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實際行動向世人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央視網專訪劉清泉:一切為了病人,一切為了戰勝疫情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今天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疫情暴發初期就前往武漢,後又擔任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院長一職。直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累計收治的560多名輕症患者沒有一名轉成重症。央視網記者專訪劉清泉院長,聽他講述疫情下的中醫故事。Q:您作為中醫急危重症和呼吸疾病方面的專家,也經歷了17年前的非典,在您看來此次新冠肺炎和非典有何不同?劉清泉:2003年的非典應該說中醫實際上到結束之前才開始參與治療,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那麼,這一次新冠肺炎和非典時期差距就很大了,應該說,很早,中醫藥就已經參加這一次抗疫的各個環節,去戰鬥也好,鬥爭也好,就去做了。在這裡面我們中藥起的作用,比如說,對於輕的和普通型的,肯定它的治療療效是確定的,更重要的是它療效體現在哪裡,是非常龐大的人群,它轉成重症和危重症的人數和比例在下降。那麼,你要知道它轉成重症和危重症人數下降的結果是什麼,是我們的重症和危重症的死亡率就會下降。危重症的死亡率很高,重症死亡率也不低,那麼我把它絕對人數下降以後,從某種意義上,它也是把整個群體死亡率下降的非常重要的方法。Q:您作為這次中醫專家組副組長,提出了哪些建議被採納和實施?劉清泉:實際上中醫的整個治療,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說我提到什麼誰提到什麼而去做,是大傢伙共同協商的結果,是根據我們所看到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整理的。我只不過是來武漢來得最早,看病人看得最早,對病人的整體認識可能會稍微早一點,給我們制定國家的中醫診療方案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素材和模板。Q:江夏方艙醫院是這次唯一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您作為這家方艙醫院的院長,在輕症患者的治療上採取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和別的醫院有哪些不同?劉清泉:應該說這一次應對新冠肺炎,方艙醫院的建立是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法。方艙醫院的建立使我們武漢對收治病人真正做到了床等人、應收盡收。當然我管的方艙醫院確實是突出中醫的元素,以中醫為核心,我們戲稱它為“江夏方艙中醫院”。在這裡面我們採取的辦法是中醫綜合治療的手段,對於新冠肺炎,我們採取的是中醫的湯劑為主,每天給病人以湯劑來治療。有一些病人對中藥不信任,怎麼讓他能夠很快地去接受這樣治療,我們採取從療效讓他看出來(的辦法),最終接受中醫的治療。Q:我們知道江夏方艙醫院裡面的醫護人員來自好幾個省市,您作為院長是如何進行管理和工作分配的?劉清泉:來自5個省,可能將近20家醫院,都是中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的這樣一個團隊。當然有一個前提,天下中醫是一家,文化是相通的。把這麼多醫院的醫護人員凝聚到一起,我們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我們來幹嗎?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把目標定得很清楚,我們一切為了病人,一切為了戰勝疫情,一切為了我們病人的好轉、痊癒。那麼我想這個目標定完以後,我們大家的勁都往一處使了。Q:我們說中醫的診斷方式有望聞問切,這次在方艙醫院中醫護人員都穿著防護服、戴著手套和護目鏡,這樣對診斷病情有影響嗎?劉清泉:當然有影響了,不方便。這是中醫的基本診斷手段。我們不方便也得一步一步地去實施,尤其是望診上,可能大家的困難更多一點,它通過護目鏡,護目鏡有時候有很多水蒸氣,所以說我們整體遇到困難還是比較大的。摸脈更是如此,所以我們有些專家甚至為了摸脈更準確,他可能戴一層手套。我們嚴格規範是戴三層手套,那麼可能有的戴兩層手套、戴一層手套,以保證我們切脈的準確度。Q:疫情結束之後,對於您個人來說,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劉清泉:反思反思再反思。思考,要在整個疫情應對的過程中,思考我們的得與失,思考我們中醫的優勢在哪,劣勢在哪。要思考我們中國在針對這種新發突發傳染病裡面,我們如何發揮好中西醫(結合)的優勢,能夠提高療效,迅速地撲滅所有的疫情。這是我最想要做的工作和事情。Q:武漢這座城市給您留下了什麼印象?劉清泉:正像大家一直在講的,武漢是一個英雄城市。武漢確實是一個英雄的城市,在這樣一個強硬的隔離手段下,最終取得戰“疫”勝利。不出門,堅持不出門,堅持再堅持再堅持,最後我們取得勝利。這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來源丨央視網 記者 塗悅清編輯 | 李芮審核 | 陸靜

中醫人實際行動向世人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醫人實際行動向世人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醫人實際行動向世人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