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南渡北上,亂世求存

《王普賢墓誌》,全稱《魏故貴華恭夫人墓誌銘》,原石已佚,北京圖書館藏拓。延昌二年(513年)立。志高55釐米,寬67.2釐米,27行,行23字。正書。出土於河南孟津縣。(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志文:魏故貴華恭夫人墓誌銘。祖奐,齊故尚書左僕射使持節鎮北大將軍雍州刺史。夫人陳郡殷氏。父道矜,太中大夫。父肅,魏故侍中司空昌國宣簡公。夫人陳郡謝氏。父莊,侍中右光祿大夫憲侯。(《宋書》 謝莊諡憲子, 未封侯。)後尚陳留長公主。父獻文皇帝。魏故貴華夫人王普賢,徐州琅耶郡臨沂縣都鄉南仁里人也。氏冑之萌,厥源遠矣。嵩崖整其鶴駕,洛浦萃其笙歌。(琅琊王氏姓祖王子喬)惟剪(始皇名將王翦)惟陽(西漢宣帝朝諫議大夫王吉,字子陽),資文允武。庸昭秦篆,道光漢牒。丞相(晉相王導)體哲,匡維晉社;執法克睿,蟬冕宋京。祖鎮北(王奐),以貞猷摽鯁,見免昏曆。考司空(王肅),以桀節峻概,延寵明朝。夫人既蹈祖考之淳懿,稟婉封之英姿,淑妙絕擬,機明瞻識,端行清韶,從容柔靖。愛敬深凱風之美,敦順單常棣之華。五教聿昭,四德孔緒。妙閑草隸,雅好篇什,春登秋泛,每緝辭藻,抽情揮翰,觸韻飛瑛。考昔鍾家恥,投誠象魏。夫人痛皋魚之晚悟,感樹靜之莫因,遂乘險就夷,庶恬方寸。惟道冥昧,仍羅極罰,茹荼泣血,哀深乎禮。服闋,迺降皇命,爰登紫掖。方扇胥帷之遺風,闡似庭之鴻範。報善罔徵,盛容斯墜。春秋廿有七,魏延昌二年,太歲癸巳,四月乙卯朔,廿二日乙巳,寢疾薨於金墉之內。玉樹埋柯,薰蘭摧葉。粵六月二日乙酉,窆於洛陽西鄉裡。銘曰:琁根寶萼,蟬聯周紀,掩曖伊川,斌發嵩峙。弈世啟輝,綿基重美,迺綴淑靈,實戎家祉。提思入神,挺節鄰聖,五典澄明,七德淳鏡。緝藻瓊式,抽文瑤映,譽潤淑章,聲光蘋詠。婦圖擒績,女史飛萱,質華星婺,德耀姬原。爰處素閈,賁軌茲存,粵昇椒掖,燮映堯門。與善方夢,殲此淑仁,崑璧委燼,宋琲沉津。蘭闈空月,組帳恆塵,玉墀瀉欷,翠幄凝辛。隧路陰重,泉戶凍結,玄扉一渰,幽座燈滅。埏埃蕪,松間荒翳,鐫德累徽,固傳芬烈。

墓誌記錄了北魏宣武皇帝世宗元恪的妃子貴華夫人王普賢的身世及事蹟。其屬琅琊王氏一族,其祖王奐,南齊尚書左僕射、使持節、鎮北大將軍、雍州刺史。祖母殷氏,南朝宋太中大夫殷道衿之女。其父為王肅,母為南齊侍中右光祿大夫憲侯謝莊之女。繼母陳留長公主,獻文皇帝拓跋弘之女。

琅琊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自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徙家於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後,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遂以郡望為名,稱“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作為漢唐時期名門望族,肇端於西漢,發展與曹魏西晉,鼎盛於東晉,延續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時間裡,在政治舞臺及書法方面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可謂是將相之家,書法名門,如王翦、王吉、王戎、王敦、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融、王祥、王覽、王儉、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等。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永嘉之亂後,以王敦、王導為首的士族集團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導的堂兄弟王曠認為:當時北方夷族太多,建議司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實施戰略轉移。公元313年,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渡過長江,遷於南方,史稱“永嘉南渡”。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陳郡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並被後人合稱“王謝”。

唐代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即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家族。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史稱宋武帝,開啟了南朝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結束了十六國的分裂混戰,統一了北方。自此,南北對峙,史稱南北朝。

琅琊王氏本遷南方,王肅、王普賢一家怎麼會到北方呢?這要從王肅之父王奐說起。

王肅的父親王奐在劉宋時期深受劉宋政權的重用。在劉宋後廢帝劉昱時期,曾官至侍中一職。

公元479年,蕭道成逼迫宋順帝劉準禪位,自立為帝,建立南齊政權。在蕭道成奪取劉宋江山的過程中,琅琊王氏一脈對他有過巨大的幫助。其中功勞最大的是王儉。蕭道成自立為帝的詔書以及禪讓禮儀都是出自王儉之手。然而,王肅的父親王奐與王儉雖同屬王導的五世孫,但卻分別處於兩個分支。

王儉屬於王曇首一支,這一支與蕭道成的南齊政權建立了極佳的合作關係。而王奐屬於王穆一支,這一支與南朝劉宋政權多次政治聯姻,結成了較強的政治聯盟。所以隨著政權的更換,王儉這一支逐漸被重用,而王奐這一支卻面臨著滅門的危險。

《南齊書·王奐傳》: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也。祖王僧朗,宋左光祿、儀同。父粹,黃門郎。奐出繼從祖中書令王球,故字彥孫。解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安陸王冠軍主簿,太子洗馬,本州別駕,中書郎,桂陽王司空諮議,黃門郎。元徽元年為晉熙王徵虜長史、江夏內史,遷侍中,領步兵校尉。復出為晉熙王鎮西長史,加冠軍將軍、江夏武昌太守。徵祠部尚書,轉掌吏部。……世祖即位,徵右僕射。仍轉使持節、監湘州軍事、前將軍、湘州刺史。永明二年,徙為散騎常侍、江州刺史。初省江州軍府。四年,遷右僕射,本州中正。奐無學術,以事幹見處。遷尚書僕射,中正如故。……六年,遷散騎常侍,領軍將軍。……王儉卒,上用奐為尚書令,以問王晏。晏位遇已重,與奐不能相推,答上曰:"柳世隆有重望,恐不宜在奐後。"乃轉為左僕射,加給事中,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鎮北將軍、雍州刺史。……十一年,奐輒殺寧蠻長史劉興祖,上大怒……上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閣將軍曹道剛領齋仗五百人收奐。……奐司馬黃瑤起、寧蠻長史裴叔業於城內起兵攻奐。奐聞兵入,還內禮佛,未及起,軍人遂斬之。年五十九,執彪及弟爽、弼、殷睿,皆伏誅。

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年)王肅之父雍州刺史王奐因抗拒皇命之故被殺。王肅的兄弟數人,如王彪、王融、王琛、王爽也因此事盡被誅殺。王肅在建康聞之此事後,化裝成僧人逃入北魏。這一年,王肅29歲,已娶謝氏女,並育有二女一子。

《魏書·王肅傳》:“父奐及兄弟併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 是歲,太和十七年也。…高祖幸鄴都,聞王肅至,虛襟待之,引見問故。王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惻之。遂語及為國之道,肅陳說治亂,音韻雅暢,深會帝旨。高祖嗟納之,促席移景,不覺坐之疲淹也。”孝文帝與王肅初次見面,就促膝長談。 王肅對於孝文帝關於治國之道的問策對答如流,深得孝文帝歡心。“器重禮遇日有加焉,親貴舊臣莫能間也。或屏左右相對談說, 至夜分不罷。肅亦盡忠輸誠,無所隱避,自謂君臣之際猶玄德之遇孔明也。”孝文帝將王肅比喻成諸葛亮, 就連功勳貴胄都較之遜色。

王肅入魏之後報仇心切。 孝文帝也知人善用,令其總攬河南之地的軍事。此後王肅屢次挫敗南齊對北魏南疆的侵犯。孝文帝晚年,王肅入居中央,受遺詔輔佐宣武帝,官至尚書令。“詔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詳為司空公,鎮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 鎮南大將軍、廣陽王嘉為尚書左僕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與侍中、太尉公禧,尚書右僕射、 任城王澄等六人輔政。” 王肅以敵國投奔之人位列顧命大臣之列實屬不易。“高祖崩,遺詔以王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同為宰輔,徵肅會駕魯陽。肅至,遂與禧等參同謀謨。自魯陽至於京洛,行途喪紀,委肅參量,憂勤經綜,有過舊戚。禧兄弟並敬而暱之,上下稱為和輯。”

孝文帝生前曾將彭城公主嫁給王肅,“詔肅尚陳留長公主,本劉昶子婦彭城公主也,賜錢二十萬、帛三千匹。肅奏:‘考以顯能,陟由績著,升明退暗,於是乎在。自百僚曠察,四稔於茲,請依舊式,考檢能否。'從之。”

王肅奔魏6年後,其妻謝氏及兩個女兒和兒子王紹也來到了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先後迎娶王肅之女(王普賢)和其孫女。可以說自王肅始, 琅琊王氏一門在北魏逐漸發展起來。

王肅自公元493年至公元499年在魏6年間,王肅一直沒有再娶妻生子。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根據《魏書·王肅傳》記載:“肅頻在邊,悉心撫接,遠近歸懷,附者若市,以誠綏納,鹹得其心。清身好施,簡絕聲色,終始廉約,家無餘財。”這就是說,王肅在北魏期間,基本不參加什麼娛樂活動。《魏書》中解釋的此狀況的原因是:王肅一心想效仿伍子胥,替自己的父親王奐復仇。恐怕王肅不再娶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與謝氏有深厚的感情。王肅肯定還在思念著身在南齊的謝氏以及他的三個子女。但是這種堅持,在政治攻擊面前卻不堪一擊。

公元499年,孝文帝元宏去世,王肅失去了他在北魏最強大的靠山。孝文帝臨死之前,將王肅任命為輔政大臣,並位列當時的宗親廣陵王元羽之上。王肅作為投奔的人員,官位如此之高,自然會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其中任城王元澄是最突出的一位。他誣告王肅勾結南齊謀反,不過沒有實際證據,宣武帝元恪自然不信。但是,王肅一直沒有在北魏成家,這肯定會讓人以為他不願長久留在北魏,成為他的最大的軟肋。所以迫於無奈之下,王肅迎娶了孝文帝元宏的妹妹,彭城公主。

太和十七年(493年)王肅叛齊入魏,事急不及攜家小。且其子女尚小,大女兒王普賢才8歲,兒子王紹才2歲,不利長途跋涉。公元499年,王肅與謝氏的三個子女已經長大,大女兒王普賢14歲,最小的兒子王紹也已經8歲,已經可以長途跋涉了。其妻謝氏帶子女來到了北魏,千里尋夫。令人惋惜的是,謝氏到達北魏後,雖然找到王肅,卻發現王肅已經迫於無奈娶了彭城公主。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三《正覺寺》記載:“勸學裡東有延賢裡,裡內有正覺寺,尚書令王肅所立也。肅在江南之日,聘謝氏女為妻,及至京師,復尚公主。謝作五言詩以贈之。其詩曰:‘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路逐勝去,頗憶纏綿時。’公主代肅答謝雲:‘針是貫線物,目中恆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衲故時。’

肅甚有愧謝之色遂造正覺寺以憩之。”

王肅最後死於公元501年,也就是見到謝氏的兩年之後,年僅38歲。“景明二年,薨於壽春,年三十八。世宗為舉哀。詔曰:‘肅奄至不救,痛惋兼懷,可遣中書侍郎賈思伯兼通直散騎常侍撫慰厥孤,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錢三十萬、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蠟三百斤,並問其卜遷遠近,專遣侍御史一人監護喪事,務令優厚。’贈侍中、司空公,本官如故。有司奏以肅忠心大度,宜諡匡公,詔諡宣簡。”“肅前妻謝生也,肅臨薨,謝始攜二女及紹至壽春。世宗納其女為夫人,肅宗又納紹女為嬪。”

墓誌中描述北投王肅的經歷,《王普賢墓誌》說:“考昔鍾家恥,投誠象魏。夫人痛皋魚之晚悟,感樹靜之莫因,遂乘險就夷,庶恬方寸。”《王紹墓誌》則說:“年裁數歲,便慨違晨省,念闕溫清,提誠出險,用申膝慶。”好不容易見到父親,他很快就病死,對於這一家離鄉背井、遠竄異國的人來說,沉痛哀傷,實非他人所易感知。《王普賢墓誌》 說:“惟道冥昧,仍羅極罰,茹荼泣血,哀深乎禮。”《王紹墓誌》說:“天道茫茫,俄鍾極罰,嬰號茹血,哀瘠過禮。”

王紹作為惟一的兒子,得以繼承王肅的爵位(昌國縣開國侯),而王普賢被選入宮中,成為宣武帝的“貴華夫人”。可惜,姐弟二人都未得長壽。王普賢死於孝明帝延昌二年(513年),年二十七;王紹死於延昌四年(515年),年二十四。王肅二女兒的情況,也見於北朝墓誌。廣陽王元淵(深)之子元湛的墓誌記載:“父諱淵,……。母琅琊王氏,父肅,尚書令、司空、宣簡公。”王肅與謝氏的第二女嫁給了元淵。王普賢和王紹兩姐弟的墓誌都介紹了父母和祖父母,都提到王肅的夫人是謝氏,普賢墓誌還提到王肅“後尚陳留長公主”,《王紹墓誌》則提都不提,好似陳留公主不存在一樣,均皆以謝氏為正室。


參考文獻:1、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56年;2、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3、北齊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2017年;4、梁 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97年;5、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