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比较小众但是印象深刻的民间传说?

驻足小站看历史


#泛文化写作营#

偷菜算不算呢?

我们小时候的正月十五,没有灯看,因为在乡下,不知道元宵节这个概念,只知道那天要过小年,整个年过到那天才结束,才是正儿八经把年过完了。

正月十五到晚上,我们这些小伙伴,就要准备好油盐酱醋,和约好的小伙伴偷偷摸摸的出去。

当然光有娃娃的话大人是不会放心的,必须有小少年们在一起,有些人直接在自己家的柴堆上拖几根柴,有些把家里过年之前的爆腌肉拿出一大块来,或者一块豆腐,然后找一个有水流的地方,就准备去偷菜了。

偷菜偷的是乡亲们的菜,这个季节有什么呢,有白菜苔,有青蒜苗,有白花菜,有青菜,有豌豆尖,有波菜,有莴笋……太多了我数不过来。

每一年的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烧燃一大把香火,这家所有的菜地都插上香,一块菜地三炷香插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地方就不去偷菜了,意为人家已经祷告了天地,你要偷了天都能知道了。

所以我们出去偷菜从来不偷人家点了香的地方。

亲蒜苗菜苔加上肉和臭豆腐煮火锅最好吃了,再带上一块豆腐,那个时候过年做的豆腐刚刚长长毛,是最香的时候,自家做的豆腐一点假都没有,好吃得很,哪怕明明晚上已经在家里吃过饭了,但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可以毫不犹豫的又吃两碗。

这种情况一般就是在村子旁边菜地里那些活水边,老家的情况美的很,所有的菜地边都有活水沟,所有的水都是从小河里引导下去的,那个时候我们吃的就是河水,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小沟里洗菜,直接在里面打水煮饭,由那些有本事的哥哥姐姐们把饭闷好,然后守着大锅做的火锅,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吃喝。

在一条又一条的小河沟边上,到处都是这样的煮饭篝火,村子里的小孩儿们都出来了,有些根本不管你点没点上香照样把人家的菜偷了,白天就有些人来踩点,看一看哪家的菜好,哪家的菜嫩,晚上就在那个附近做饭。

哪怕是主人过来了我们都不怕,主人来了只是在旁边站着看热闹,就是被偷了多少都不会说,因为大家都曾经青春年少过。

在自家菜地里插上香火的,也不一定是防止别人来偷,就是一个仪式,表示了主人家的重视。

因为过了年这个季节,很少下雨,天总是很勤,所以正月十五的那天,月亮明晃晃的照着偷菜人,听说越是被偷越是富有,所以也有很多的菜地的主人希望有小孩子到他们的菜边去做饭,在那里欢欢乐乐的吃上大半夜,直到玉兔西下。

在我们这边正月里是不冷的,云南,过了年就到处都是春暖花开。

好怀念童年,怀念那些美丽的偷菜的日子!


青鸟说玄幻


大南寺和杨家神药的传说

———先父吕生泰收集

我们小时候常讲给我们听,记忆犹新。写出来与大家共赏。也算告慰父亲亡灵!

邯郸涉县东安居村南有座寺庙,离村三四里地,名大南寺,寺庙至今存在,香火很旺。

相传大南寺庙里有个缺耳朵的老和尚,他幼时在东安居有个奶娘,待他很好。他闲暇时常去看望奶娘,常留下两个小和尚看家。有次小和尚说,师傅您一出门,就有一个光屁股小孩来找我们下棋玩。

老和尚说,他再来时,你们用红线拴住小孩的头发,看看他往哪里?小和尚照做了,栓住了光屁股小孩的头发,沿着红线跟到了后院,小孩突然钻入地下不见了,他们刨开一看原来是棵人参,有尺把长,白里透红,尾部两股分叉,活脱一个胖小孩儿。

老和尚知道吃了人参可以得道成仙,他熬煮喝了人参汤后把药渣倒到了后院,药渣立马变成了一堆土坷垃。当晚他去看望奶娘,天色很晚,奶娘留他住宿,他说不用,我喝了人参汤了,来去如风,不信我回去后敲钟给娘听,说完奶娘刚一转身,就听到了大南寺“当!当!”的钟声。

老和尚成仙上天之前,对两个小和尚说,我走后你们以后不用做饭了,饿了就去后院吃那堆土坷垃吧。附近的农人们经常来寺庙附近种地,中午不回去,来寺庙喝水,发现小和尚不做饭,问起,小和尚就分了土坷垃给农人伙吃,引得村人们都来看稀罕,谁知土坷垃却变成了裂姜石(外形似姜的石头)了,不能再吃。

这些是老和尚留给徒弟的余荫 ,本来日吃久之后他们也是可以成仙的,谁知他们分给凡人了,所以未能成仙。

老和尚为了报答奶娘养育之恩,给他的三个奶兄弟(杨姓)都传了绝招。老大造假银元,六十年之后方可辨真伪;老二针骟牲口,不开刀,无后遗症,一针见效。可惜这两样无法流传。只有老三“杨家药”流传至今,名声远扬。

黎(城)涉(县)安居保和堂是杨家药的字号。杨家祖传秘方号称神人留,传男不穿女。主治月子病,产后风,血淤,堕胎等,一颗黄豆般的小神丸,药到病除,很是传奇。话说东安居有个后生去外地当兵,他连长的老婆得了月子病,多方求治都没起色,眼看病危。这位后生说“俺村的杨家药,或可救治”,遂邮寄一副,食之,药到病除。

东安居的“杨先生”,历代保和堂传人,远近闻名。现任传人为杨花堂。

现在的大南寺据说是杨延春父亲所修,传说杨延春父亲刨山坡地时,刨出一块石碑,上书大南寺,他觉得古物有灵气,遂祷告说“若能让我得个儿子,我便重修庙宇”。第二年果真生子,他于是重新修建了大南寺,修建年代大约清朝,香火至今。


植物贴画


小众,也是相对的,我给您说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吧。

先上图,您认识图中这种虫子吗?故事就由他而起。

王莽撵刘秀的故事,您应该听说过,咱们今天不讨论历史,不议论这段历史的真伪,仅聊聊传说故事。

  • 想当初,王莽追的刘秀满街跑,逃到河北邢台一代,我祖籍是这边的,您要是衡水的,也可以说衡水,要是河南周口的也可以说是那里,反正说哪的都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儿,传说而已,说那儿就是哪儿,咱不抬杠,别说是西藏就行。
  • 刘秀和随从走散了,只身一人,哎,反正我觉得不太现实,不过剧情需要,要不然主角就无法登场了。刘秀跑的呼哧带喘,膝盖碰前心,脚后跟磕屁股蛋子,总之比神行太保戴总跑得还快,把王莽的追兵甩的远远的。心中窃喜,时值正午,赶紧找了磕大树,靠着就睡着了,不愧是帝王,心就是大,这时候也能睡着,要是我,怎么也得找到自己的大部队才行吧。
  • 突然,刘秀“哎呦”大叫一声,原来是脖子被咬了一口,疼的他喝哇乱叫,一手抓住了虫子,两只手将其身首异处,好不痛快。尚未扔掉,就听王莽追军大喊“抓住刘秀”的叫声,刘秀方然悔悟,原来这只虫子救了我的命啊,观其心脏仍在跳动,遂掐了一小段草杆,当作脖子,将虫子的头身相连,皇帝就是皇帝,天子不让你死,你就是不能死,这只虫死神奇的活了。
  • 刘秀感叹道,“都快我一时鲁莽,差点害死了救命恩人,你咬我,想必也是饿了,这麦子地随便你吃一陇吧。”说着便把恩人放入了耕地中,自己飞快的溜掉了。

没错,这个虫子就是一开始图片中的主角,蝼蛄,也叫土狗,谁知他耳背,没听见刘秀说的“一陇”,听成了“麦子地随便吃吧”,所以也造成了蝼蛄破坏庄稼的现象,不过人家可是奉天命吃庄稼,谁也没辙。

您再仔细看看蝼蛄的图片,是不是真感觉头和身体是后连上的,而且据说蝼蛄脖子部分,真有类似管状物,所以老百姓编故事也是很讲理的。


这就是著名的“蝼蛄救主”的故事,当然版本很多,大概意思差不多,有的比我这个要更详细,剧情更多,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找“王莽撵刘秀”相关故事看看,很多的,豫剧的相关内容也是很著名的。


语留人


儿多非福

中国人有多子多福多寿的观念,特别是在过去。但事实证明多子不一定多福多寿。

传说过去有一老翁,家境殷富,吃喝不愁。生有四个儿子,但无一成材,个个自幼好吃懒做,全是“手不能提蓝,肩不能挑担”的主,整天就知吃喝玩乐。


这都是老翁的家教不严造成的。孩子小时,只疼爱,少管教。种种恶习,放任自流,等孩子们长大了,已积重难返,再想管教,已无回天之力。

老翁及乎承担了全部家务,每天清晨扫院子,老翁叫了这个叫那个,但是一个也叫不动。一天,已是红日三竿,仍不见儿子起床的动静。

老翁只好到窗下呼叫,几个儿子才慢吞吞吐吐地起来。这几个儿子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即兴作打油诗。这次他们起床后,看到老父亲正在扫院子,于是诗兴大发。老大张口就说:”你看老呀,"老二跟上:“扫帚扫呀,”老三接着说:“巴结子命呀,”老四结尾说:“受到老呀。”

老父亲一听火了,你们不帮我干活就算了,还作歪诗奚落我!不行,我去告你们忤逆不孝。于是老翁就到县衙,击鼓告状。县官问清原由,发签传其四子到大堂。
县官发问,为何对老父亲如此不敬重,不孝顺。四子跪地齐禀,说:“非我们对老父不尊,只是因为我们有喜欢作几首小诗的毛病。”县官一听会作诗,他的诗兴也来了。说:“你们给我当堂作诗,作的好,我可赦你们无罪,如果是胡言乱语,小心大板侍候。”四人听了,叩头称是。县官说:“我堂下有棵竹子,长得十分茂盛,你们就依此作诗一首。”还是老大先开始,他看了看竹子说:“堂前有棵竹,”老二接着说:“长得直又粗,”老三低头一想要给它派上用场,于是说:“一斧劈两半,”老四一想就在大堂上用吧,说:“打得满堂哭。”县官听罢,甚是满意,对他们教育一番,让他们回去善待老人。四人叩头,搀着老父而回。


半个南山人


在伏牛山余脉中,河岸陡切之深山谷中的一面缓坡上布满黄土,下部有一个小村庄,叫黄土岭,上部被村民开发为梯田,这个缓坡是村民们主要的生活生产场所。河对岸,山势险峻,崖壁陡直。其中有一峡谷,十分幽深,中有一条小路,古时为翻山必走之路。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曾藏匿于此峡谷中。峡谷深处的小溪畔有几块巨石,其中一块上面有一个倒扣的锅印,还有一块上面似是刀剑插入石中留下的缝隙。儿时随大人行走其间,大人们还专门指给我看,说是刘秀曾插刀做饭于此,因此峡谷得名竖刀峡。

小时候还听大人说:古时,此山中有一条巨蛇已成精,背部黝黑,被人唤作黑武绍,每从山脚经过,黑影数丈,呼呼风声,震天动地。而他每天都会幻作一位黑背壮汉,担一担柴从附近几处村中走过,见人就召唤此人名,若答应,就把这人吃掉。后来据说改邪归正,依然每天担柴来村中,但不再唤名吃人,而是给每户人家送柴,遇有恶人,才吃之。初听此故事,很害怕,尤其从山谷中走过,更觉后背阴森。后来时常在村里人群中说起,便不太害怕了,有时又会不相信有这样一种蛇,或者说即使有,觉得他还不是太坏吧。

那时候每年特定时间,学校都会放假,让学生们置办一些物品,比如棉皂、白蒿、葫叶、橡子、栎木疙瘩等上交学校,以助学校度过难关。有一年春天,我们去山上刨棉皂(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就是一种根部有一个小枣那么大的小疙瘩,捣碎可以扯出丝来的植物)。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小山坳里,那里布满乱石,棉皂也很多,我就一块儿一块儿翻开乱石,开始刨起来。当我不经意间翻开一块稍大的石头时,顿时吓了一跳,因为我真的看见了一条背部黝黑的小蛇,大约一尺来长,很细,大概是天气还比较冷的缘故,他不太活跃。但我依然因此连躺两天,直冒虚汗,大抵是因为我以前见过多种蛇而从没见过这种,觉得传说中的不会真的有吧。当真的见到后,从此怕各种蛇了,之前光脚漫山遍野穿梭的我再也不敢在夏季到无路之深草密林中去了。无忧的童年渐行渐远,慢慢的模糊啦……




山中路旁


《拜错神》

古时有个书生,名叫冯玉,冯玉家贫,父母皆为佃农,目不识丁,生下冯玉后,不想让冯玉跟自己一般吃苦受罪,想让冯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便省吃俭用,让冯玉弃农从文,做了书生,以期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

冯玉也很是勤奋,昼耕夜诵,头悬梁锥刺股,只为有一天可以金榜题名,但奈何考运太差,加上发挥失常,屡次名落孙山,这次是冯玉最后一次进京赶考了,若还不中,便只得认命了。

冯玉自老家往京城赶路,走了约有二十几天的行程,眼看就要到京城了,却见前面路边树上贴着张告示,写着“此路不通”。原来前些日子下了场暴雨,将路边山上的泥石冲下,把路给阻断了,这路两边皆是悬崖峭壁,根本无法绕过,冯玉见后,心中很是焦急,唯恐耽误了考期,问路边一老伯是否还有其他去京城的路,那老伯说向南走十多里,有座荒山,越过那荒山后一直向前走四到五天的路程便可到京城了。

冯玉谢过了老伯,向南走去,不一会便来到那荒山处,刚想进山时,却见路边树下躺着一个道人,那道人背靠着树眯着眼睛在打盹,道衣破破烂烂的,缝的全是补丁,上面满是油腻,道人旁边还有一个啃了一半的硬窝头,一个盛着半碗水带缺口的碗,冯玉见那道人穿着打扮,觉得定是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可怜人,盘算着自己的盘缠带的还有些盈余,便取出几文钱来放到了那道人碗旁,转身欲走。

道人听到动静,睁开了眼,看到冯玉放到自己碗旁几文钱,显得很不悦,对冯玉说道:“喂,书生,你干嘛?”

冯玉见道人醒了,对道人作了个揖,说道:“这几个小钱留给道长买几个馒头吃吧!”

道人听后,不仅不感激,反而恼怒道:“你这书生忒是无礼,当我是乞丐怎的?道爷我从不受嗟来之食,拿走拿走!”

冯玉不料道人竟是如此态度,好心当成驴肝肺,尴尬之余,又有些懊恼,暗骂自己真是吃饱了撑的,管他作甚,冯玉捡起地上的几文钱便向着山上走去。

这时却听那道人说道:“小子你要上山?”

冯玉见那道人喊自己小子,言语很是轻薄,也有些恼怒,说道:“是又如何?”

道人满脸的嘲讽,说道:“马上就要下雨了,道爷我好心,怕你上山后被淋成落汤鸡!”

冯玉抬头,见艳阳高照,哪有下雨的迹象,只当这道人在戏耍自己,并未理会他。

道人见冯玉不理自己,又说道:“那山上妖魔鬼怪甚多,我看你印堂发黑,怕是有命去,没命回!”

冯玉见那道人三番五次,言语戏耍自己,动了怒,说道:“你这道人真是可恶,我好心帮你,你却一再戏耍我,真是忘恩负义之徒。”

冯玉说罢,冷哼一声,向山上走去。

道人笑道:“呦,还生气了,小心不听道爷言,吃亏在眼前呐!”

冯玉上了山,顺着山路走了约有一个时辰,这时天色暗了下来,乌云笼罩,不一会,竟下起瓢泼大雨来,冯玉不由得想起上山时那道人说的话,竟然应验了,又想起道人还说过山上妖魔鬼怪甚多,心中忐忑不已,后悔没听道人之言。

这雨下的太大,树下避不了雨,只得冒雨向前走看看有什么避雨之处,走了一会,身上都湿透了,这时看到前面有座破庙,庙门上的字都模糊不清了,也不知供奉的是哪尊神,冯玉推开庙门进去,里面杂乱不堪,全是蜘蛛网,也不知多久没来过人了,正对着庙门有一神像,也不知是谁,冯玉心想拜拜总没错,便对着那尊神像三拜九叩,祈愿这次大考可以金榜题名,一但榜上有名,必来还愿。

拜完便靠着墙歇息,朦朦胧胧见到一白发老翁向自己走来,那老翁说道:“我是此庙庙主,亦是本山山神,念你心诚,特来相助。”老翁言罢,朝冯玉递过来一张纸卷, 冯玉接过来一看,那纸卷上竟然写着一些考题。

老翁说道:“此为本次大考的考题,你需细细记下,通晓之后,自可金榜题名。”

冯玉将那些考题仔细读了一遍,正欲感谢老翁,那老翁竟消失了,低头一看,手中纸卷也没有了,冯玉醒了过来,竟然是个梦。

但梦中的考题冯玉记了下来,虽然有些怀疑是否有用,但以防万一,冯玉还是将其研读透彻,过了约有一个时辰,大雨停了,冯玉继续赶路,五天后,终于来到了京城。

又在京城待了几天,大考开始,那考.卷上的考题竟然真是当日梦中记下的,冯玉笔翰如流,操翰成章,不一会便答完了。

几日后放榜,冯玉果然榜上有名,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冯玉被封了官职,走马上任,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方知官门水深,官与官相护,贪墨成风,冯玉新官上任,倒还禁得住诱惑,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被腐蚀了,心道人人皆是如此,我又何必故作清高,反遭同行厌恶,便也就随波逐流了。

几年后,天子决心清理朝中不正之风,罢黜一批贪官污吏,按律惩处,冯玉也在其中,按罪当诛,天子赐下三尺白绫,让其自裁。

冯玉悔不该当初,涕泪横流,把白绫系房梁上,正欲自裁,却听房门外有吵杂之声,一道人闯了进来,正是当初进京赶考,荒山前遇到之人,道人说道:“终于找到你了,快醒来。”

冯玉一头雾水,不知道那道人在说什么,那道人拿出一三寸大小的桃木符,放到冯玉额头,冯玉顿感灵台一片清明,周遭场景慢慢模糊、消散,冯玉晃了晃头,定睛一看,吓得魂飞魄散,自己竟然置身于山林之中,面前一颗参天古槐树,独木成林,让人恐惧的是那树上挂满了干尸,皆是被绳子吊颈而死。

而自己正手拿系在槐树上的绳圈,往自己头上套呢!那道人就站在自己旁边,道人见冯玉清醒了过来,阴阳怪气的说道:“小子,我说什么来着,不听道爷言,吃亏在眼前,这下信了吧!”

冯玉尚未搞清是怎么回事,被吓得呆若木鸡,连话都说不出了。

"喂,小子,你莫不是被吓傻了吧。“道人问道。

“我……”书生刚想说话,却见那参天槐树枝叶齐动,飒飒作响,树下的冯玉顿感阵阵阴森之气,刹那间,周遭场景又变,自己仿佛来到地狱之中,周遭全是妖魔鬼怪,脚下皆是地狱岩浆,那些鬼怪向自己扑来,冯玉大骇,几乎吓得昏死过去。

这时却见那道人大吼一声,雕虫小技还敢在你道爷面前班门弄斧,从背后抽出一把桃木剑,朝着那槐树刺去,两木相触,桃木剑如切豆腐一般刺入槐树树身,竟有红色粘稠液体顺着桃木剑流出,道人将桃木剑抽出,那槐树一震,枝叶变黄枯萎,纷纷落下,道人拿出一火折子,将落叶堆积在槐树附近点燃,顷刻间大火将槐树引燃,烧的噼啪作响。

“这……这是怎么回事?”冯玉心有余悸,向着道人问道。

“呦,原来还没傻啊!”道人戏谑道,然后向冯玉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冯玉进京赶考,在庙中避雨,朦朦胧胧睡着,根本就未曾醒来,以后发生的一切皆是梦境,是槐树妖在从中作祟,那槐树妖本是山神庙后面的一颗老槐树成精,成精后占据了废弃的山神庙,引诱入庙之人吊死,吸收死去之人幽魂以助其修行。

因无数人在此山之中失踪,引起道人的注意,猜测山中必有妖邪,便前来查看,恰好遇到冯玉途经此荒山,见他心地善良,有意救之,奈何自己秉性使然,言语颇为粗俗,适得其反,冯玉上山,道人也就将计就计跟随冯玉上了山,果然遇到妖邪作祟欲害冯玉,便出手相救。

冯玉听罢,朝着道人拱手作揖,以谢道人救命之恩,道人却摆了摆手,说道:“无需多礼,给点钱吧。”

冯玉愕然,将先前赠给道人,道人却不要的几文钱又递给了道人,说道:“小生先前赠与道长,道长不要,现在为何又给小生讨要?”

道人对着冯玉翻了个白眼,说道:“道爷我不要嗟来之财,又没说不要辛苦费,就这么点?”

冯玉道:“小生就这些了,余下的是盘缠。”

道人叹气,直呼倒霉,又在冯玉装书的箱笼里搜刮出一些吃的干饼,揣到自己怀中,然后递给了冯玉一块桃木符,说道:“道爷也不让你吃亏,这桃符可驱邪避灾,送你了。”

冯玉又向道人道谢,然后便下了山。

几天后,冯玉来到京城参加了大考,过了几日出榜,冯玉榜上有名,被封了官,因有前车之鉴,冯玉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还咳咳咳天籁


有一些民间传说到我们这一辈几乎失传了,记得小时候奶奶讲的民间故事特别多,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也不少,今天分享一个小故事。

【贪小便宜的本事真是通天了】

见过贪小便宜的,但是如此会贪小便宜的还真第一次听说。

从前,有一个特别爱贪别人小便宜的人,无论是谁从他家门口经过,他总要想法设法在别人身上占到一点便宜,村里没有谁是没被他占过便宜的,人们叫他“阿贪”。比如说今天张三用牛车拉着一车柴火路过他家门口,他就会顺手扯下一两根柴火。看到李四挑着一担玉米,就会过去搭讪说:“呦!李四啊!收玉米刚回来啊?你这玉米真不错。”边说着边拿起几个玉米打量起来,可想而知,这玉米肯定不会再放回箩筐里去了。村里人都知道他爱贪小便宜,但总拿他没办法,心里又气又恨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王五想出了一个法子来,他特意扛着一块大石头路过“阿贪”家,他想,这回“阿贪”准拿他没办法。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阿贪”竟然拿着一把刀走过来,王五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便宜占不成还要杀人偿命?拔腿就要跑,“阿贪”见状也飞奔过去,刀子唰唰的两下,在石头上有力地磨了两下子,还夸道:“这石头用来磨刀真不错啊!”说完自己乐滋滋地回家去了,留下目瞪口呆的王五。



所以,当一个人一心想做达成某种目的的时候,他就会想尽一切将它做到极致。我们要时刻恪守做人的原则,控制自己的私欲和野心,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坚守人性最初的底线。

类似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故事中又有寓言,小中见大。用文字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书香墨染文学


其实有很多,今天简单举2例:

一、帝辛重用奴隶,触犯贵族利益。周武一方给帝辛设立的六大罪状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贱民为官”以及“以贱民辱贵族”。说白了就是纣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图终结奴隶制社会,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试想,商鞅七百多年后开启封建制都落了个车裂的下场,何况七百多年前呢?所以当时以周姬昌等为首的大奴隶主便一起联手杀了帝辛。但周朝王室也被殷商六部的嬴秦灭族。

二、风水故事传说民间风水故事风水故事传说民间风水故事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风水宝地荫庇后人,好的风水能够养人,当然这样的好风水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也不是风水师决定的,真正得道的风水师会顺天行事,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个风水之地。多行善事,风水自然到你家,下面就随新浪装修抢工长的小编来看看那些流传的民间风水故事吧!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人要守信用,老实总久在。很久以前,曲溪龟山旁有一风水活地(叫凤地)。相传揭阳有一大财主,名叫杨起绍,他略懂风水,却吝啬得出名。样样事鸡蛋算出骨,总是占人便宜。杨富人为父选择风水地结识地师包坐营,包地师为人讲义气正直,为朋友两肋插刀。包地师说杨家祖墓是块“绝地”,若不移坟另葬,定然无裔。杨财主闻说之后十分惶恐,急请包地师择地迁葬祖宗骨骸。包地师踏遍潮汕多山大川之后,有一日在揭东曲溪择到一财丁贵三全福地——凤地(今在揭东县府至揭东人民医院前后。古时县周边有一棵弯型似凤头龙眼树,树尾的叶子四季常绿,从远望去有点像凤冠)。包地师深知做好这风水宝地必伤地师本人,即无后裔和双眼失明,但出于讲义气,包地师对杨起绍说:“为杨员外做这口风水对我本人伤害过大,你必须听我二个条件,一是养活我一生,二是为我送终。”杨员外即答应:“好好好,无问题!”包地师择日启工,罗盘测分金

三、文成公主进藏(和正史的不一样)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传统银文化


《有缘千里得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流传民间几千年。


龙向辉


养小鬼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