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實力最強,為何沒有統一全國?

用戶139914560


曹操文武兼備,求賢若渴,官渡大戰,威震中原,剿滅袁氏,聲振河朔。天下英雄聞其名而戰慄,海內豪傑望其鋒而披靡。但曹操統百萬之眾而不能一統天下,揚言與孫權會獵於吳卻居然被三十來歲之周瑜一把赤壁大火燒的焦頭爛額狼狽逃回。而後劉備又崛起於巴蜀,曹操親征漢中,而劉備與其周旋經年,曹操更是連吃敗仗,不得不在惶然中捲鋪蓋走人,更是趁機拉上那個恃才放縱的楊修做了軍事失敗的替死鬼,又將自己愛材如命的面具徹底打碎。想當初曹阿瞞“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他得意洋洋之餘不禁高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其實不要說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這些人不會歸心,就是像楊彪孔融乃至他帳下的荀彧毛玠崔琰又豈是真的歸心於他?夜半赤壁一把火,都將事業付東風,這是他軍事大失敗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始終不能真正獲得政治正確性的終極報應。

曹阿瞞何以起家?不就是起自討伐董卓之戰嗎?要不是他打著“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旗號,則他割據州郡、徐州屠戮的行徑和當時之軍閥何異?他自己也在日後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但曹操既以治世之能臣自居,又以亂世之奸雄自喜,則他又豈能如其所言,以大事小呢?

建安五年曹操殺死國舅董承標誌著他事實上由“奉天子以討不臣”徹底轉變為“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此時他尚能以官渡大戰在即,後方需要鞏固推諉過去。而到了他消滅馬超,徹底平定北方後,其心腹謀士董昭等就提出“加九錫”的主張,但荀彧等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但曹操卻心不能平,結果轉年荀彧之死不明不白。少了荀彧的反對,曹操又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八年加九錫,並在三年(建安二十一年)後逼封魏王。此時曹操真正落實周瑜對他的評價:“名為漢相,其實漢賊也”!為了徹底顛覆漢朝,曹操更早在建安十九年即殺死伏皇后母子,並在稱王的同年殺死崔琰,使毛玠擔憂病死。如此曹操一直依仗的所謂“大義”名分終於被他自己折騰的蕩然無存。而劉備孫權從曹操這種肆無忌憚的政治悖逆中獲得天公地道的割據正義。試想如果曹操真的能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奉還大政,尊獎皇室,則劉備和孫權其實不過就是割據巴蜀和江東的叛逆和流寇而已。而失去政治合法性的孫劉又豈能在實力道義兼備的漢朝征討下苟延殘喘?

曹操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又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但實事求的說,正是因為曹操口是心非,不但不滿足於宰相,還要進而稱王才導致他進退不得的困境。故而當孫權來信勸其稱帝時,他自己也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此時曹操其實進則無弒君自立之厚臉皮,退則不敢放棄兵權恐為人所誅。到頭來騎虎難下的曹操終於成了京戲裡的白臉奸臣,因為他最終並沒有落實自己的初心。


嘎子霖


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只能說是統一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都尚不具備,從四個方面加以略述

首先:整個社會政治基礎完全被破壞,經濟也完全被破壞,沒有統一的政治技術和經濟基礎。

從永康元年(167年)開始,漢桓帝之死開始,就以引發了一場戚宦之爭,漢桓帝沒兒子,劉宏繼位,做了皇帝,這就麻煩了,為了爭奪皇權,以為己用,以竇氏為主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打了起來,且長達百年,在整個漢朝末年,戚宦把持朝政是一大特點。經過戚宦之爭,黨錮之爭,平定黃金起義後,國力衰減,最而在平叛過程中的各路豪強權力膨脹,這就為以後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形成,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

平定黃金起義後,各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導致經濟和各派力量均有削弱,“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可以看出,在兵力嚴重不足,經濟不足以整個統一戰爭這點上,曹操無論多麼努力,終究只能是悲壯一生。

尤其是在貧瘠的北方,如何能夠同時與富庶且聯合起來的劉備和孫權,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很難做到。

第二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弊

在《三國演義》和陳壽的《三國志》想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陳壽是尊魏為正統,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以尊漢為正統,誇大了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徵。

荀曾曾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

在當時亂象叢生的前提下,曹操勤王多年,卻無力挽救漢室天下,試想而知,在一個政治,軍事方面有著無限才能的曹操眼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又何嘗不是被逼到牆角。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也給自己造成特大的政治壓力,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挾天子”就意味著曹操代表漢室統一天下,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另外一方面,劉備以正統自居,周瑜罵他為“漢賊”,這讓曹操在處理漢室的關係上而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的策略,甚至把三個女兒都進獻給了皇帝,只為了一個政治的正統名號,從漢獻帝始終保留這一點上,就已經看出他的猶豫和矛盾,漢室天下,正統之爭從未斷過,倒不如罷免漢獻帝以絕內耗。

第三點:戚宦之爭的後遺症

宦官和外戚長達百年內耗,期間宦官曾經專權數十年,黨錮之爭,皆以宦官勝利而告終,黨錮就是門閥士族,而曹操不幸背上了宦官之子的名號,加之實行的的政策都嚴重於長達數百年的士族門閥一貫以來的規矩不符合,甚至是背到而弛,因此難以獲得這些人的支持,經濟和政治多難以為繼。

第四點:從地理位置上來講

從地理位置上講,蜀國之地易守難攻,而南方多湖泊,農業發達,經濟富庶,兩派聯合起來,曹操一方很難與之長期對戰,赤壁之戰後,江東沒有威脅到北方的實力,而曹操精銳盡失,也沒有繼續戰爭的兵力,這就更夯實了三國之勢的穩固。

對於《三國演義》之中多做醜化,不能苟同,曹操戎馬一聲,六十餘歲遺憾終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通過作於公元208年初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的這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他不甘衰老、不信天命的宏達理想。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具體原因,主要原因在於大勢所趨,歷史尚未到了統一的那個節點,英雄遲暮的悲壯在曹操生前的這首詩歌裡,可以讀懂一些唏噓的無奈。


寫手於小於


其實,曹操曾經是有機會統一全國的。

實際上,在曹操率所謂的八十萬大軍南下,兵不血刃的拿下荊州之後,曹操距離統一天下就已經很近了。

東漢只有十三州。

而曹操已經佔據了青、幽、冀、並、兗、徐、豫、涼、司九州,再算上剛剛拿下的荊州,就只剩下益州、揚州、交州這三處地盤了。

而交州的士燮根本就不用打,完全可以直接勸降,因此在曹操拿下冀州之後,實際上只剩下揚州孫權,益州劉璋這兩股大勢力了。

至於劉備,嗯……這位蜀漢的開國皇帝,當時還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地盤。

相比蜀道艱險,先攻揚州孫權,自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事實上曹操也是這麼做的。

於是

赤壁之戰就因運而生了。

如果說官渡之戰是決定中原勢力走向的大戰,那赤壁之戰就可以說是決定天下走向的大戰。

三國三大戰役。

首推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次之,官渡之戰再次之。

如果說,赤壁之戰曹操勝了,那麼結果可想而知,東吳勢必損失慘重,再無力與曹操一戰,揚州必定會丟失,孫氏政權從此在歷史上抹去。

揚州一丟,曹操派人說降士燮,將交州併入版圖

那麼就只剩下益州一州之地,天下大勢已成。

別說諸葛亮一人之謀,恐怕往古來金所有軍事家,戰略家都在益州,也難保益州不失。

曹操勢必一統天下,完成繼秦王贏政、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之後,第四個一統天下的人物。

只可惜,赤壁之戰,曹操敗了。

八十萬大軍付之一炬。

曹魏政權雖未動骨,但著實傷筋。

就此一戰之後,曹操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本,終其一生也沒有修養過來。

也正是曹操這一敗,為孫劉兩家爭取到了時間。

遂成三足鼎立之勢。


盜帥夜留香YE


就是因為實力不足而已,兵力大大不足。

曹操的勢力在三國之中最強,但是這些勢力還不足以令曹操進一步擴大版圖。

三國混戰,東吳只是配角,且不說它。曹魏、蜀漢,則等於都倒在了漢中。可以這樣評價三國紛爭——得漢中者失天下。

任何一個勢力,想要同時抗衡另外兩大勢力來進行超長線多頭作戰,在當時來講,把所有的兵種都算上,每一端的前線起碼要達到20萬軍力,才足以打持久戰而不是輕鬆被消滅。為了保證能牽制住敵軍,這種持久戰至少也得打個5、6年才行。

超長線作戰方面,兵源是個大問題。因為若想開闢超長線多頭作戰的戰場,還要注意來自其他方向威脅,再加上勢力區域中所需要的守備部隊,拿曹魏勢力來說,想同時抗拒孫、劉、鮮卑、羌胡、烏孫乃至扶余、肅慎的威脅,再搞好領地內的治安守備,起碼需要150萬的軍隊。

後漢三國剛開始時,全中國人口大約3750萬。而到了三分歸一統的時候,也就是晉朝建立時,總人口只有大約750萬。

經過董卓亂政、黃巾起義、群雄爭霸及自然災害,達到三國鼎立時,全國的總人口估計不過一千幾百萬,更隨著時間的延續還在不斷減少。並且,這些人口裡並不都是軍員,大多數還是普通人。

三國雖然“鼎立”,但是戰爭從未停止,曹魏的軍力在最鼎盛的時期都沒有真正達到100萬,比起150萬的目標,差距實在太大了。

三國時期,物資並不十分豐富,交通也不夠便利。

另外三國時期的戰爭,還特別喜歡對別人的糧草下手,各個都喜歡玩釜底抽薪。沒有足夠的兵糧,如何讓某方面戰線的幾十萬部隊跟敵人進行數年的對峙?

三國最精彩的時期大約有九十多年,但是據歷史記載,這九十多年裡,至少有六十年以上都爆發了超大面積的自然災害。而戰爭對物資的消耗是巨大的,拿蜀漢來說,蜀漢為什麼會空虛?前有諸葛亮後有姜維,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就算是天府之國也頂不住這麼大的開銷,曹魏又能好到哪去?

自然災害的問題還影響著運輸,就算有東西可運,運輸時間也受影響。而屯田方面,自然也是受天氣影響的。

後院起火,誰都沒轍,使得曹魏也好,其他勢力也罷,永遠沒有足夠的實力來開闢超級戰場,更不用提還得一定打贏才行。


純鈞LHGR


曹操一身南征北戰,如此辛苦的折騰,其實就是為了一個理想,那就是統一天下,可惜一直到他死,都未能如願。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一代梟雄,也不能完成一統天下的事業呢?海佑查閱多方歷史文件分析,是因為曹操錯失了兩個非常關鍵的機會。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又東征烏桓,隨後又依次擊敗袁譚、袁尚,北方大局已定,黃河以北地區已成為曹操囊中之物,但是心懷天下的曹操,並不滿足於區區如此地盤,他想要的是統一天下,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要一舉殲滅東吳和劉備。

但是他錯了,他確實低估了劉備和孫權的能力,而且也太高估了自己的部下,赤壁之戰讓他幾乎喪命,從此喪失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曹操的一次錯誤判斷所導致的,孫權不是劉琮,而江東也不是荊州,江東之地,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世已經經營的固若金湯,孫權為人向來有雄才大略,而且善於籠絡人心,手下謀臣良將多如牛毛,再加上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所以曹操攻下荊州之後貿然進攻東吳肯定不是很好的選擇。而且再加上自身原因,曹操的部隊大多都是北方軍漢,不識水性,水上作戰,自然吃虧不少。

而且劉備也不是省油的燈,劉備這時候已經得到了諸葛亮為軍師,再加上手下關張趙的輔佐,雖然屢戰屢敗,但已經初具規模,早已不再是當初依附於袁紹和他的小弟了,而且劉備也素有大志,肯定不會肯居於人之下。

如果曹操當初聽從了賈詡的勸告,攻下荊州之後,用心經營荊州,東可以和東吳相抗衡,西可以遏制劉備的發展,然後慢慢的向西方發展,慢慢的包圍益州,劉璋闇弱,自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如此則大局已定,天下唾手可得。但是偏偏曹操操之過急,赤壁之戰,一場大火損失了曹操數十萬精銳,不但沒有一統天下,反而連荊州也丟了,實在可嘆。

曹操雖然赤壁失敗了,但是資本尚在,修養幾年之後,元氣自然會恢復過來,如果把握好漢中之戰,或許還有一絲機會再次圖謀天下。

彼時,張魯投降,蜀中地區門戶大開,而且劉備剛剛攻佔益州,尚未站穩腳跟,就算劉備在益州深得民心,但是軍事實力和曹操實際相差甚遠,雖有劍門天險,但曹操得隴望蜀,如果派一二得力大將守住東南邊境,然後親率大軍壓境,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劉備多半抵擋不住。

曹操拿下西川之後,劉備就只剩下荊州一塊根據地,缺少了後方的給養,在面對東吳的壓力,劉備一定會率先抵擋不住提前退出歷史舞臺,最後東吳再慢慢圖之,則天下也可大定,但是曹操在漢中之戰偏偏採取了保守的戰略措施,沒能一舉擊潰劉備,反而漢中在四年之後又讓劉備奪回,實在是可惜。

曹操一生都在為統一天下而努力,上天雖然給了他機會,卻也給了他對手機會,終其一生,都沒能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最後帶著遺憾撒手而歸。


海佑講史


曹操佔據天時,孫孫佔據地利,劉備佔據人和。官渡之戰後孟德兄逐漸統一北方,並且佔據著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其一曹操協天子已令諸侯,在道義上佔據上風,其二曹操擊敗袁紹,軍隊士氣正盛,在軍隊思想上大家都極其熱情,其三在兵力人數上也比孫劉兩家總數還要多,可以說這時候的曹操自己對大街上的老百姓說統一不了全國我想老百姓都不帶信的。可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曹操做出了數項錯誤決策後被周瑜打的差點命喪赤壁。搭進去約數十萬軍隊,戰船就更別提了,除了燒沒得剩下都讓孫劉廢物利用了。而且更要命的是失去了對長江的控制權,荊州大部分地區都讓孫劉佔領了,此時的曹操可謂是損失慘重,剩餘兵力跟孫劉相比已經沒有多大差別,而且士氣低落,對打仗沒有了必勝心。打仗打的是錢,此時國庫也不允許曹操在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此時的曹操知道不能在南下征戰,需安撫軍心民心,發展經濟為日後統一戰爭做基礎(換句話說就是我得緩一緩)。

經過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士氣大振,軍民一心空前團結,雙方趁著這股熱乎勁開始鞏固實力,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逐漸向益州延伸,孫權也牢牢穩住了江東。從此三分天下勢力已定。

曹操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他卻為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後魏國仍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篡權的司馬家族就是用曹家的兵馬統一了全國。


小姜聊史


應邀。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上還有“迂腐”的劣根性,出生自帶光環之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無論好壞都要噴。一堆文人每天不做實事,所有時間花在評估這事那事符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這些人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這些庸才在天下大亂時什麼都做不了。

直接說劉備就是妨礙天下統一的罪魁禍首,不過劉備是個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把自己身份變成最大化的財產,再利用迂腐之人為己所用,諸葛亮就是因為對劉備的私義和愚忠而發動戰爭成千古罪人。很多迂腐之人現在已坐不住,但道理任你扭曲一千遍還是道理。

首先天下大亂就是東漢作死而成,對否?

史上只要有農民起義那就是接近改朝換代的時候,劉邦推翻大亂的秦末,劉秀推翻大亂的新朝,都是同一大環境,對否?

劉備不能與劉邦或劉秀相比,我已說過千萬遍大環境完全不一樣根本不能比,如果還不懂為什麼的好好想想,還想不出的請先補補腦?

東漢已經不是第一個被推翻的漢人朝代,除了姓劉的某幾人外還有誰會認為只有劉姓才能稱帝? 什麼時候天下不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劉備在當代有何貢獻? 有幾個地方是自己打回來的? 不就是荊南那四個沒發展能力的小郡,加上向東吳借的南郡,坑自己同宗得來的西川?

劉備孔明貢獻是征服南蠻就一邊歇著吧,曹操面對的是南匈奴,烏桓,鮮卑這些北方外族,北方外族從來都威脅著漢人政權,把漢人政權打的偏安甚至滅亡也確有其事,什麼時候聽說過南蠻北上奪漢人政權的? 根本不是同級別的,不對嗎?

就憑姓劉所以只有自己能當皇帝? 就因為皇帝要姓劉所以真正南征北討把天下十三州統一成有九,大部分百姓已因曹魏推行的內政獲利得以開始穩定生活後,還要發動戰爭還不明顯是因為自己的慾望,沒有皇帝夢為什麼劉協禪讓後急忙稱帝? 是要延續漢室? 別裝了,劉備自己都知道說不過去所以一口咬定劉協已死而稱帝,不是心裡有鬼難道是閒著蛋疼?

劉備為自己當皇帝,孔明為愚忠於劉備發動的戰爭不單把百姓捆綁在戰爭,還讓曹操沒法在生前就統一天下,進一步消耗漢人的原氣。有不服者請回答個問題,就算北伐成功,除了皇帝從曹姓改劉姓和天下打個稀巴爛,還有什麼?

請辯駁的人先用腦子想想再做比喻,我提醒一下,曹孫劉都是漢人,不要說些不合理,無可比性甚至讓人感到羞恥的比喻。


過路閒人路過


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鎮諸侯傭兵自重,都想在這場混亂中壯大自己實力,根本原因還是想割據一方,稱王稱霸。

當時有多少諸侯呢?筆者自己總結下來大致有如下諸侯爭霸:

幽州——公孫瓚、西涼——馬騰,韓遂、徐州——(陶謙,呂布、劉備)、南陽——袁術、豫州——孔伷、長沙——孫堅、允州——劉岱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冀州——韓馥 、青州——袁紹、兗州——曹操、平漢王——宋健 、新安令——邊章 、漢中——張魯、遼東——公孫度、陳留太守——張邈、宛城——張繡 、濟北——鮑信、北海——孔融 、河內——王匡、零陵——劉度等。

除此之外還有遍佈全國的黃巾軍和一些小諸侯。

身逢亂世,大家都想稱霸天下,因此就展開了廝殺,由此拉開了軍閥混戰的帷幕。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史詩級征戰中,曹操脫穎而出,他歷經半生終於統一北方成為了天下當時最大的軍閥而且他手握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統治者!

當時的曹操傭兵百萬,良將千員,身邊謀士眾多,又有天子在手可以說聲勢滔天,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了。

但是就是這樣的曹操最後也沒能統一天下,這是為什麼呢?筆者看來有一下幾點:

1.勁敵劉備、孫權虎踞南方,實力不可小覷。

當時的劉備和孫權聯合一起抵抗曹操,書上說曹操領軍80萬順江而下,其實沒那麼多,靠譜的人數大概就10萬吧,孫劉大概就四五萬人差不多。加上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等名將;孫權地處南方,有長江天塹,加上江東久未戰亂,一直以來兵精糧足。又有以周瑜為首的一般武將和張昭為首的江東名士輔佐,可以說“尚可一戰”。

2.歷經赤壁之敗,國力耗損,後方不穩,疲於應付。

赤壁一戰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宣告破滅,從此回到北方,至此沒有南下大兵了。同時,其後方的關中馬超打著替父親報仇的旗號討打曹操,使得曹操首尾不得顧,疲於奔命。

3.漢中之戰,損兵折將,實力減弱。

曹操和劉備為了爭奪漢中之地,雙方各投入大部分兵力,最終劉備獲勝,曹操大將夏侯淵被斬殺,大多兵馬被殺或被俘。實力減弱。

4.民心向漢,時機不到。

雖說當時的東漢朝廷早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畢竟天子還有,漢室依然存在,那些忠心漢室的大臣和天下百姓都是盼望有一箇中興之主來挽救大漢王朝的。此時的曹操早已經位及人臣,若是他篡位的話完全可以,可是他沒有,他可能擔心天下人的非議。因為一直以來自己以“漢相”自居,若是自己不顧天下人的非議,不管漢高祖“非劉氏稱王者,天下共擊之”的遺訓,擅自稱帝的話就會留下千古罵名吧。





雜家小子177790247


我是歷史達人清水空流。希望與您公共關注。也期待您的點評。

如何評價曹操為何沒有統一華夏,這是一件讓人十分遺憾的事情,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能力而言,三人具是一代梟雄。如果不是生在同一個時代,他們都有可能統一天下。但就三人對比而言,曹操無疑更勝一籌。

曹操。字孟德。生於公元155年,逝世於220年,漢丞相,三國裡北魏實際意義上的開國皇帝,曹操是傑出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這三個家劉備孫權都未必合格。曹操出身豪富,但為人豁達,放蕩不羈、有豪俠之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征戰無數,平定各地軍閥,統一北方,為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而且曹操既能上馬打天下,也能下馬治天下,為政寬和,限制豪強,崇尚禮法,唯才是舉,不問出身。曹操的功績很多,我們就不多談了,但就曹操為何沒有統一中原這件是談談。

曹操未能統一中原的原因既有時運不繼,也就決策失誤。曹操統一天下有兩個機會,一個就是戰領荊州以後的赤壁之戰。 曹操收復荊州之後立即攻取江東,時間過於倉促,賈詡也對曹操言講不要操之過急。而曹操自所以如此冒進,是因為曹操認為以孫權為首的江東集團和劉表集團一樣 是一團散沙,孫權立江東已經三世,既有天險,也有人脈。曹操更沒有料到孫權集團如此強硬。而且劉備和孫權能夠迅速結合在一起,曹操忘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如果孫權和劉備有一方失敗,另一個也就完了,孫劉的迅速結合讓曹操措手不及。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曹操大量精兵喪生,這一失敗也導致孫劉,尤其是劉備的迅速崛起。也使得曹操的實力大大的受挫。使得曹操最好的一個機會喪失。

曹操的第二個機會就是漢中西川之戰,劉備佔領西川,必將出兵攻取漢中,漢中乃是西川門戶,漢中張魯死看不上劉備,投靠了曹操。這是曹操最大的有利時機。但當時的曹操已經年邁,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魄力,再加上劉備正在上升期,曹操指揮失誤,導致漢中失守。曹操永遠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最後一次機會,而漢中失守的第二年曹操就去世了。

再說時運不繼。曹操雖然出身不錯,但卻是閹人之後。但在三國這個講究這個門第的社會,曹操比起袁紹,楊修,以及自詡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差的太遠。難以得到門閥氏族的忠心擁護,也就是政治基本不牢靠,缺乏感召力,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利也有弊,不少心向漢室也走向了曹操 的對立面。在就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裡曹操年齡最大,也制約了曹操的發展。曹操雖有愛才,心胸寬廣的一面。但曹操也有多疑,猜忌,喜怒無常,晚年自傲,狂妄,在張松獻這件事上有著明顯的表現。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曹操統一中原。

我 是歷史達人清水空流,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你的點評是我動力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清水空流。


清水空流


因為曹操遇到了比較強的對手劉備孫權,在東漢末年群雄中,曹操對劉備惺惺相惜,也誇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自己與劉備,其他群雄曹操都嗤之以鼻,後來劉備果然成為曹操的勁敵,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打破了曹操一統天下的計劃,後來劉備又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徹底打破曹操進攻四川的計劃。曹操可以消滅勢力比自己強大的袁紹,卻無法消滅勢力不如自己的劉備孫權,可見劉備孫權是曹操一生的對手,誰也吃不掉誰,最終只能三足鼎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