調理劑,因為蘇聯和德國都是麻桿打狼―兩邊害怕。



德國為什麼又敢撕毀條約和蘇聯宣戰?

那是因為德國處理完歐洲再加上德國摸清楚了蘇聯的老底,所以才幹冒險一試,可是德國是真沒想到,蘇聯?這麼頑強,再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讓納粹德國這麼吃不下去,直到牽制住德國主力。


蘇聯向芬蘭宣戰暴露了自己的底

蘇芬戰爭又叫冬季戰爭,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最終蘇聯付出巨大軍事損失打敗了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冬季戰爭中,蘇聯國家聲譽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這場戰爭,徹底讓德國明白了蘇聯的家底,德國自然也就不會害怕蘇聯了。

蘇芬戰爭蘇聯有多慘?



(咱們直接上圖說話吧~這場戰爭明明就是一場自殺戰爭,蘇聯紅軍最後的結果是勝利,那不過頁只是慘勝,是用人頭堆出來的勝利,就這樣徹底讓德國明白蘇聯說外強中乾,戰鬥力不行,德國肯定能戰勝蘇聯,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德國折在了蘇聯~)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就給我點一個小小的關注吧~


鵬正


首先需要說明,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的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沒有結成軍事同盟關係。

這個《條約》很不可靠,是1939年蘇德雙方暫時妥協的結果,遲早是要撕毀的。對於德國來說,通過簽約,暫時避開了蘇聯與英法兩國之間的夾擊,集中精力對付波蘭。對於蘇聯來說,避免了1939年就與德國開戰,粉碎了英法綏靖主義者的陰謀,爭取時間鞏固國防。

特別是斯大林,對這種條約根本就不抱什麼幻想,利用這段時間抓緊備戰。後來聞名的T34型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衝鋒槍等新式武器就是這段時間研製成功並列裝部隊的。蘇聯紅軍總兵力擴大到四百多萬,在西部構築堡壘,修建東方戰線,所進行的軍事演習,假想敵都是德國。只不過,斯大林想把戰爭拖進1942年沒有成功!

在簽約之前,蘇聯與德國關係複雜。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春雷炸響了世界。無論是希特勒的德國,還是綏靖主義的英法,以及美國,都想將蘇聯置於死地。英美法想打蘇聯,卻不想消耗本國國力,就鼓動希特勒去打蘇聯。

希特勒是法西斯主義的總代表,他從骨子裡對蘇聯是仇視的。但是德國又是一戰的戰敗國,凡爾賽條約不但束縛了德國,同時也給德國帶來了恥辱。向英法開戰,進行復仇,就是德國人的強烈願望。因此說,1939年前的希特勒,“反蘇”“復仇”是兩個主要目標。

因為“反蘇”,英法與德國有了共同點,因此,以張伯倫為代表的綏靖主義者不惜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縱容希特勒侵略他國,以換取希特勒進攻蘇聯。因此有了“慕尼黑陰謀”。因為希特勒要“復仇",挑戰英法兩國的霸權地位,因此,英法與蘇聯有了接近的可能。

1939年4月,在蘇聯的努力下,英法兩國派出代表,與蘇聯在莫斯科舉行談判。危情緊急,英法兩國派出代表卻不乘飛機來談,而是乘慢騰騰的郵輪前來,單是路上就花了一個多月。來了以後還沒有決定權,無權簽訂條約。在涉及到一但戰爭爆發,蘇聯紅軍需要過境作戰時,波蘭政府堅決拒絕蘇軍過境,談判破裂。

蘇英法三國軍事同盟談判破裂,立即使蘇聯暴露在西方帝國主義的聯合打擊之下,情況緊急。蘇聯被迫轉移思路,同最兇惡的敵人希特勒接觸,雙方以閃電般的動作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條約簽訂之後,情況急轉直下,一個星期後,希特勒突襲波蘭。無論作為同盟國的英國,還是蘇聯都沒有出兵相救。波蘭掙扎了近一個月,徹底滅亡。英法兩國實指望希特勒消滅波蘭後立即進攻蘇聯,1940年春天,這種願望強烈到最高潮。沒想到希特勒掉轉槍口朝向他們,一個月後法國投降。再後來,英國被希特勒炸了個稀巴爛。

對於這段經歷。咱們的毛主席有過精彩的評論說,張伯侖想搬起希特勒這塊“石頭”砸蘇聯,沒想到砸到了自已腳上。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這個典故的來歷。

殷鑑不遠。隨著時光的推移,這個故事更換了個內容。“搬石頭者”不見了,只剩下蘇德同盟與波蘭這個受害者。那個“卡廷慘案”似乎成了永遠控告不完的罪狀。這又有什麼用呢?波蘭的國已經亡了一次,法國也投降了一次,英國也被捱過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受害者,可是因為什麼而受害,到現在都沒搞清原因,不是很悲慘嗎?


陽城導航


蘇聯和德國在爆發戰爭前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為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或者是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同時這個條約也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而這讓大家意想不到地是,德國最後還是撕毀條約,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的一週後,也就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17日,蘇聯入侵波蘭,直到10月6日,德國和蘇聯共同佔領波蘭,波蘭戰役就此結束,而後德國和蘇聯共同瓜分了波蘭。德國當時在希特勒納粹黨的統治下,對內是鎮壓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同時德國軍事實力強大,對外擴張的意願越來越大,而蘇聯雖然已經在布爾什維克的統治下,逐步通過五年計劃而發展經濟和國防軍事實力,可是經濟和軍事實力還難以真正支撐其大國的夢想。



德國和蘇聯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標,暫時走到了一起,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錯綜複雜,德國在一戰失敗後被迫接受凡爾賽條約,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割讓給了波蘭,而沙皇俄國國內爆發革命使其在一戰中中途退出,而後成立的蘇俄忙於鎮壓國內的反革命暴亂,1920年此時波蘭趁次機會侵犯了蘇俄領土,並且殺害了大量蘇俄俘虜,這一直讓蘇俄耿耿於懷,這也為後來蘇聯參與德國瓜分波蘭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當時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德國吞併周邊弱小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而後是波蘭,英法都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去阻止,這也從客觀上助長了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而蘇聯這時候國內正在緊張地進行五年計劃,以求發展國防重工業,暫時不希望西邊和德國發生衝突戰爭,因此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可這也只是緩兵之計。



蘇德之間短暫的聯盟也是基於各自的利益需求,只是這時候兩國之間為了共同瓜分波蘭而結成聯盟,果然德國在不到兩年後,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這時候工業生產能力也很強大,而蘇德兩國的戰爭只會兩敗俱傷,結果納粹德國在東西兩面盟軍的夾擊中不斷敗亡。


向生分析


雙方都為爭取時間,當時的蘇聯是唯一社會主義國家,能不樹敵儘量不樹敵,而德國不想兩線作戰。後來德國又進攻蘇聯有多種原因,首先西線盟軍己潰敗,威脅減少,第二德國急需原料而進攻蘇聯能獲取,第三被勝利衝昏頭腦,加上認為蘇聯大清洗後勢力很弱,所以德國犯了加速滅亡的錯誤進攻蘇聯。


雲華看天下1


結盟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為何蘇德會在二戰前夜結成軍事同盟?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蘇聯為了應對來自西線的可能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的戰爭防備緩衝帶。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英法等國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但也使波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蘇德會在二戰前夜結成軍事同盟的幾大原因:

1、意識形態的鬥爭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弈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

需要強調的是,蘇聯和德國雖然存在意識形態上的鬥爭,但對於德國而言,英、法等國才是他的大債主,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長久地壓制著德國,因此德國人對英、法也是深惡痛絕。

所以德國與蘇聯相互對抗,又相互取暖,試圖從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得到更多的好處,畢竟沒有願意被別人當槍使,再說了蘇德互拼,到最後豈不是便宜了英法等國。


2、雙方的戰爭目的:都為了避免雙線作戰

蘇聯方面

外在的敵人:1939年5月,日本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內在的風險:此時的蘇聯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清洗運動,無數優秀的黨政軍人才被席捲一空,可以說蘇聯內部正處於青黃不接的脆弱階段。

結論:蘇聯與德國的軍事同盟,不僅避免了自己在歐洲的危機,還打破了日德同盟,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對付小弟日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惜,最後還是被德國人擺了一道,吃了大虧。


德國方面

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另一方面:這個時候蘇聯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成為名義上的世界第二強國,而德國還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爭準備,尚需要時間。

結論:德國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不僅能夠完成自己的戰爭目的——吞併波蘭,還能贏得足夠的時間準備更加強大的戰爭,最後還能麻痺蘇聯,從德國入侵蘇聯初期勢如破竹,一日千里的結果來看,此舉無疑獲得了很好的麻痺效果。


最後的話

這世上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什麼協議、同盟都不過是一紙廢話罷了,隨時都可以拋棄了。


西域西行


很簡單: 雙方都未做好交戰準備。

具體分析:

蘇方: 一,經過大清洗,蘇軍嚴重缺乏高級將領,特別是一線指揮官。二,蘇方新式武器還未更新,大部分一線部隊手持一戰武備。三,蘇方的野戰部隊編制尚在進行中,即使是臨戰前夜,也是如此。

蘇方之所以與德簽約的目的,主要是推遲戰爭爆發的時間,他們十分清楚蘇徳之戰不可避免。

徳方: 徳原計劃最遲不超過1941年4月以前發動對蘇戰爭,由於巴爾幹的耽誤,一延再延,直到6月下旬才動手。次要方面,德缺乏的戰略資源及小麥,還需蘇方支援。

綜上所述,雙方簽約,完全是為了保持戰爭爆發前的最後蜜月。

這也是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對和平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