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对于融合教育,大家有怎样的理解。什么样的教育形式能称为融合教育?


是特殊需要的孩子终于坐进了普通班级?还是老师以对待普通孩子的教育方式来“一视同仁”地要求特殊需要孩子?恐怕两者都不是。


博士级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D)林凡裕老师多年在美国高校任教,对于美国的融合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观察与体会,“融合”一词核心是什么?在于孩子的需要被看见,每个孩子被合适地对待。


我们近期将推出美国融合教育专题,系统地介绍美国融合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课堂的方方面面。


通过林老师的观察与讲述,展示融合教育在美国成功与失败的进程,同时给我们启示,为建立我们自己特色的融合教育提供借鉴。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关于融合教育您有什么见解,欢迎文末留言。


欲知前文请点击→林凡裕:美国融合教育什么样?(一)


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01

两个场景,相隔50年

1975年,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通过。同年12月,早产两个月的小提米也来到这个世间。尽管患有脑炎、癫痫、颅内出血、脑瘫、脑性视损伤及严重的心智障碍等多重残疾,但是他仍旧是爸妈手心上的宝贝。


五年后,小提米到了上学的年龄。新罕布什尔州的罗彻斯特学区收到申请,急忙召开会议,商议认为小提米的特殊身体情况使他“无法被教育“。既然无法因教育获益,那么美国残疾儿童法就不适用于他,因而驳回小提米的入学申请。


小提米的家长不服,决意与学校对簿公堂。这场官司打得极端艰难。在地方法院败诉之后,小提米的父母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契而不舍地继续上诉,官司缠讼多年。


最终在1989年迎来第一区巡回法庭的正式宣判,小提米既然符合法律规定的残障人士,根据法律享有受特殊教育的权利。


任何一个特殊需要的孩子都不需要证明他能够从特殊教育中受益,才能获得这样教育的机会。(Timothy W. v. Rochester, New Hampshire, School District 1989)


2020年的这天,跟完了前面一班五年级的学生学了一肚皮的圆周率,数学一向不太行的实习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跟着特教老师来到资源班。才坐定一会,就发现又来了几位五年级学生,不会吧!该不会又是一堂五年级数学课!?


正当实习老师欲哭无泪的时候,特教资源班的老师拿出一个教具时钟,长短针特别用了不同的颜色标注。老师开始跟大家讲解怎么看时间描述时间,当老师给予一个时间与一个时间段,怎么知道最后的时间是什么,附带教学生们守时的观念与实践。实习老师有些懵了,这不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学的功课吗?

明明知道五年级的孩子数学能力还在二年级,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把所有的孩子都放在普通课堂中,我们该教五年级的几何运用,摆明让特殊孩子鸭子听雷呢?还是该教二年级的时间概念,存心让普通孩子无聊到欲哭无泪?融合的理念听得很好,但是这可能吗?


02

回溯美国教育史

初探艰难融合路


关于特殊需要的人群的记载在美国已是源远流长,但特殊教育却是另外一回事。试想在启蒙时代之前,教育是一种家族掌握的财富,父传子的不仅限于读书识字,更包含所有相关的生活技能。所以,在君主封建时期,不仅是身份上父死子继,职业上也是代代相承。


家底丰厚的富裕人家还可以请得起私人家庭教师,延展下一代的技能,例如美国著名的聋盲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既没有所谓公立教育之说,更遑论特殊教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公立义务教育运动,特殊教育也默默地在开疆拓土。不过这个时期的特殊教育仍是被排除在公立教育体制之外,主要都是由家长与慈善团体创建的特殊机构,与其说是提供教育,毋宁说是给予收容。


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19世纪的美国学校 图源:ushistoryscene.com


这并不是说特殊需要的孩子见不得光,而是当彼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还不能包容尊重特殊需要的族群,霸凌、欺辱、歧视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分开隔离的特殊学校给这群孩子/成人提供了很大的保护。


1950年代中期,美国的种族隔离冲突愈演愈烈,这种毫无道理的对立也紧紧缠绕着本该是一片净土的教育界。学区依种族而隔离,只要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提供一样的教育质量,就算是符合“隔离但公平”的原则。


1954年,当保守派势力在大法官会议中占绝对上风的年代,最终竟然判定这个原则违宪。保守派的华伦大法官陈词——



即使具体的学校设备等都是相等的,但是仅仅基于种族不同,就把黑人的孩子从同年纪和资质的同侪团体里面踢出来,放进种族隔离的学校,就会导致这些孩子对于他们在小区的地位上感到自己矮人一截,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灵,这种伤害也许永远也不能痊愈。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347 U.S. 483, 1954



尽管1954年的Brown案对于特殊教育本身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用无法选择的肤色与种族来做教育上的分隔,那么,同样是人所无法决定的特殊需要又该如何解释呢?


1975年,美国的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EHA 残疾儿童教育法 (The Education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即后世所熟知的IDEA 身心障碍者教育法案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正式通过。自此之后,联邦政府开始提供特殊教育补助,各州政府教育当局也需要依照联邦规定,提供特殊需要的孩子适切的教育机会与质量。


法案通过了,特殊孩子有机会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了!但这绝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历程。1980年代,残疾儿童教育法公布之后的十年,美国的普通教育还是沈溺在一种消极抵抗的情绪中。


有些特殊需要的孩子,尽管被纳入了公立教育体系,还是被随意地安置在一处不碍眼的犄角旮旯,眼不见为净。更有甚者,会像是小提米一样,直接就被驳斥为无法受教。


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融合在今天可能是指在同一个课堂学习,但是融合在当年恐怕连是否能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进出,都得打上一个问号。学校、老师们都像是得了一种无药可救的“特殊儿童恐惧症”,深怕特殊孩子进了学校班级,会占用老师的时间、会阻碍别的孩子学习。


03

与普通孩子

既在一起,又不在一起


从广义的融合来看,我们希望特殊需要孩子有最多的机会能跟普通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不是要把特殊孩子藏到一个没有人看到的角落,假装这就是融合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是强迫所有的孩子都得在普通课堂就读。


事实上,我们发现,即使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普通课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我有一位合作多年的同行,他既是中学的校长,更是该学区非主流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代言人。


非主流教育,顾名思义广义指任何与主流体制不同的学校系统。例如一般的中学有固定的上下学时间,在非主流教育中可能会视学生的需要调整上学的时间,并且帮助学生补全学分,顺利毕业。


非主流教育学校也会提供非常明确的行为规则,使用大量的功能分析与咨询,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的机制。当我乍闻非主流教育的时候,第一个联想是:这是特殊教育的一环吗?这位校长回答:“也是,也不是。虽然特教学生在非主流教育体系中占的比重很高,但不是每位特殊需要的学生都需要非主流教育,但同时也有很多普通学生因为无法适应正规中学的教育模式,更需要非主流教育中相对更有弹性的设置。“


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图源:pexels

研究中发现,很多高中生逃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不论是个人因素还是环境因素,都源于普通学校无法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一体适用的教学常常会演变成没有任何人适用的教学。


普通学校里的资源班是一个分离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场所。针对不同孩子的特殊需要,可以进行一对一或是小组教学。其目标主要提供特教学生额外或是不同的学科教学、辅导、咨询,甚至是帮助孩子完成回家作业。一般来说,资源班的教学素材与普通教育并没有巨大的分歧,但内容的进展速度会放慢,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同一项观念或技能,以求精熟。


资源班的老师针对的就是孩子的短板。这些孩子跟得上五年级的语文课,可是却跟不上五年的数学课。所以数学课的时候,老师会针对他们之前落下的内容,做出合适的教学。相对于学科性强的几何圆周率,在这堂资源课堂上,老师更强调实用数学,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常常使用到数学的概念。


尽管孩子们需要上“数学资源班“,但在他们长板的语文课上,却能跟随语文主课老师,完全不假任何陪读老师的辅助!我们不是同情这些孩子,而是了解并且响应他们的特殊需要。


融合,不融怎么合?沟通,填平沟壑才能通

图源:pexels

这天我随意地跟一位农庄主人聊起天来,他提起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就有高功能自闭症。正因为这份关系,他也爱屋及乌地开放他的农庄给附近学校的特殊需要孩子,或是游玩、或是平抚情绪、又或是只是一处开放的空间可以一个人待着不受打扰。


他特别提了又提他的好朋友,说她又聪明又真诚,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顺着话说下去,“可不是,他们都是非常特别的人,可以让你全心信赖!”他大笑,“只有在她开车的时候例外!”这位朋友开车可绝了,横冲直撞,完全没有在管路上其他的人其他的车,当朋友抱怨为什么她拿不到驾照,这位农庄主人乐了,“你这样乱来,谁敢让你开车啊!”


我忍不住笑起来!在眼前这个阳光大男孩的眼里,这位有自闭症的小姑娘是他的朋友。仅仅只是他的朋友,有长处有短处,不带任何歧视、偏见或是同情!在他爽朗的笑声中,我听到融合的美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