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2002年,一群不守規矩的人吃野味,吃出了“非典”;

2019年,又有一群不守規矩的人吃野味,吃出了“新冠肺炎”。

縱觀歷史長河,尤其是近幾年,總會有人因為不守規矩,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災難,有些災難禍及他人,有些則毀滅了自己還浪費了國家資源。

就在所有人都在為這場“戰疫”貢獻自己的力量時,每天也會看到從全國各地報道出來有些人在為這場“戰疫”添堵,甚至是火上澆油。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有些人無視防疫人員勸阻,強行闖卡;

有些人不顧他人安危,拒不戴口罩出行;

更有甚者,明知可能會造成他人感染,仍舊我行我素。

在全民“抗疫”、“防疫”的戰鬥中,全國上下都在宣傳有關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注意事項,可總有人置若罔聞,無視這些關乎他們生死的規則,彷彿鐵了心的要做一顆“老鼠屎”。

規矩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甚至每天都在說,可是到底什麼是規矩呢?

尊老愛幼是為規矩;

飯桌禮儀是為規矩;

遵紀守法是為規矩。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立規矩要從娃娃抓起

每當看到有人不顧當下環境,依舊我行我素的給防疫人員找麻煩,給當地社區找麻煩,孩子的奶奶總會第一時間把女兒抱起來,認真的指著電視裡的新聞說:“米粒乖,咱們千萬不能學那些人,要做一個受人喜愛的人,不論做說明都要講規矩,懂規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女兒總是似懂非懂的點著頭說“知道了,奶奶。”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這一兩個月裡發生過很多次,只要是有新聞報道某某人破壞當下的防疫秩序,孩子的奶奶一定會把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完完整整的給女兒說一遍。

為此,老公還跟我和老媽抱怨過,說這麼大點孩子,她能懂什麼,說一遍就行了,反正她也不理解。但是老媽的話讓我覺得自己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老媽說:“孩子一定要從小教會她懂規矩”,“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要是在她小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是規矩,做事全憑自己的喜好做事,將來一定會和新聞裡的那些人一樣。”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大腦的發育程度已經達到成年人大腦成熟度的60%以上,他們的大腦已經具備了完整的吸收外界事物的能力,並且是處在最為敏感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記憶和思維能力的敏感度甚至超過成年人。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更應該加深對規矩的培養,尤其是“言傳身教”。模仿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途徑,是通過對父母和周圍人的模仿,在大腦中形成思維邏輯和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準則會隨著對外界事物的吸收不斷加深和完善,最終形成屬於孩子自己的獨立準則。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規矩培養更是孩子從幼兒時期就應該開始接受的教育內容,七歲之前的培養是組成孩子未來獨立人格和行為準則的基礎。


規矩是保護而非束縛更不是懲罰

從2月初,全國各地不約而同的實施了“封村”、“封路”的政策,我們村也毫不例外的第一時間採取了強制封村的策略,儘可能的阻擋“外來”病毒的侵入,可以說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村民的人身安全。村裡家家戶戶也都積極配合著這一沒有“明文規定”的規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走親戚不拜年。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前段時間,一個名為“規矩寶寶”的照片火了,小女孩可能是因為在家裡悶的時間太長了,獨自一個人穿著睡衣戴著口罩就出門了,路過小區“防疫點”的時候,主動走過去,雙腳併攏,雙手插兜,主動接受防疫人員的測溫檢查。

網上很多人都說,這個寶寶太可愛了,這麼小就這麼懂規矩,都在猜想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這麼有家教的孩子。

《韓非子·解老》:“萬物莫不有規矩”

我們對於“熊孩子”肯定都不陌生,被稱為“熊孩子”的家長普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率性而為,解放孩子的天性,不應該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過多的干涉,否則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在外人看來,“熊孩子”之所以被大眾“討厭”,最根本的原因是:沒規矩。在很多人看來,這類孩子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別人的感受,更不懂得尊重他人,長此以往,肯定會吃大虧。

其實“解放天性”和“懂規矩”並不衝突,相反,規矩是孩子能夠解放天性的保障和基礎。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場無法預料的,充滿無限可能的長跑比賽,而規矩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護欄,最大限度的保護孩子不被外面的危險事物傷害,也為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提供了方向。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才有了安全為基準的自由,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一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突破規矩,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試探自己可以行為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如果家長不加以制止和引導,最終會越走越偏,對孩子的人生帶來不可估量的打擊,甚至是毀滅。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有這樣一個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遇見過: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孩子一會端著碗跑來跑去,一會在飯桌上挑三揀四。這時候,孩子的媽媽忍無可忍的對孩子說:“你就不能老老實實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好吃飯,你看誰跟你一樣吃飯的時候到處跑”。

孩子瞬間被委屈填滿了內心,眼淚奪眶而出,哭著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生氣,我不亂跑了,不要兇我”。

在這個場景中,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飯,是為了讓孩子遵守飯桌上的規矩,並且這樣跑來跑去的吃飯對身體一點也不好。但是在孩子看來,媽媽的這一番行為是為了“懲罰自己”,因為媽媽不喜歡自己這樣做而已。

因此,在培養孩子“守規矩”的時候,一定不能把規矩讓孩子理解成懲罰,而是和孩子一起,參與到守規矩的行為當中,讓孩子明白規矩是為了讓自己更好,讓別人更好的接受自己。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

從古至今,規矩都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和人品道德,從《三字經》到《弟子規》,無一不是說規矩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更是成為培養孩子優良品質的基礎。

愛默生說過: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需藉助任何手段。

“守規矩”、“懂規矩”、“有規矩意識”,都是一個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人格魅力,為孩子的成長塑造出一條相對安全的道理。

如何讓孩子有“規矩意識”,如何讓孩子做一個“守規矩”、“懂規矩”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身教。

  • 規矩的培養要以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為前提,不能跨範圍培養

孩子在童年時期是整個人生中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2歲-8歲之間的孩子,由於對外界事物的探索慾望空前強烈,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也沒有發育完全,經常會出現孩子在房間裡到處跑,一會翻這個一會玩那個,整個房間都能任何角落都能留下他們的足跡。

其實很多家長對於孩子這個行為特別頭疼,包括我自己在內,好不容易整理好的房間,一轉眼的功夫就被翻的亂七八糟。

這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命令孩子不能翻這個不能翻那個,玩具要及時整理收拾等等。家長把這些規矩強行灌輸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制定的規矩去做。可是,現實就是孩子當時聽了,很快又會重複之前的行為。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並不能夠稱為不守規矩,而是孩子在這個時期內的特有表現。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和接受範圍。如果違背孩子的接受能力去給孩子制定規矩,只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痛苦。

大人們制定的規矩,對於孩子來說,很多規矩根本不能理解,也無法有意識的去執行,甚至認為有些規矩大人們都無法自己做到,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行為。

  • 共同參與定規矩,以身作則守規矩

最近的疫情情況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區也開始解封,大人們和孩子們都像出籠的鳥一樣,爭先恐後的出去“防風”。

每次出門前,老公都會把口罩遞到每個人手裡,然後要求自己戴上口罩才能出門。並且每次出門都會跟女兒說“外面細菌很多,不戴口罩就會被細菌吃掉的”。直到有一次,我出門取快遞,剛打開門準備出去,女兒跑過來攔著我說:“媽媽,外面好多細菌,你要把口罩戴上”。

出門戴口罩這個規矩在家裡是老公制定的,並且每次都是當著孩子的面一次又一次強調過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共同制定規矩的過程,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規矩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因此在我出門忘記戴口罩的時候,身為規矩制定者之一的女兒,就會主動站出來,要求我按照規矩去做。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不做疫情之下的“老鼠屎”

在日常育兒過程中,很多家長只是把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當成命令一樣,灌輸給孩子。身為家長的我們都是從孩童時期過來的,特別清楚,很多時候家長的命令只會讓孩子表面上暫時服從,並不能對孩子起到約束和保護。

但是,一旦讓孩子參與到規矩的制定中,成為制定者的一員,同時在任何時候都以身作則的遵守,那麼孩子一定會主動遵守並且還能對不遵守規矩的人及時制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瞭解外界掌握知識的第一認知途徑,家長的行為直接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主動遵守規矩。

守規矩在如今的社會環境,無疑是一個人最為優秀的品格,不僅能夠做到有效的自律,還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一個“懂規矩”、“守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和喜歡,能夠更好的融入所處的社會環境,更能夠為將來的發展提供行為準則。孩子的成長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孩子的培養也應該符合和適應當前的成長規律和特點。

疫情始於人們對規矩的無視,也將毀滅於人們對規矩的堅守。



我是90後靜兒媽咪,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孩子教育、培養的路上一直在前進。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收藏,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或建議。

文|90後靜兒媽咪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