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樓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對於外省的人,很難知道,杭州西湖邊,還有一家樓外樓。“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說的就是這裡了。

周總理曾經九次蒞臨樓外樓,早已成為樓外樓的佳話。另外,樓外樓還接待過西哈努克親王等國家元首和許多國外貴賓,可以說,它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早期的樓外樓。可以說是它的前身,僅僅是一家只有一樓一底的小餐館。取名氣勢和意境都如此壯闊典雅的“樓外樓”好像有點“死撐排面”的感覺。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不過能取這樣名的店老闆,定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現在,大街小巷裡都是“老宋餐館”,“老王餐館”,一味的接地氣而流於凡品。

史料記載,最早記錄這個名字的人是現代著名學者俞平伯,在他寫的《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美國留學歸來,他就住在“樓外樓”西面百米左右的俞樓裡。對於文人來說,這種名字印象必然深刻,他本人對“樓外樓”的變遷應該也是十分熟悉的。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他在自己寫的文章中談到樓外樓的取名時說:“其得名,固由於‘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詩句,但亦與俞樓有關。”這是至今流傳最廣的說法。"俞樓外的樓"和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一箭雙鵰或者說一語雙關。

店主洪瑞堂推出的第一批菜餚的名單,其中有不少與南宋故都有關,因此,他用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句詩作店名,是有據可考且順理成章的。他本人應該也是個歷史愛好者。

樓外樓,其實泛指西湖之畔,有人說,那為何不叫“湖外樓”呢?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民國時期擔任浙江省民政廳廳長的阮毅成,非常喜歡收集杭州的歷史典故,且又是樓外樓的常客,他寫的《三句不離本“杭”》中說:“西湖樓外樓之取名,當系自宋人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而來。惟宋人之所謂樓外樓,系泛指湖上的崇樓疊閣而言。一若山外青山,並未指明某一座山者然。”

所以不作“湖外樓”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知道有一個好名,還需要一塊好匾,對於餐飲行業,招牌是最重要的。對於“樓外樓”來說,這金字招牌的書寫可也費了一番周折。

早年間,店主是個落第文人,注重文化之道。凡有文人墨客來店,如若肯留下詩畫作品的全部當作上賓,並且免費供餐,這個舊習一直都有保留。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早年間住在俞樓的曲園公曾為他寫過匾額,只可惜後來找不見了。

再之後西泠印社丁輔之,推薦杭州一名書法愛好者名叫張堅的書寫“樓外樓”牌匾,張堅十分巧妙地將兩個“樓”改成字同架構不同的兩個字,讓中間的“外”字順勢與兩邊的“樓”字呼應,文革以前,掛的一直就是這塊匾。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偶然看到猛覺一新。他認為“樓外樓”這三個字,俊秀挺拔,章法安排也極為獨到,只是店招牌上沒有書寫者的落款,他詢問店主洪氏兄弟,才知道是杭州城青年張堅書寫。

直到1966年,因為一些原因,“樓外樓”三字換成新的魏碑體書寫。1980年樓外樓新樓落成,又恢復了原來的金字招牌。

現在的樓外樓,更因西湖這個舉世聞名的景點,擁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他的地位,就像全聚德於北京,不僅在本地具有超高人氣,對於外來遊客,更是不可錯過的。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很多人也許就知道他的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素燒鵝,小籠包,酒釀圓子羹,東坡肉,叫花雞等美食。對於樓名的來歷一無所知。

而樓外樓將烹飪與文化的結合,使得不少書籍都對此有所記載,知止軒藏版的四卷本《西湖楹聯》,1921年胡祥翰編的《西湖新志》卷十四《志餘》,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寫的《江南遊記》等中均有記載。

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樓外樓”名從何來?匾從何來?

下次有幸帶朋友遊西湖時,可不要只會一句“樓外青山樓外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