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的书法篆刻广采博纳,自成一家,为时所尚,且行谊清超,胸怀淡远,各界人士都乐与其交往,受印者中书画界人士有张熊、任淇、丁文蔚、任熊、任熏、任颐、胡公寿、秦祖永、胡镢、戴以恒、费以群、葛同、黄山寿、吴滔等。学者、藏家中有张鸣珂、叶廷管、王韬、汪清冕、岑镕、何瑗玉、张敬修、沈树镛、顾寿藏、周庆云、陆心源、蔡鸿鉴、蔡和霁、冯兆年等。皇室、清廷官员有和硕恭亲王、李鸿章、徐树铭、杨昌浚、连成、杨文莹、褚成博、黄建笎、曹登庸、徐道镕等。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又号袖海、褎海,别号金罍道人、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山民,翯然散人等,浙江绍兴上虞章镇大勤人。由于徐三庚后期的篆刻创作还是“邓派”的“印从书出”路线的,他也被称为邓派继邓石如、吴让之之后的“邓派第三人”。生前辑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卒后有《金罍山民手刻印存》、《金罍山人印存》、《西泠印社藏徐三庚印集》行世。《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2013年袁慧敏编着《徐三庚印举》(袖珍印馆丛书),收印一百六十一方,精选各家之藏,益王秀仁集拓《袖海印存》,册中有颇多旧谱未见之作,研究者多有引用。


在晚清印坛上,徐三庚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勇于创新的篆刻家。


徐三庚篆刻作品,其篆刻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格局:


一、篆法仿汉碑额一路的印章。这是他的印章中最常见的一种,人们说他的印章“如吴带当风”,主要就是指这一路风格而言。对于这一路印章,他有时在边款中署为“仿完白山人”,说明他对邓石如的印风有所取法。


二、篆法拟《天发神谶碑》一路。《天发神谶》是他过功夫的一块碑,他拟写此碑的篆书,也写得很精采,但用这类篆体来刻印章,数量却並不很多。


三、“拟秦”、“仿汉”、“仿宋元人印”。在他的印跋中,有时称该印为“拟秦”或“仿汉”或“仿宋元人印”,但实际上其中多数作品,与所称拟仿的秦汉印或宋元人印,距离甚大,一般说来,他所称的“拟”或“仿”,往往是取一点意思而已,並不追求肖似。例如刻粗边朱文印,他就指为“拟秦”;较为方正的白文印,则称为“仿汉”;篆法流动一点,就是“仿宋元人印”,实际上其中多数印还是“我自用我法”。


四、拟浙派一路。他刻印是从浙派入手的,所以这路印章,在其早期的作品中较为多见,但稍后的作品中也有出现,只是少一点而已。


徐三庚篆刻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


当时在篆刻界出现了浙派和皖派,这两派可以说集篆刻刀法、风格之大成,而徐三庚能够独辟蹊径、自成风格,这是极不容易的。同时,他还是将金文、封泥入印的先驱,也是“印从书出”理论的积极践行者,与后来的吴昌硕一起成为“印从书出”的代表。


徐三庚早年对秦汉印下过苦功,形成浑朴古厚的风格。中年以后,书法飘逸多姿,疏密感极强,刻印趋向流动妍美。边款风格取法晋、唐、汉、魏之间,刀法猛利,自成面目。浑厚、妍美、猛利,三者都出自徐三庚刀下。


徐三庚篆刻由浙派入手,力追秦汉,参学完白山人意趣,早年所作浑朴古厚,中年后流转妍美,线条疏密感极强,笔势飞动,时人誉为“吴带当风,姗姗尽致”,惜习气渐深。印款多隶楷,刀法猛利,有生辣遒劲之致。徐三庚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


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徐三庚出身贫寒,其事迹在《上虞县志》只简单数语。他曾在一道观当差,观中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即为其启蒙老师,故徐三庚名号中之“道士”、“道人”可能与此有关。《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中因徐三庚书法、篆刻技艺已显,则有已成徐树铭、杨昌浚、连成幕宾之称,实亦徐三庚谋身之举而已。徐三庚生平数据颇少,赖有大量印款,对于其思想、德行、萍踪、交友,均有不少记载。徐三庚年轻离家,游艺南北,先后至杭州、宁波、桐乡、石门、上海、苏州、武昌、安徽、天津、北京、香港、广州等地,其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


徐三庚生活的年代是个篆刻大发展的年代,他的年龄在吴让之和赵之谦之间,他比赵之谦大3岁,比吴让之小17岁,因为是浙江人,徐三庚的篆刻学习也是受地域影响,从浙派入手,师法陈曼生和赵次闲,可谓得其神理。


33岁时,徐三庚见徽派大师程邃作品,于是开始学习程邃印风。至35岁时,徐三庚结识岑中陶,岑中陶是大收藏家,徐三庚得以在他那里大量浏览、观赏古今名印,由此大悟,于是,开始了他由浙宗转向徽宗的道路。之后,他在邓石如和吴让之那里学到了“印从书出”的精髓,又基本进入邓派的路子,在此后的近十年里,他刻了大量师法邓石如、吴让之风格的印章。


徐三庚年青时入道观,亦信人之转世,故在其自用印“褎海”白文印三面边款中,由周闲阐述此意,文曰:“井罍之太翁梦上官文佐而生井罍,故作此印以志其事,余谓古人如蒋虎臣为峨眉老僧之类甚多,或者慧业未能泯灭,其扶舆磅礡之气仍钟于人间耶。金罍精于金石之学,亦其夙慧所致也。然则今之才能之士,其为古先闻人后身,皆未可知,安得一一向太虚而叩之。”此亦徐三庚发自内心的叙世明志之言也。


其实,徐三庚在这一段时间的作品里,已经渐渐有了吴让之批评的“让头舒足”的问题,但此时的徐三庚,个人面目尚未形成,强烈的个人特色尚未显露,他还是在邓石如、吴让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他的自学经历使他形成了自我思考的强烈个性,他决不屑于尾随他人之后,于是,他遵循和借鉴邓石如的学习和创作方法,也从汉碑、汉碑额入手的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印外求印,上溯汉砖、汉瓦、汉金文,最终选择了“吴纪功碑”体势为自己的风格。吴纪功碑全名吴天玺纪功碑,三国东吴刻石。因为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其统治,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而刻,故又称《天发神谶碑》。


提起《天发神谶碑》在中国篆刻史上可是鼎鼎大名,赵之谦的“丁文蔚”印,黄牧甫的“鲲游别馆”两印体势启发均来自此碑,后来的齐白石印风的创建,也受些碑启发。


徐三庚的篆书风格得益于《天发神谶碑》,而其创作方式是“印从书出”,那么,他的篆刻风格自然也是《天发神谶碑》风格的,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家风格,徐三庚自家面目突出的篆刻风格由于是基于《天发神谶碑》的,因此,某些较为夸张的篆法就成为人们评论非议他“故作姿态”的“证据”。徐三庚篆刻作品很多伸展出来的线条,乍一看,是有“骚首弄姿”的嫌疑的,但如果仔细观摩,也能在这种夸张的线条中看到猛利与张扬,灵动、秀气,气息完满,劲力十足又秀丽,绝无小家之气。但这种飘逸的书风,在姿态百出之余,也被贬者认为是柔媚纤弱。单纯的把一路风格做到极致进而导致后人非议他是“以妖艳媚态悦人”。


徐三庚是一位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是颇有独创精神的篆刻家,他一生刻了大量的印章,其中不乏精采的作品。但我们在翻读了他传世的几种印谱以后,感到他自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以后,就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似乎很少考虑更多地吸收一些东西,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印风。这样,他的这个面目,就“结了壳”,无形中已成了一种公式,变成束缚自己的东西了。


徐三庚篆刻作品,偶而看到几方,会感到新鲜可喜,但看得多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此外,他在字形方面,过于追求灵巧飞舞,不免失之于飘忽;在用刀方面,爽利挺劲,是他的长处,但如果加之以含蓄与苍茫,就更耐看了。但平心而论,他毕竟还是一位晚清颇有成就的篆刻家。对于他的作品,我们如果能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取其所长,舍其所短,那还是有不少东西可借鉴的。


这或许是由于徐三庚的生活经历决定的,在他的后半生,他一直客居上海“浦寓斋”卖书印为生,他需要大量的创作以换取生活资料和资财,这也是他的印风固化的原因,这跟浙派的赵之琛的经历有相像之处。


徐三庚对当时的日本书法篆刻界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篆刻,当时他的印风风靡日本,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明治十二年(1879年)和明治十九年(1886年)。日本印人圆山大迂、秋山白岩,先后专程到中国向徐三庚学习篆刻,使他的篆刻艺术在日本得以更为广泛地流传。


日本文人内藤湖南《湖南詩文存》内《湖南文存》卷四《學步盦三種序》(1922大正十一年四月):“岁癸卯,识圆山大迂先生于浪华。先生风流博雅,能诗,精金石,通画理,而尤妙于篆刻。余与矶野秋昕等昕夕过从,商搉古今甚乐。先生尝论北碑云:中州山左碑志造象,截铁刻玉,雄强险劲,寔刻工刀法有以致之,非但毛颖之力矣。因举其自刻石印款识以证之,所言确凿,人不能难也,其篆法则出于邓石如。明代以来篆刻以浙派为宗,末流之弊,越工越俗,古法荡然,邓氏出而振之。及乎近年,有徐三庚辈,犹能传其法不失。先生屡入淸国,所交游皆一时名人,而问篆法于徐氏,盖我邦高芙蓉始私淑浙派,以变宋元杂印之陋,而继起无人。经百余年,至先生出,而古法始兴。”


日本明治、大正时期与中国清朝书法的变化发展更加密不可分。因为清代文字狱的兴起,导致文人转向金石考据之学。尤其是到了道光时期,我国的书法因为“金石学”的勃兴而分为南北两派,所谓“南帖北碑”,这种风气影响到日本。清代的杨守敬、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他们的书法、篆刻在日本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而在这些人中间,徐三庚无疑算是较早产生影响的。


徐三庚一生布衣,不曾到过日本。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杨守敬,这位清末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嘉庆五年(1880年),杨守敬应当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所召赴日,在日本待了4年杨守敬赴日时,带去汉魏六朝、隋唐的碑帖法帖13000余册,使日本书法家眼界大开,而且杨守敬还强调有必要把这些碑帖当做范本加以研究。随着杨守敬的鼎力指教,北碑系统的书法赢得了日本很多学者的青睐,给当时的日本书法实践和研究开了一条新路子。


在这种风潮的带动下,很多日本的书法家直接来到中国,向中国的书法家拜师请教。其中北方心泉、圆山大迂、秋山碧城、桑名铁城、滨村藏六五世、河井荃庐等人深受徐三庚影响。这些日本学者中,有的直接来华,有的则在日本看到徐三庚的作品后为他的艺术魅力而感染。


圆山大迂(1838-1916),名真逸,号大迂,被称为是日本印学宗师,在日本篆刻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著有《篆刻思源》,辑有《学步庵之集》,印谱有《学步庵印蜕》。明治十一年(1878),圆山大迂来到中国,从徐三庚、杨岘学习篆刻、书法。《广印人传》称其:“自幼好治铁笔,以中日篆法不同,遂游中国,师事徐三庚,尽得其秘。”明治二十四年(1891),即徐三庚去世后的第二年,圆山大迂再次来到中国,购得徐三庚“如梦莺华过六朝”一印,他在边款中记到:“某孙,弟大迂圆山真志于上洋客馆之灯下,此印系先师褎海徐先生之作者也。明治念四年五月,再游清国,适购得于防间,刀法、章法整然相备,所谓点石成金者。虽未下款,可知一见非凡之作矣。”边款体现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徐三庚曾为其刻“寻常百姓家主人”、“大迂”等印。圆山大迂篆刻朱文、白文皆师徐三庚,能得其神。在日本他是最早推介徐三庚艺术成就的人,也是徐三庚弟子中最得其传,成就最高的一位。


桑名铁城,名箕,字星精,号铁城、大雄山氏,斋号“九华印宝”、“天香阁”。曾受北方心泉指教,钻研篆刻金石。明治三十年(1897)来华学习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刀法,学成回国。在当时与圆山大迂并驾齐驱,被称为新印风的开拓者。


河井荃庐(1871-1945),初名得松、得、子得,日本印宗师,在日本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篆刻作品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篆刻受教于筱田芥津,后改习浙派,旁渉徐三庚、赵之谦,后来华拜吴昌硕为师,是吴昌硕唯一的日本弟子,是西泠印社早期日籍社员。河井荃庐和不少模仿徐三庚的印作,其中有明治二十八年(1895)仿刻的“布袋庵”、“走字代面”等印,此外,还有“袖中有东海”也为临作。


西川春洞(1847-1915),名元让,字子谦,号春洞,日本著名书法家、汉学家、书法理论家西川宁的父亲。深受北方心泉、秋山碧城等人带回的徐三庚诸多书法作品的影响。其中书写《汉篆千字文》与徐三庚《出师表》的风格极为相似。据有关学者考证,从西川春洞见到徐三庚墨迹到其书刊行,前后历时九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徐三庚风格的《汉篆千字文》,既体现了他迥异于常人的悟性,同时也可以发现他对徐三庚书法的一往情深。此外,他还双钩徐三庚《临》探究其笔法,并在此基础上临摹徐书。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褎海】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長年】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褚乃澂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懷熙】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古最閒園庽客】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漢方】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梅花琴客】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梅花書屋】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繩其祖武壽考維祺】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蔡鴻鑑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長沙徐氏尊藏金石圖籍印記】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關東大俠】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龔心釗印】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顧壽藏字子嘉號允叔】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泉為龔釗所得】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滕德印信】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畬滋】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蟄庵】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欣赏(超高清组图)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徐三庚篆刻原石印面(高清微距320真迹)迄今最全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