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的書法篆刻廣採博納,自成一家,為時所尚,且行誼清超,胸懷淡遠,各界人士都樂與其交往,受印者中書畫界人士有張熊、任淇、丁文蔚、任熊、任燻、任頤、胡公壽、秦祖永、胡钁、戴以恆、費以群、葛同、黃山壽、吳滔等。學者、藏家中有張鳴珂、葉廷管、王韜、汪清冕、岑鎔、何瑗玉、張敬修、沈樹鏞、顧壽藏、周慶雲、陸心源、蔡鴻鑑、蔡和霽、馮兆年等。皇室、清廷官員有和碩恭親王、李鴻章、徐樹銘、楊昌浚、連成、楊文瑩、褚成博、黃建笎、曹登庸、徐道鎔等。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金罍、井罍,又號袖海、褎海,別號金罍道人、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山民,翯然散人等,浙江紹興上虞章鎮大勤人。由於徐三庚後期的篆刻創作還是“鄧派”的“印從書出”路線的,他也被稱為鄧派繼鄧石如、吳讓之之後的“鄧派第三人”。生前輯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卒後有《金罍山民手刻印存》、《金罍山人印存》、《西泠印社藏徐三庚印集》行世。《海上墨林》、《再續印人傳》等有詞條收錄。2013年袁慧敏編著《徐三庚印舉》(袖珍印館叢書),收印一百六十一方,精選各家之藏,益王秀仁集拓《袖海印存》,冊中有頗多舊譜未見之作,研究者多有引用。


在晚清印壇上,徐三庚無疑是一位風格獨特、勇於創新的篆刻家。


徐三庚篆刻作品,其篆刻特點大致有以下幾種格局:


一、篆法仿漢碑額一路的印章。這是他的印章中最常見的一種,人們說他的印章“如吳帶當風”,主要就是指這一路風格而言。對於這一路印章,他有時在邊款中署為“仿完白山人”,說明他對鄧石如的印風有所取法。


二、篆法擬《天發神讖碑》一路。《天發神讖》是他過功夫的一塊碑,他擬寫此碑的篆書,也寫得很精采,但用這類篆體來刻印章,數量卻並不很多。


三、“擬秦”、“仿漢”、“仿宋元人印”。在他的印跋中,有時稱該印為“擬秦”或“仿漢”或“仿宋元人印”,但實際上其中多數作品,與所稱擬仿的秦漢印或宋元人印,距離甚大,一般說來,他所稱的“擬”或“仿”,往往是取一點意思而已,並不追求肖似。例如刻粗邊朱文印,他就指為“擬秦”;較為方正的白文印,則稱為“仿漢”;篆法流動一點,就是“仿宋元人印”,實際上其中多數印還是“我自用我法”。


四、擬浙派一路。他刻印是從浙派入手的,所以這路印章,在其早期的作品中較為多見,但稍後的作品中也有出現,只是少一點而已。


徐三庚篆刻作品上溯秦漢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後取法鄧完白及漢碑額篆與天發神讖碑,參用其飛動體勢,使之熔為一爐,加以用筆妍媚潑辣,用刀細切利落,章法虛實相間,獨闢蹊徑,風格獨具,成為與趙之謙同期之又一位創新篆刻家。


當時在篆刻界出現了浙派和皖派,這兩派可以說集篆刻刀法、風格之大成,而徐三庚能夠獨闢蹊徑、自成風格,這是極不容易的。同時,他還是將金文、封泥入印的先驅,也是“印從書出”理論的積極踐行者,與後來的吳昌碩一起成為“印從書出”的代表。


徐三庚早年對秦漢印下過苦功,形成渾樸古厚的風格。中年以後,書法飄逸多姿,疏密感極強,刻印趨向流動妍美。邊款風格取法晉、唐、漢、魏之間,刀法猛利,自成面目。渾厚、妍美、猛利,三者都出自徐三庚刀下。


徐三庚篆刻由浙派入手,力追秦漢,參學完白山人意趣,早年所作渾樸古厚,中年後流轉妍美,線條疏密感極強,筆勢飛動,時人譽為“吳帶當風,姍姍盡致”,惜習氣漸深。印款多隸楷,刀法猛利,有生辣遒勁之致。徐三庚刻印力追秦、漢,能於鄧石如、吳熙載諸家而後,別樹一幟。近時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趨向定型,習氣漸深,終成流弊。


徐三庚出生貧苦農家,稍長外出謀生,嘗打雜於道觀。觀中道人有擅長書法篆刻者,徐得其傳授,遂此入門,既有摹擬漢印之深厚基礎,又具漢碑額篆及天發神讖碑之書法根底。其篆書被譽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徐三庚出身貧寒,其事蹟在《上虞縣誌》只簡單數語。他曾在一道觀當差,觀中擅長書法篆刻的道士即為其啟蒙老師,故徐三庚名號中之“道士”、“道人”可能與此有關。《光緒上虞縣誌校續》中因徐三庚書法、篆刻技藝已顯,則有已成徐樹銘、楊昌浚、連成幕賓之稱,實亦徐三庚謀身之舉而已。徐三庚生平數據頗少,賴有大量印款,對於其思想、德行、萍蹤、交友,均有不少記載。徐三庚年輕離家,遊藝南北,先後至杭州、寧波、桐鄉、石門、上海、蘇州、武昌、安徽、天津、北京、香港、廣州等地,其中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


徐三庚生活的年代是個篆刻大發展的年代,他的年齡在吳讓之和趙之謙之間,他比趙之謙大3歲,比吳讓之小17歲,因為是浙江人,徐三庚的篆刻學習也是受地域影響,從浙派入手,師法陳曼生和趙次閒,可謂得其神理。


33歲時,徐三庚見徽派大師程邃作品,於是開始學習程邃印風。至35歲時,徐三庚結識岑中陶,岑中陶是大收藏家,徐三庚得以在他那裡大量瀏覽、觀賞古今名印,由此大悟,於是,開始了他由浙宗轉向徽宗的道路。之後,他在鄧石如和吳讓之那裡學到了“印從書出”的精髓,又基本進入鄧派的路子,在此後的近十年裡,他刻了大量師法鄧石如、吳讓之風格的印章。


徐三庚年青時入道觀,亦信人之轉世,故在其自用印“褎海”白文印三面邊款中,由周閒闡述此意,文曰:“井罍之太翁夢上官文佐而生井罍,故作此印以志其事,餘謂古人如蔣虎臣為峨眉老僧之類甚多,或者慧業未能泯滅,其扶輿磅礡之氣仍鍾於人間耶。金罍精於金石之學,亦其夙慧所致也。然則今之才能之士,其為古先聞人後身,皆未可知,安得一一向太虛而叩之。”此亦徐三庚發自內心的敘世明志之言也。


其實,徐三庚在這一段時間的作品裡,已經漸漸有了吳讓之批評的“讓頭舒足”的問題,但此時的徐三庚,個人面目尚未形成,強烈的個人特色尚未顯露,他還是在鄧石如、吳讓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他的自學經歷使他形成了自我思考的強烈個性,他決不屑於尾隨他人之後,於是,他遵循和借鑑鄧石如的學習和創作方法,也從漢碑、漢碑額入手的基本法則的基礎上印外求印,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終選擇了“吳紀功碑”體勢為自己的風格。吳紀功碑全名吳天璽紀功碑,三國東吳刻石。因為東吳末帝孫皓為維護其統治,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故又稱《天發神讖碑》。


提起《天發神讖碑》在中國篆刻史上可是鼎鼎大名,趙之謙的“丁文蔚”印,黃牧甫的“鯤遊別館”兩印體勢啟發均來自此碑,後來的齊白石印風的創建,也受些碑啟發。


徐三庚的篆書風格得益於《天發神讖碑》,而其創作方式是“印從書出”,那麼,他的篆刻風格自然也是《天發神讖碑》風格的,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家風格,徐三庚自家面目突出的篆刻風格由於是基於《天發神讖碑》的,因此,某些較為誇張的篆法就成為人們評論非議他“故作姿態”的“證據”。徐三庚篆刻作品很多伸展出來的線條,乍一看,是有“騷首弄姿”的嫌疑的,但如果仔細觀摩,也能在這種誇張的線條中看到猛利與張揚,靈動、秀氣,氣息完滿,勁力十足又秀麗,絕無小家之氣。但這種飄逸的書風,在姿態百出之餘,也被貶者認為是柔媚纖弱。單純的把一路風格做到極致進而導致後人非議他是“以妖豔媚態悅人”。


徐三庚是一位既有紮實的基本功,又是頗有獨創精神的篆刻家,他一生刻了大量的印章,其中不乏精采的作品。但我們在翻讀了他傳世的幾種印譜以後,感到他自從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以後,就一直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似乎很少考慮更多地吸收一些東西,來完善和豐富自己的印風。這樣,他的這個面目,就“結了殼”,無形中已成了一種公式,變成束縛自己的東西了。


徐三庚篆刻作品,偶而看到幾方,會感到新鮮可喜,但看得多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此外,他在字形方面,過於追求靈巧飛舞,不免失之於飄忽;在用刀方面,爽利挺勁,是他的長處,但如果加之以含蓄與蒼茫,就更耐看了。但平心而論,他畢竟還是一位晚清頗有成就的篆刻家。對於他的作品,我們如果能以一分為二的觀點,取其所長,舍其所短,那還是有不少東西可借鑑的。


這或許是由於徐三庚的生活經歷決定的,在他的後半生,他一直客居上海“浦寓齋”賣書印為生,他需要大量的創作以換取生活資料和資財,這也是他的印風固化的原因,這跟浙派的趙之琛的經歷有相像之處。


徐三庚對當時的日本書法篆刻界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篆刻,當時他的印風風靡日本,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明治十二年(1879年)和明治十九年(1886年)。日本印人圓山大迂、秋山白巖,先後專程到中國向徐三庚學習篆刻,使他的篆刻藝術在日本得以更為廣泛地流傳。


日本文人內藤湖南《湖南詩文存》內《湖南文存》卷四《學步盦三種序》(1922大正十一年四月):“歲癸卯,識圓山大迂先生於浪華。先生風流博雅,能詩,精金石,通畫理,而尤妙於篆刻。餘與磯野秋昕等昕夕過從,商搉古今甚樂。先生嘗論北碑雲:中州山左碑誌造象,截鐵刻玉,雄強險勁,寔刻工刀法有以致之,非但毛穎之力矣。因舉其自刻石印款識以證之,所言確鑿,人不能難也,其篆法則出於鄧石如。明代以來篆刻以浙派為宗,末流之弊,越工越俗,古法蕩然,鄧氏出而振之。及乎近年,有徐三庚輩,猶能傳其法不失。先生屢入淸國,所交遊皆一時名人,而問篆法于徐氏,蓋我邦高芙蓉始私淑浙派,以變宋元雜印之陋,而繼起無人。經百餘年,至先生出,而古法始興。”


日本明治、大正時期與中國清朝書法的變化發展更加密不可分。因為清代文字獄的興起,導致文人轉向金石考據之學。尤其是到了道光時期,我國的書法因為“金石學”的勃興而分為南北兩派,所謂“南帖北碑”,這種風氣影響到日本。清代的楊守敬、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他們的書法、篆刻在日本具有絕對的影響力。而在這些人中間,徐三庚無疑算是較早產生影響的。


徐三庚一生布衣,不曾到過日本。他對日本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楊守敬,這位清末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他一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經注疏》,是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嘉慶五年(1880年),楊守敬應當時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所召赴日,在日本待了4年楊守敬赴日時,帶去漢魏六朝、隋唐的碑帖法帖13000餘冊,使日本書法家眼界大開,而且楊守敬還強調有必要把這些碑帖當做範本加以研究。隨著楊守敬的鼎力指教,北碑系統的書法贏得了日本很多學者的青睞,給當時的日本書法實踐和研究開了一條新路子。


在這種風潮的帶動下,很多日本的書法家直接來到中國,向中國的書法家拜師請教。其中北方心泉、圓山大迂、秋山碧城、桑名鐵城、濱村藏六五世、河井荃廬等人深受徐三庚影響。這些日本學者中,有的直接來華,有的則在日本看到徐三庚的作品後為他的藝術魅力而感染。


圓山大迂(1838-1916),名真逸,號大迂,被稱為是日本印學宗師,在日本篆刻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著有《篆刻思源》,輯有《學步庵之集》,印譜有《學步庵印蛻》。明治十一年(1878),圓山大迂來到中國,從徐三庚、楊峴學習篆刻、書法。《廣印人傳》稱其:“自幼好治鐵筆,以中日篆法不同,遂遊中國,師事徐三庚,盡得其秘。”明治二十四年(1891),即徐三庚去世後的第二年,圓山大迂再次來到中國,購得徐三庚“如夢鶯華過六朝”一印,他在邊款中記到:“某孫,弟大迂圓山真志於上洋客館之燈下,此印系先師褎海徐先生之作者也。明治念四年五月,再遊清國,適購得於防間,刀法、章法整然相備,所謂點石成金者。雖未下款,可知一見非凡之作矣。”邊款體現了深厚的師生感情。徐三庚曾為其刻“尋常百姓家主人”、“大迂”等印。圓山大迂篆刻朱文、白文皆師徐三庚,能得其神。在日本他是最早推介徐三庚藝術成就的人,也是徐三庚弟子中最得其傳,成就最高的一位。


桑名鐵城,名箕,字星精,號鐵城、大雄山氏,齋號“九華印寶”、“天香閣”。曾受北方心泉指教,鑽研篆刻金石。明治三十年(1897)來華學習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刀法,學成回國。在當時與圓山大迂並駕齊驅,被稱為新印風的開拓者。


河井荃廬(1871-1945),初名得松、得、子得,日本印宗師,在日本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篆刻作品在日本被視為國寶。篆刻受教於筱田芥津,後改習浙派,旁渉徐三庚、趙之謙,後來華拜吳昌碩為師,是吳昌碩唯一的日本弟子,是西泠印社早期日籍社員。河井荃廬和不少模仿徐三庚的印作,其中有明治二十八年(1895)仿刻的“布袋庵”、“走字代面”等印,此外,還有“袖中有東海”也為臨作。


西川春洞(1847-1915),名元讓,字子謙,號春洞,日本著名書法家、漢學家、書法理論家西川寧的父親。深受北方心泉、秋山碧城等人帶回的徐三庚諸多書法作品的影響。其中書寫《漢篆千字文》與徐三庚《出師表》的風格極為相似。據有關學者考證,從西川春洞見到徐三庚墨跡到其書刊行,前後歷時九個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創作出徐三庚風格的《漢篆千字文》,既體現了他迥異於常人的悟性,同時也可以發現他對徐三庚書法的一往情深。此外,他還雙鉤徐三庚《臨》探究其筆法,並在此基礎上臨摹徐書。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褎海】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長年】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褚乃澂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懷熙】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古最閒園庽客】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漢方】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梅花琴客】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梅花書屋】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繩其祖武壽考維祺】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蔡鴻鑑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長沙徐氏尊藏金石圖籍印記】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關東大俠】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龔心釗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顧壽藏字子嘉號允叔】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泉為龔釗所得】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滕德印信】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畬滋】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蟄庵】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欣賞(超高清組圖)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跡)迄今最全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