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留下无数珍贵文物。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价值观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在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曾出土过大量的文物珍宝,其中的一串琉璃葡萄就算是近距离观察也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尤其是它如今那种历经岁月磋磨的状态,把葡萄的腐败变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这串琉璃葡萄目前在定州博物馆中展览,源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1969年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该寺庙曾被用于安葬自北魏以来的历代废塔密藏舍利,地宫的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涅槃像和其弟子奔丧的场景。

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据了解,该葡萄属于供奉佛祖的贡品,那么为何要供奉一串"烂葡萄"?其实不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即便是琉璃制品也遭受到了岁月的腐蚀,也恰恰是这种历史痕迹才让这串葡萄变得尤为逼真。

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葡萄颗粒呈紫黑色或紫红色,外表螺旋纹理,内部中空,属于模吹制成型,金属丝缀连成串。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葡萄就已经被张骞从西域引进至中原,当时称"葡萄"为"蒲陶",在引进葡萄的同时,汉武帝还招来了酿造葡萄酒的匠人。

除此之外,静志寺塔基地宫还出土了北魏、隋、唐和宋朝的文物700多件,战国至宋代的货币27000余枚。不过这串葡萄由于它精细的做工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目前最为引人注目。

北宋时期的这串“烂葡萄”没有变质,历史痕迹让它变得尤为逼真

小玉寄语:

还有许多珍贵文物,在战火中得不到妥善保管,已经彻底消失;还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这些年随着国力的提升,部分文物已经开始回流中国。相信不远的将来,更多的国宝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是火眼看玉石,关注我,为大家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